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美育,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与美育联系紧密、互相促进、彼此成就。在理论层面,二者融合遵循着“以劳育美、以美促劳”关联逻辑;从传统“单向育人”到新式“协同育人”协同逻辑;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价值逻辑。实践层面,探讨构建“课程+实践+文化”的实施体系,搭建“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格局,建立“师资队伍保障+条件保障+评价保障”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一体化”美育课程建构,其价值在于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性任务,贯通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系统性,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性。课程建构逻辑是课程内容筛选、架构与组织的法则,“幼小中大一体化”美育课程建构逻辑在于纵向贯通、横向联通、内外融通,追寻课程最大化累积育人功效的实现。为此,“一体化”美育课程建构需要坚持素养导向,以目标统领“一体化”美育课程建构;优化素养模块,以大概念凝聚“一体化”美育课程建构;强化素养认知,以认同力量驱动“一体化”美育课程建构;立足素养发展,以评价机制促进“一体化”美育课程建构。  相似文献   

3.
审美教学,以美学和审美教育理论为指导,去引导学生发展文本意境中的真善美,塑造学生全面审美个性的最终指向。蔡元培先生对其作用作出精辟论述:"美育者,与智育相辅相成。"因此,把美育贯穿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学生陶冶美的情操,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审美人格得以塑造。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金属钠”的教学为例,构建了PCK理论教学设计模型。教学案例中创设了融合“知识、素养、策略、评价、兴趣”五条线索为一体的“素养为本”课程设计体系和方法。利用“知识线”深度挖掘教学内容,“素养线”发展核心素养,“策略线”和“兴趣线”突破难点、激发兴趣,“评价线”诊断目标达成情况,让化学课堂更有效地指向学生个体成长,实现全方位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发展智力,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和谐统一、全面发展;《新课标》也将“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列入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加强美育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心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构造他们完美的个性和人格,促进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6.
学生审美素养评价是衡量学校及政府美育工作的重要参考指标,但从实践来看,其体系尚待完善,标准缺乏共识,信度、效度不高。当前,迫切需要明晰学生审美素养评价的内涵、夯实评价的理论基础、探索理性评价测量感性美育的可行性。根据美育的独特规律和内在规定性,学生审美素养评价应坚持情感育人,坚持近距化、日常化、个体化、表象化的评价原则;将不同学科理论有机融合,构建美育评价理论体系,提升美育教师开展学生审美素养评价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性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和加强学校美育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途径。美育是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美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美育的灵魂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观。幼儿园是素质教育的摇篮,开展“创意”美术的目的是通过教育活动,促进个体审美、创新思维发展,推动个体全面发展,进而达到个体自身及个体与社会和谐完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美育,即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它通过借助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来陶冶情操,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的审美素养,使人具备创造美的能力.美育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发展个体的审美感受力,就可以使学生在心理、思想等方面得到升华,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在传统文化思想与道德观念的制约下,语文教学的美育作用被严重忽视.如此一来,既无法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也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率,甚至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影响.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已成为当今语文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靳海霞 《辽宁教育》2023,(22):33-35
美育是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教育,与德智体劳“四育”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开原市民主教育集团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要求,锚定教育生长态势,提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能力与行动自觉,在文化生态传承中滋养师生心灵,推动幼小初美育课程一体化构建,注重美育成果凝练,实现美育目标指向核心素养、内容连接育人目标、过程融合育人价值、评价服务立德树人。  相似文献   

10.
最近,听了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专的美育示范课,引发了我对美育课特征的思考。一以学生为中心是美育课的主体特征美育不同于一般学科教学,它是以审美实践为载体的实践性教育,美育课的审美主体是受教育者。只有受教育者自发地主动地激情化地投入审美实践,才可能有个体审美体验,积累审美经验,并进而内化为审美素养。教师围着美学知识转,让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把学生作为教具或提线木偶,或越俎代庖,代替学生的审美实践,或千方百计地将学生的差异性(即创造性)个体体验“纠偏”到教师自己既定的“审美”套套,则不是美育。教师应…  相似文献   

11.
<正>[文本一]春风化雨以美育人(1)美育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陶冶其情操、温润其心灵、激发其创新活力的教育。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美育与其他“四育”紧密联系、互相促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我们要通过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引导全社会重视美育价值。(2)美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它融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人格教育等于一体,潜移默化地影响人、陶冶人,促进身心和谐统一、健康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3)美育与德育密切相关。中外许多思想家、美学家都注意发掘审美中的伦理价值。蔡元培提出:“美育之目的在于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审美具有引导学生向善的德育功能,美育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观念、趣味和理想,让学生超越个人私利、私欲,培养其高尚的人格,提升其人生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接上期)3.美育特殊性的说明美育不同于“教育”美育与“教育”的区别是具体和一般的区别。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任务不同。教育要完成促进学生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任务。其完成任务的方式是将人类物质和精神文化的主体转换。首先,美育和教育是“分”和“总”的关系,即美育为完成教育的总目标,分工或侧重于推动学生美学观、立美审美能力的确立和发展。其次,美育和教育又有“皮”和“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即美育的特色在于培养个性、主体性、主体自由的人格特征等。人生失去美则为黯色人生,教育失去美育则为无趣的…  相似文献   

13.
徐娜 《江苏高教》2021,(6):113-116
新时期高校美育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是高校美育得以实施的重要方式.高校美育的本质在于滋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由弱转强,由薄转厚",进一步强化其意志,完善其行为,最终培育完整的人.因此,高校需要正确认识美育的个体和学校的双重价值指向,优化美育顶层设计,注重核心价值观引领;推进高校美育改革,构建"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彰显美育社会属性,促进美育评价改革,为高校美育工作的开展和体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五育并举、融合育人”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而美育在五育之中有着重要地位,它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更是五育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本文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的四大核心素养,将学校周边的审美学习资源分为四大类美育图谱,分别指向自然、艺术、生活、文化之美的审美培育。以美育统领课程教学文化,开展“引领—融合”式的育人实践探索,力求使美育面向学生全体,覆盖教育全过程,推动育人方式转变,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5.
探索和研究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举措。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具有确证美育课程定位、推进美育课程内容完善、助力美育功能实现三个方面逐级递进的价值。构建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标准应遵循循证实践逻辑、实践范式逻辑、人的“未完成性”逻辑。通过协同多方评价主体,增强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的科学性与专业性;整合多元评价内容,探索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制定多维评价标准,追求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优化多种评价方法,探寻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的适切性与创造性,建构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学科精选的文学作品是一个丰富的审美教育宝库。充分发挥语文课的美育功能,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道德情操的陶冶,也有助于学生心理结构的完善以及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师应以美育为手段,使阅读教学轻松愉悦,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7.
美育即审美教育。在导读过程中运用美学理论,借助语文教材中的美学因素,既注重理智的评价,又注重情感的评价,熔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于一炉,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塑造学生心灵促其个性全面发展的教学过程,就是自觉的渗透美育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裘舒涵 《教师》2023,(35):108-110
为进一步提升高等艺术院校音乐美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文章基于核心素养视角,探讨了新时期高等艺术院校音乐美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可行策略。文章作者采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阐明了核心素养视域下课程教学改革对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根据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分别提出了寻找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改革的契合点、依托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等建议,以期为今后音乐美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美育,用蔡元培的话来说,就是“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胸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纵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美育突出三个基本理念,即“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创造能力”。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这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美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审美教育依附于德育,或者说把审美教育当成德育的一部分,所以,传统美育注重的是教育者由外而内地向受教育者个体内心输入先验性的、只有共性的“美”,实际上是以一种共同的规范来约束学生的认识,而不是侧重于学生个体情感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审美对象的一元解读,以教师或教参等先验性的结论来代替学生的自主体验;二是对审美主体的个性钳制,限制学生在审美过程中个性情感的创造性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