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宰予,孔门弟子之一,通过《论语》中"宰予问五帝之德""宰予问三年之丧""宰予问仁""宰予答哀公问""宰予昼寝"这五个对话,表现了他另类的叛逆思维与怀疑精神。宰予并不是孔子所说的"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而是一个利口雄辩、富有智慧的人。  相似文献   

2.
"年""月""日""天"作为计时动量词从先秦时期开始使用("天"始于唐朝),其后在用法和使用范围上不断扩大,所搭配的动词也有所变化,最终发展为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四个计时动量词。研究计时动量词对汉语学习、应用以及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于文斌 《教育文汇》2012,(1):47-48,44
《大学》是儒家经典的经典,是和《论语》《孟子》《中庸》相并列的"四书"之一。朱熹主张读"四书",当先读《大学》。这是因为《大学》外有"规模之大",内有"节目之详",规模有"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之"三纲领",且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个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相似文献   

4.
以英国汉学家亚瑟.韦利的《论语》英译本为例,从接受美学理论中的读者期待视野角度,以文化负载词"仁"、"礼"、"孝"和"君子"为例,对《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进行分析,以期西方读者对文化负载词有更深刻的认识以及能够更好地理解《论语》,从而达到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唐燕华 《现代语文》2010,(6):149-150
从"生活——诗(词)人——诗(词)风"三方面对《登高》《声声慢》中"浊酒""淡酒"的意蕴进行解读,并对高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里的"酒"意象作适当小结。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统合儒释"思想不仅是学界所提及的"孝道""性善""礼律"等内容。事实上,柳氏"统合儒释"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佛家的主张与《易》《论语》相合之处很多,如"变易""博爱""淡泊""包容""民本"等。儒释相合的思想散见于柳氏文集中,细碎零散尚未形成体系,柳氏"统合儒释"思想有待进一步研读、探讨、发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了中古文献中动量词"番""反""返"等的使用情况,发现"番"兴起于南北朝,而"反(返)"作为动量词在东汉时已非常成熟。其动量词义来自动词义"往返","番"是"反(返)"的通假字,专门用来称量对答回合数。隋唐以后,可能由于避讳及追求更准确的语言表达的原因,"番"逐渐替代了"反(返)",并发展成为现代汉语中的专用动量词。  相似文献   

8.
动量词是汉语量词重要的一类,"回""次""趟""遭"这四个词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动量词,重点分析这四个常用动量的起源和演变,观察其使用情况,考察其从古代到现代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从"犀利哥""芙蓉姐(姐)"闪电般蹿红网络以后,"哥""姐"的风潮席卷了整个网络及各类媒体。出现了诸如"励志哥""相亲哥""萝卜哥""瞌睡哥""煎饼哥""拾荒哥""大衣哥""hold住姐""失控姐""蛋糕姐""著姐""青泥姐""炫校姐"等一系列"X哥(姐)"结构的词语。在"X哥(姐)"词族中,"哥(姐)"的理性意义已经虚化,语法意义增强,成为一个构词语素,构词能力扩大,推出一系列"X哥(姐)"词汇,且其所处位置相对固定。本文将从"哥(姐)"词义、语法特征、"X"的性质特征以及"X哥(姐)"产生并迅速流行的原因三个方面对网络流行语"X哥(姐)"这一词族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0.
《同学少年》2013,(5):52-52
"山寨"一词,最初是指"山林中筑有栅栏等防守工事的地方",名词,感情色彩没有偏重.如,《宋史·岳飞传》中有:"飞措画甚大,今已至伊落,则太行一带山寨,必有应者."后来,"山寨"也指"绿林好汉占据的山中营寨",含贬义.如,《水浒传》中有:"如今山上添了一伙强人,扎下个山寨."但由于武器的改进,筑山寨已经很难起到防守作用,"山寨"的这个意项便随之逐渐淡化,转而泛指"有寨子的山庄",沿用至今.如,《中国传统节日》中有:"岁首清晨,怒族山寨的羊角号‘嘟、嘟’齐鸣."现在"山寨"一词变身形容词,衍生出两种新的意义.一是指"仿造的、非正牌的(事物)",如"山寨手机""山寨货".二是指"非主流的、民间性质的(事物)",如"山寨文化""山寨足球队"."山寨"的衍生义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且与其原义所传达的"不够宏大,非正式,非专业"的形象特性巧妙暗合.  相似文献   

11.
"信"包含于儒家的伦理范畴,是儒家文化中实现"仁"、"义"等道德规约的必备条件,同时与"诚"、"义"意义相近互通,是儒家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说文解字》中对"信"的解释为:诚也,从人从言,会意。本义为"诚实"、"讲信用",这也是《论语》中"信"所使用的核心义项。而在英语中,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在对《论语》中"信"的翻译在不同意识形态操控下呈现出了多样性,鉴于翻译这一行为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认为有必要对《论语》英译本中对"信"的翻译进行甄别,以便真实、准确地传播传统儒家文化。  相似文献   

12.
“长头”辨     
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的文献中有时可见"长头"一词,它实际上是5个同形词的重叠,共有"长的头部、长的前端部分""高个子""学识渊博的人""长头发""长久""经常""排行最大的""所赚的钱"等8种意义。这8种意义之间可以是一词多义的关系,如第一、二、三种意义以及第五、六种意义;也可以是多词多义的关系,如第一、四、五、七、八种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仁”是孔子在《论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对于它的解释,往往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可以从“修己自处”与“处世待人”两个方面来阐述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陈军 《上海教育》2011,(10):46-48
《论语》各章,均是对话或自言。对话有问答,自言也有问答,各臻其妙,各具其境。孔子本人在问问答答之中对某些"问"也有所评论,如"大哉问"等。大者,境界高也。为什么说这样的"问"境界就相当的高呢?这是很值得研究的。《论语》记录了弟子问孔子的问题一百多个。对于弟子之问,孔子有其要求:一是善于发问;二是不耻下问;三是问一得三。  相似文献   

15.
黄玉霞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7):81-82,109
"仁"学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在《论语》英译过程中,不同译者对"仁"做出了不同的翻译。阐释学翻译为分析"仁"学思想在韦利和刘殿爵《论语》译本中的阐释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洪艳 《广西教育》2014,(13):66-67
一、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课文《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整首词画面感极强,词中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通过对农村朴素恬静、清新秀丽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的生动描摹,抒发了词人对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喜爱之情。教学中,笔者采用"读一首词""赏一幅画""悟一份情"的教学法使词中优美的画面"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充分感悟农村生活的意境美,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陈香菊 《教师》2013,(27):50-50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成为小学德育教学中的重要目标。本文将结合"实践能力"的内涵和具体教学实践,探讨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动情""动心"六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8.
杨艳 《现代语文》2010,(3):65-68
"贿""赂"二字在古代汉语,尤其是在上古汉语中,大多数情况下是单独使用的,其用法不同于现代汉语中通常连用的"贿赂"一词。在上古汉语中"贿""赂"二字在语义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的地方。我们对《左传》中含有"贿""赂"的句子进行了穷尽式的检索,并将这些相应的例句作为语料,对《左传》中"贿""赂"二字的具体语义语用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古汉语学习者分析古汉语字词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9.
孔庆梅  武怀旭 《辅导员》2010,(19):20-20
同学们,我们经常遇到带有"夬(guai)"字旁的字,这类字还非常多。我们常见的有"决""诀""快""块""袂""抉""缺""炔"等字;还有我们不经常见的,如"觖(jue)""玦(jue)""(?)(jue)"蚗(jue)"等字。不常用的字我们暂且不去理会,但常用的这几个字:"决""诀""快""块""袂""抉""缺""炔",我们一定要把它们分辨清楚。  相似文献   

20.
《论语》记录了孔子有关论仁、论学、论政等谈论,不但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而且其高度的语言艺术也值得我们借鉴。一、简炼,富于哲理。这是《论语》的最大特色。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直者。”樊迟退,见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