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新修订的上海市<中学生守则>中,"学会感恩"是对全体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反映社会对德育的关心,体现了时代新意.鉴于目前中学生感恩意识的淡薄和家庭教育的缺位,有针对性地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就显得十分及时而必要.它不仅填补了德育内容的空白,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知恩、感恩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2.
<正>感恩,对于教育者而言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师要将"懂感恩,知回报"放在德育的首位,并在一代代的传承与教育中让学生懂得感恩。当今社会,物欲膨胀,价值观扭曲,再加上网络上虚拟世界的不良冲击,使学生的道德意识淡薄,尤其是缺乏感恩意识。经调查,笔者发现学生在与人的交往和相处中,都普遍存在感恩意识淡薄的现象,表现为我行我素、唯我独尊、自私自利,诱发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正>"落叶用化作春泥更护花来感恩大自然让它拥有了衬托红花的一生;雄鹰用展翅飞翔来感恩蓝天的广阔无垠";"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是动物界感恩的最佳典范;孔融三岁让梨的动人故事家喻户晓,成了大人们教育孩子懂得感恩的生动事例。无疑,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感恩意识,使他们拥有一颗感恩的  相似文献   

4.
<正>感恩教育是当前小学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孩子们品行的塑造,心灵的滋润,对于目前处在娇生惯养环境中的中国孩子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小学生,不能深刻地体会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常常缺少一种感恩之心。因此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学生良好性格、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深切感受到培养孩子的感恩行为,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一、当今小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现状分析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中学生存在感恩意识淡漠的现象,中学教育中的"重智育轻德育"教学模式,是导致中学生感恩意识淡漠的主要成因之一。因此,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从感恩教育的现状出发,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地渗透感恩教育,以达到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教学目的。一、感恩教育的现状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是家中的"独苗",长辈们对他们  相似文献   

6.
<正>感恩教育是以关爱、关心、尊重、理解、责任等为价值取向,以培养学生形成感恩意识,强化感恩之情,发展个体的感恩行为,形成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回报的一种亲和态度和人格特征的教育为目标。感恩教育包含三个方面:一方面是认知能力培养,要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并在心里认可;一方面是情感的培养,要让学生在认知基础上,衍生出愉悦、温暖、幸福的感情,从而转化为自觉的感恩意识和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提出,教育界越来越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那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质疑能力呢?一、从教师方面入手1.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为了让学生接受知识、形成技能,而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一  相似文献   

8.
"感恩"是个舶来词,"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所谓的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说白了就知恩、图报。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与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9.
<正>把感恩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点和载体,扎实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从心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对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通过教育活动,让广大学生感受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操持家庭的劳苦,逐步形成"感恩"的思想。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不光要教给学生知识,教学生学会做人做事,还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感恩教育,唤醒学生那颗感恩的心。我觉得对学生的感恩  相似文献   

10.
<正>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学生有了感恩之心,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学生与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加和谐,学生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对学校、家庭和社会来说都具有积极的正面作用。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从此养成,并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如今高年段学生感恩意识薄弱,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迫在眉睫,所以小学高年段感恩教育实施  相似文献   

11.
袁静:我是一名幼儿教师,2008年,我与另外两位老师合作开始进行科研课题<培养幼儿感恩意识的活动>,并于2010年5月上报资阳市教育局教科所申请政府奖项.三年来,我所教授的这批幼儿从小班、中班到大班茁壮成长,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培养幼儿感恩意识"与"美育渗透"相给合,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变换教学形式,改进教育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果,具体以下几点体会: 以"感恩"为支点,充分挖掘幼儿的"真、善、美"天赋.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学生由于受成长环境和价值观变化的影响,缺乏感恩意识。教师普遍认为,有必要对学生加强感恩教育。我校于2011年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年龄特征,从现实出发,提出"小学感恩教育活动实施策略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3.
<正>"懂得感恩"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只有懂得感恩,才能体验幸福感,才懂得尊重他人,才能学会施恩与人。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感恩教育对于小学生,就像是在初春萌动的土地播下种子一样,对于小学生的身心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让孩子树立感恩意识要使学生学会感恩,首先要让小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在生活中留心体验关怀和温情,从点滴的小事做起,在生活中践行感恩。用身边事去感动学生,用身边人去感染  相似文献   

14.
<正>感恩意识是我们人类生活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思想品质,也是我们与外界联系的重要桥梁。它既可以体现在子女与父母之间,同时也可以体现在学生与老师、下属与领导、朋友与朋友、兄弟与姐妹之间。懂得感恩就是懂得做人,了解感恩便是了解了人生。从字面上来讲,感恩就是指将自己的感激之情通过某种形式传达给对方,并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情谊。当一个人懂得了感恩,他才能够真正地关爱他人,从而与他人和谐相处。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感恩意识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语文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主要科目,可以更好地融入感恩教育,借助其中的一些文章来诠释感恩意识,让学生懂得感恩。该如何具体地将感恩教育融入语文课堂中呢?  相似文献   

15.
刘芹 《山东教育》2020,(1):19-19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一名言道出了中华民族"知恩、感恩、报恩"的传统美德。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能够促进其道德品质的提升、开朗性格的形成,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但是,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严重缺乏。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小学德育工作要把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高职院校1~3年级涉农专业1000名在校学生为调查群体,结果显示,这一群体存在感恩父母的意识缺失、社会责任感淡薄、感恩他人的意识淡漠、感恩自然的意识不强的现状。对此,从更新教育理念,培养感恩型人才;彰显教师的示范作用,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以校园环境文化为载体,内化学生的感恩意识;以服务社会为手段,外化学生的感恩意识;构建社会、涉农高职院校、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等方式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意识。  相似文献   

17.
<正>思想品德教材很多章节渗透着感恩思想,要求教师借助课堂教学,挖掘感恩材料,整理感恩知识,进行感恩教育,引导、教育学生在人生旅途中知恩、感恩、报恩。要让学生明白,做人要"常怀感恩之心,常施感恩之举"。一、感恩的意义感恩,在现代汉语里的意思是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激。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感恩化作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实践于生活,心甘情愿地付出。一颗感恩的心,如同一粒埋藏在地下的种子。感恩不是简单的感谢,而是责任、自立、自强、自尊和追求阳光人生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学校校长,我在"一周感恩"的随笔写作中有意识地根据师德内涵,在教师日常工作中发现师德闪光点,并及时记录写成"感恩"小故事,发在校园网和QQ空间,方便教师阅读,让教师在阅读师德闪光点的过程中,从身边同行的故事中,接受师德教育。在江苏凤凰教育出版集团的帮助下,笔者将写作一周年的"一  相似文献   

19.
<正>感恩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素质之一,一个会感恩的人会很快被大家接受,一个会感恩的人在未来社会生活里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的学生在家里是小太阳,在被宠坏了的性格里往往缺乏感恩意识,认为被人关心是应该的,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学会感恩,通过课题研究我认为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可以这样做。一、利用中国传统节日,进行感恩教育为了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我经常抓住中国传统节日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我先让学生按月收集中国有哪  相似文献   

20.
<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人终身学习的需要.眼下,"自主学习"已成为教育新时尚,其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正悄然改变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影响着师生的精神面貌.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