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苏军 《上海教育》2014,(28):53-53
关于"起跑线"的争论、争议已经许久了。如果不是小心求证的话,可以说从21世纪开始,在我国就有这种说法,而每年到秋季,面临入学的日子,这样的情形还会再掀波澜。源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这场几乎无休止的"舌战",说来并不简单,直到今日还能"浮起",至少说明其不是普通的"浮萍"。为什么在理论上"屡战屡败",却可以在现实中所谓"金身不破",这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2.
杨春兰 《文教资料》2011,(22):66-67
"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尤为重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下,语文课堂教学"说"与"写"的位置发生了逆转。我们要重视语文课堂中的"说",也要重视"写",追求"说"与"写"双剑合璧,让语文课堂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3.
习作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学生的习作能力往往又是衡量其认识水平和语文程度高低的重要尺度。可通常我们要面对这样的情景:"又要写作文了啊!不知道今天写什么呢?"教室里的叹气声此起彼伏。作文课前,气氛绝对沉闷。"眉头紧缩"、"咬着笔头冥思苦想""、绞尽脑汁边写边数格子",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通过思想品德课作业设计时应注意的"三度",即设计作业注意"梯度"、"广度"和"参与度",来实现思想品德课作业设计的"三再"目标,即帮助学生进行"再感悟",实现内容的"再拓展",有利于学生的"再实践",以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周瑾 《天津教育》2011,(11):33-35
这几年随着自身班主任专业素养的提升,对"反思"的认识,从"魔鬼"到"天使",从"讨厌"到"喜爱",从"拒绝"到"自觉",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几年前,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周写一篇"教育反思",我产生了抵触情绪:每天从早忙到晚,够累的了,还反思什么?教育教学工作都按计划完成了,  相似文献   

6.
时下,我们只要走进一所学校,从门口的"出入请下车"到办公区的"严禁喧哗",从草坪边"请绕行"到楼梯口的"请靠右行",从水池边的"节约从点滴做起"到楼道里的安全警示牌……随处可见标示的身影,可其本该具备的规范职能却严重弱化,已经沦为一种"校园装饰"。  相似文献   

7.
独立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本文从制度改革、社会流动和文化变迁三个角度探讨了"独立电影"产生的时代原因以及青年电影文化中"独立意识"的扩散过程。从被动接受的"地下电影"到主动选择的"业余电影",再到更加独立"个人电影",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当代独立电影逐渐远离了与"体制"的必然联系,进入生产与消费的自足状态。  相似文献   

8.
王汉兵 《现代语文》2010,(10):129-130
我们都熟悉两句话,一句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句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前一句是强调学生要写好作文必须有"米",即写作材料,一旦有了材料,就不愁写不出好作文;后一句是说获得材料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小学生普遍觉得作文难写,很多学生在写作时存在不知道要写什么、怎么写等问题,要求学生写出一篇语句通顺、条理清晰、具体形象的作文很不容易。对此,教师应在作文教学中巧用读写结合,降低难度,做好修改的指导。一、读写结合在语文教学中,"读"与"写"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在阅读教学时不能把读和写截然分开,而应把"读"迁移到"写",对"读"进行更为深入的延伸和拓展。开展阅读教学时,可以按三个步骤引导学生阅读: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  相似文献   

10.
举一反三,原本是数理化等理科课程的学习之路:课本"举一"于前,学生"反三"于后。通过一个例题,学会解同类习题。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语文教师也热衷于"举一反三":以一篇课文作范例"举一",不厌其"深""细""透",繁琐解析,斟字酌句,以图学生循例"反三",会读、会写同类文章。结果一学期只学约30篇,六年小学也只学约720篇课文。试图通过720篇范例,让学生会读、会写远远超过720篇的文章,是杯水车薪、缘木求鱼。学语文,本是"举三反一",讲究积累,大量读书,整体感悟:数量在先,从量变到质变。只有积累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无"举三",则无"反一",更别说"反三"了。这是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1.
几年前写过一篇谈生动性的短文,这里再谈一下这个问题。 之所以要再谈,一是因为还有话想说,二是因为这问题很重要,是文风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文章和文体都应当有的一个基本因素",所以中学生也应该养成良好的文风,  相似文献   

12.
中美两国高考作文命题存在较大差异。从写作对象看,中国题主要关注"社稷",美国题主要关注"个体"。从价值判断看,中国题比较"实",美国题比较"虚"。从材料限定看,中国题比较"虚",美国题比较"实"。从可能的表述倾向看,写中国题易引出"宏论",写美国题易导向"实证"。  相似文献   

13.
教师在指导学生小说阅读题答题技巧训练的教学实践中,会出现"剪不断理还乱"的情况,"套话"正是基于此产生的省时有效的办法。指导学生读懂小说"写什么",解题"需要什么",可用"套话"法解答。  相似文献   

14.
王梵志诗"不善广平王",前贤的校注或存疑,或相左。从训诂释义及敦煌写卷别本字形两方面可以证明,"善"字当校为"若"字;从历史故实、生活经验及语义表达及用韵的实际情况需要等方面可以证明,"广平王"不误。  相似文献   

15.
"没啥写""写不好"是中学生言及写作时常有的叹息语。"没啥写"说的是素材枯竭,无米为炊;"写不好"则是说手法老套,言而无味。走出写作封闭式的"围城",建立并优化开放性作文系统,是中学生走出作文"无话可说"困境的必然选择,而"开掘""开拓""开发"则是实现目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王霆 《江西教育》2014,(7):85-85
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写好教学论文本没有"速道"可走,无"捷径"可言。一线教师要写好教学论文,唯有自己在平时多读、多做、做写、多改,"以多取胜"。一、多读——基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阅读,写作就没有了源头活水,即使要写也总觉得底气不足,只能干巴巴地呻吟几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正如现在的初中生写作文章一样,由于受应试的牵制,阅读面不广、阅读量少,知识面捉襟见肘,写文章时搜肠刮肚,只能以"记流水账"应付,  相似文献   

17.
乐铄 《语文知识》2011,(2):24-28
《人间喜剧》喜写物质世界,比《人间喜剧》早了近百年的《红楼梦》也重视写"物",并且种类、数量更多更丰富,举凡衣食住行,与世俗生活密切相关之物,应有尽有,完全可称《红楼梦》重于、也胜于《人间喜剧》写"物"。《红楼梦》中的"物"能反映封建末世贵族之家经济制度、富贵奢华、封建等级关系及其衰亡,并起演示人物性格的作用,与《人间喜剧》中的"物"一样,也是一种"环境",是恩格斯所述"典型环境"中的物质环境部分。  相似文献   

18.
曹文轩 《高中生》2014,(10):6-7
"接地气"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百姓的生活。"接地气"就是贴近百姓真实生活的实际,反映百姓真实生活情感。记叙文情节设计"接地气",就是要按照百姓知、情、意、行的规律来设计情节,既食人间烟火,不将人物"神"化,又尊重客观规律,不违反生活的事理逻辑。反观当下一些学生写记叙文,他们在情节设计时接的不是"地气",而是"仙气",穿越、超级链接、脑筋急转弯等手段轮番使用,  相似文献   

19.
蒙绍伦 《成才之路》2010,(19):48-49
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只有对症下药,学生的作文兴趣、作文能力才能得以逐步提高。中职生要写好作文,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1)苦其心志。(2)劳其筋骨。(3)固其根基。(4)练以勤恒。可以确信,中职生抡着这"几板斧",杀向作文路上的"敌人",定能得胜而归。  相似文献   

20.
陈红仙 《生活教育》2012,(14):56-57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长期以来,不少学生的作文中出现了一种"反生活"现象,使得二者原本相互融合、互为渗透的关系日渐疏远,甚至对立起来。那么,如何有效地摒弃这一现象,引导学生写出鲜活的、个性化的作文呢?可以通过淡墨"主题",浓彩"心理";淡墨"内容",浓彩"生活";淡墨"技法",浓彩"表达";淡墨"命题",浓彩"自拟";淡墨"大作",浓彩"随笔";淡墨"修改",浓彩"赏识"六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