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商洛学院学报》2019,(1):82-86
基于《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收集的气象资料,建立了明代(1368—1643年)江西地区水灾的数据库,根据灾情程度将水灾的等级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个等级,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统计、分析了明代江西水灾的分布特征及发生规律。明代共发生水灾787县次,平均每年发生约2.85县次,以1520年代为界,前期发生频次低,波动小,后期发生频次高,总体年际波动大。明代后期的水灾总县次远多于前期。水灾的空间分布呈现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河流下游多于上游,平原多于山区,水灾多发地主要集中在鄱阳湖平原地区。  相似文献   

2.
六安地区是一个水灾频繁的地区,近10年来大的水灾就发生过4次。今年夏季洪水是近百年来所罕见的。这次洪水给我区造成严重灾害,教育系统损失也十分惨重。  相似文献   

3.
清代顺治至嘉庆年间,徐州是黄河流经的重要地区,黄河的决口导致徐州水灾频繁发生.自然气候因素是导致黄河水灾发生的重要原因,但人为、社会因素也同样不容忽视.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致使徐州地区的黄河水灾呈现出季节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不同时期水灾次数的变化也反映出国家水利政策和社会环境对水灾次数及水灾防治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保宁府地区水灾,其时空特征分别表现为普遍性、季节性、持续性、趋势加剧性、区域性及周期特征。灾度特征则主要以1、2度水灾为主,3度水灾分布间隔时间较长,4度水灾主要分布在清朝中后期。明清小冰期的气候背景、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地貌因素、河流的水文因素等自然因素,以及森林植被与水土流失、小农经济为主的经济形式等社会因素,是明清时期保宁府地区水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清代乾隆年间,水灾成为奉天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水灾往往给奉天地区农业经济造成较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民众的生活。清朝非常重视奉天地区的救灾与备灾,采取了各种救灾、备灾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了灾区的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常德地区的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影响各异。然而在这些自然灾害中,发生最为频繁危害最为巨大的莫过于水灾。民国时期常德地区的水灾频繁发生,不同地区发生的水灾类型不同,如环洞庭湖区多发江洪灾,山地多发山洪灾,洪水发生的原因各异,涝灾的发生往往与江洪灾、山洪灾同时发生,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水灾的发生带来巨大的破坏力,往往造成人畜死亡、房屋冲毁、垸田冲溃,从而造成农作物减产绝收,严重影响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因此考察民国时期常德的水灾对于在当今常德地区的建设过程中减灾防灾,保障人民的生活、财产和生命安全,具有积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宣城地区危房改造工作从1981年开始起步,1983—1984年连续两年遭受三次特大水灾,冲毁校舍13.2万平方米。由于  相似文献   

8.
嘉庆年间,奉天地区水灾频繁。水灾给奉天地区农业经济造成较大的破坏,甚至严重影响了民众的生活。为此,清朝采取了各种救灾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区的民生问题,但其中的教训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徐州地区频繁发生的黄河水灾是自然和人为社会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呈现出季节性和区域性的特点。黄河水灾给徐州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主要表现为地方民生的劫难、自然灾害的加剧、南北漕运的衰落、社会秩序的混乱等。频繁发生的黄河水灾是造成明清以来徐州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益阳地区自古就是水灾多发之地,民国时期水患更加频繁严重,呈现季节性、连续性、频率高、范围广的特征.连年的水灾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严重破坏民众的生产生活,造成社会秩序混乱,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对民国时期益阳地区的水灾研究,可以为当代治理洞庭湖区的水患、减灾防灾提供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洪灾的遥感调查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遥感是洪灾调查的先进方法 ,其实用性已日益得到证明。把TM影象作为资料 ,将SAR影象作为灾中的资料 ,以武汉地区为例 ,利用遥感图象处理软件 ,进行水体信息提取 ,研究水边界的变化、淹没面积等水文要素 ,进行洪水分析  相似文献   

12.
1917年(民国六年),直隶地区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水灾。其中天津受灾程度最重,市区全部被淹,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灾难。认真总结灾害的成因及其影响,尤其是研究民国时期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影响,对今天应对自然灾害仍具有现实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Extreme floods often occur in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The Jingjiang flood diversion zone needs to be operated during these events to protect the safety of the levees along the Jingjiang Reach.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be able to predict the potential flood risks to people and property in such an area for the purpose of flood management. In this study, an integrated numerical model for estimating the flood risks in a flood diversion zone is proposed, including a module for predicting the 2D hydrodynamic processes of flood inundation in a study area with complex topography, and a special module for estimating the flood risks to people (children and adults) and property (vehicles, buildings, and crops) using newly developed safety criteria. The proposed model was used to predict the flood inundation process and variation in hazard degrees of people and property, based on a hypothetical discharge hydrograph dur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Jingjiang flood diversion zone. The model predictions show high flood loss rates for various flooded objects such as people, vehicles, buildings, and crops, with a mean loss rate for these subjects of 75% after 140 h. This suggests that the operation of a flood diversion zone should be cautiously considered, as it would likely result in a huge loss of people and property. Furthermore, an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into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roughness coefficients and people stability criteria on the model predic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variable Manning’s roughness coefficients need to be used in the hydrodynamic module according to different underlying surface conditions, and a mechanics-based criterion for the stability of people in floodwaters should be adopted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hazard degrees.  相似文献   

14.
安徽是清代水灾的重灾区之一,清代安徽的水灾频发周期大为缩短。而其在全省范围的分布也是极广的,大水过后必有大疫,水灾给清代安徽造成极严重的后果。本文试图分析清代安徽水灾的基本情况,概括其分布的时空特点。  相似文献   

15.
龙滩水库对洪水的调畜结果,使珠江三角洲的洪峰流量较大幅度减少,其中磨刀门减少最多,约2230~3970m3/s,相应的洪峰水位降低20~40cm;从而使三角洲堤围的防洪标准提高并取得显著的防洪效益,初步估算为每年1.38亿元;根据珠江三角洲洪水峰高量大的特点采用堤库结合的防洪体系是解决三角洲防洪问题的有效办法,而龙滩水库的上马修建,则是这一体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洞庭湖区的地质灾害、洪涝灾害与综合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灾害是造成洞庭湖区洪涝灾害频繁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一直被人们忽视。本文从湖区环境地质着手 ,分析了堤垸失事及所存在的险工险段与地质缺陷的关系 ,得出地质灾害是造成洞庭湖区洪涝灾害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所以在综合治理过程中必须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17.
明清以来苏北水患与水利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黄河夺淮,苏北沦为“黄泛区”、“洪水走廓”。频仍的水灾摧毁了苏北农业经济,使生存环境恶化,这是导致苏北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明清、民国政府从不同认识层面治理苏北水患,但时代及自身的局限使之无法进行根治。建国50年,苏北水患得到前所未有有效治理,水利事业获得长足发展,但其中也经历了曲折。  相似文献   

18.
三杨庄汉代聚落位于魏郡管辖的黄河河滩地内,遗址的形成与西汉中期以后日益严重的河患有密切关系。新莽始建国三年(11年)的"河决魏郡"后,王莽出于保护"元城冢墓"的一己之私等原因,在河决之后,并未及时加以治理,致使黄河在三杨庄汉代聚落所在区域长期泛滥。三杨庄汉代聚落周围的民堤在经受长期的洪水冲击之后,逐渐失去抵御功能,最终洪水得以侵入遗址所在区域。洪水侵入过程是缓慢,因此,三杨庄汉代聚落被逐渐淹没,得以完整地被埋藏在淤泥、淤沙之中。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点面雨型综合的方法,对海南中部地区的点面暴雨雨型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并用设计洪水进行检验,从而得出暴雨点面雨型相差不大,较小流域的点雨型可以代替面雨型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