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技术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与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无论是作为生产力的要素,还是作为文化的要素,都以多种方式影响文化的发展;同时文化作为一种环境和传统,也会有形或无形地制约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每一历史时代都产生了自己的科技文明与成就,科技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科技与文化的关系都包含着具体的内容,主要阐述近代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诸要素的开发程度,劳动对象的的原始内容是资源,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科学技术,劳动的主体内容是劳动者的素质,智力则又是劳动者素质的主要标志,因此,加速贫困地区资源,技术和智力的开发是贫困地区生产力得以迅速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要素构成的理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以及现代科技革命的有关理论,结合篮球专业的理论与实践,从篮球市场的开发、篮球竞赛的管理以及篮球运动的科学化训练三方面论述了我国篮球运动改革与发展与现代科技的密切关系,阐述了现代科技对我国篮球运动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结论认为篮球竞赛管理和篮球运动训练必须走科学化的道路,必须以现代科技作指导,才能提高管理水平和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4.
生产力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起着第一位的决定作用。人们在劳动中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不但要以体力大小来衡量,更重要的是以智力的高低来衡量:而人的这种智力,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知识的武装。整个人类智力的发展,主要也是由科学技术的发展所造成。所谓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既指提高劳动者的思想觉悟、劳动态度等方面的素质,也指提高劳动者在科学文化、劳动技能方面的素质。同时,技术作用于劳动工具,可以使劳动工具发生变革,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马克思、邓小平关于现代生产力主体的思想为指导 ,对生产力主体的演变作了历史考察 ,认为现代生产力的主体是科学技术与全面发展的劳动者 ,科学技术已从生产力客体演变为主体 ,全面发展的劳动者也是生产力主体 ,其中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当事者”主体 ,全面发展的劳动者是生产力“所有者”主体 ,科学技术与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在生产力中都起主导作用。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的生产力是现代生产力 ,其主体是科学技术和全面发展的劳动者 ,也就是“精神生产力”。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邓小平同志一九七八年三月十八日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从马克思的论述,从现代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实情,从科技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同步提高的紧密关系等角度充分论证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光辉论点,进而阐明了改变落后、提高我国科技水平的方针设想.经过十年的实践,邓小平同志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论点.一九八八年九月十二日,在一次听取汇报的会议上他说:“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归根结底源于教育,特别是源于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成正比;高等教育是拉动先进生产力长足发展的火车头。  相似文献   

8.
谈谈生产力的要素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力包括几个要素,是我国学术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概括起来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生产力包括劳勃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另一种认为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和劳动资料两个要素。在举国上下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的今天,把这个问题讨论清楚,无疑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在这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他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关系的深刻总结和科学概括。这一论断对于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邓小平的这一理论,有它产生的基础和条件,它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有个认识、提高和成熟  相似文献   

10.
在和平与发展为主潮流的时代,各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而后者最主要是科技实力的竞争.科技实力不仅表现为技术水平、科学水平以及实际科学技术能力,而且表现为科技长入经济的能力,即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能力、水平和成效.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原理;邓小平同志将这一思想深化和具体化,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此乃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仅有科学技术,尤其是仅有技术成果,并不是现实的生产力;如果仅停留在技术成果的层次,科学技术发展就缺乏后劲.经济不可能取得好的增长绩效和发展实绩,科技投资会更加短缺,更谈不上提高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因此,技术及其成果必须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实现其经济、社会价值,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应,改进人民的福利状况,科学技术才谈得上是第一生产力.不过,纵观国际、国内科技发展史和经济史,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技术在人类所开发的技术中所占的比重并不是很大.目前,我国每年有成千上万项技术成果,但能产业化的极少,大多数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本人拟探讨我国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障碍并提出克服障碍和加快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干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有一整套完整的论述,是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振兴和科技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对于改革和发展有重大意义。 一、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体系。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是马克思根据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具体情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推动可持续发展产生。实现的诸要素的总和。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动力生成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动力外显为科技对可持续发展的间接影响。即高质量生活要求是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动力,人与自然的矛盾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二者与科技相互作用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理论的概括。并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五个特点进一步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正确性。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必须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意识,使科技意识成为社会的主导意识。为此,必须高度重视教育,造就宏大的科技队伍;建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气氛,发挥知识分子在今后的历史进程中,是工人阶级中最有前途的生力军和主力军的主导作用,提高全民族的技术意识和科技水平,为早日把我国建成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理论,学习邓小平同志科技教育思想,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坚持“三个面向”,抓住普及和提高两个环节;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劳动者和科技人才,是实现21世纪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承认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社会工程技术是社会科学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现实确证;中国现代化的关键包括重视社会科学技术及其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邓小平关于主要矛盾与中心任务的关系、生产力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等方面的理论,笔者认为,这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和新贡献。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在推动竞技体育发展的同时,也给其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从生产力价值、社会价值和精神文化价值三个方面对竞技体育领域科学技术的价值进行了辨析,旨在对其进行客观的认识和正确的驾驭,使其最终为竞技体育服务。  相似文献   

18.
(一)实践的总结,科学的论断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力量。恩格思也指出:“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邓小平同志在1988年9月12日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论,既是对马克思关于科技是生产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在理论上对人类依靠科技发展知识经济的深邃的历史洞察和高瞻远瞩;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充分证明了邓小平科学技术论的深刻性、预见性、科学性和正确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生物技术是当代高新技术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它具有开发应用的广阔前景,我们既要提高生物科学理论水平,更要着重于技术应用,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建设.因此,重新学习、研究邓小平科技第一生产力论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论,既是对马克思关于科技是生产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在理论上对人类依靠科技发展知识经济的深邃的历史洞察和高瞻远瞩;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充分证明了邓小平科学技术论的深刻性、预见性、科学性和正确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生物技术是当代高新技术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它具有开发应用的广阔前景,我们既要提高生物科学理论水平,更要着重于技术应用,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建设。因此,重新学习、研究邓小平科技第一生产力论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