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农业旱灾是衡阳盆地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已严重制约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依据长时间序列的旱灾资料和经济统计数据,建立衡阳盆地农业旱灾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就衡阳盆地旱灾发生规律及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得出:衡阳盆地旱灾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连续性与频发性等基本特征;旱灾既造成了大量的粮食减产,也加重了农业的投入,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系统地分析了大气环流、地形、人为因素等对旱灾形成的影响。要保证农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减少农业旱灾的发生频率,减轻农业旱情,故最后提出了促使农业持续发展的综合减灾对策体系。  相似文献   

2.
旱灾一直影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抗旱减灾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近几十年来,中国南方旱灾风险性有增强趋势,探究中国南方旱灾形成机理对农业防旱减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以2013年衡阳市旱灾为案例,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与应急管理等方面综合分析了旱灾风险性形成机理。利用CI指数法,对2013年衡阳市干旱过程进行了诊断,并计算了7个县域干旱危险度。结果表明,衡阳县干旱日数最大,达150d,常宁市干旱日数最小,为98d。干旱危险度最高是衡南县,衡阳县次之。这种干旱危险性的区域差异,使得衡南县、衡阳县、祁东县成为旱灾高风险区,而常宁市、耒阳市为旱灾低风险区。水利设施不足,抗旱措施不得力,强化了旱灾风险性及其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诊断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基于致灾因子和承灾体的区域组合,得到中国旱灾中心与农业承灾体的分布规律;选择雨养农业(兴和)、灌溉农业(邢台)和水田农业(鼎城)为主要承灾体类型(典型区),构建了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诊断指标体系;提出脆弱性评价的区域模型,即:雨养农业的易损-适应模型、灌溉农业的生产-生活压力模型和水田农业的需水-灌水模型,并以兴和为例,进行了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评价;依据构建的3个典型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形成机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提出制定适应降水变化的波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区域政策、建立农业生态-生产范式、建立“水银行”管理机制、建立用水效益和开源节流的评估体系以及加强“截水—抽水—控水”为一体的灌溉系统工程建设,提高灌溉应急能力等对策,以期为农业旱灾的防御和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重庆旱灾及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重庆市众多的自然灾害种类中,旱灾的影响最为突出。本文通过分析,总结出重庆市旱灾具有出现频率高、伏旱最严重、影响范围广、经济损失大的特点。并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旱灾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区域旱灾是广义的旱灾,它是在区域干旱气候过程机制响应下的自然旱灾和区域干旱人类经济社会过程机制响应下的区域经济社会旱灾的总结,可用干燥度、旱灾指数和干旱度定量量度区域旱灾,在此基础上,构建减消区域旱灾的旱灾测报防御系统,对减消旱灾危害、推进区域自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亚热带稻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季节性干旱对水稻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尤其是大旱导致水稻产量大幅度下降,直接影响着我国粮食安全。文章确定了亚热带稻区大旱风险诊断的标准,统计得出衡阳盆地大旱发生频率为35%。以衡阳盆地2003年大旱为例,从干旱危险性与水田系统旱灾脆弱性两方面入手,阐述了水稻旱灾巨灾的形成机理,提出从整治水利工程和建立生态减灾模式达到安全减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1936-1937年,四川发生严重的旱灾,虽然70年过去了,我们有必要来探讨一下这次旱灾发生以及灾情不断加重的原因。本文将从自然条件因素和社会条件因素两个方面来探析,特别着重从社会条件因素方面分析这次旱灾的发生及不断严重和恶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地震会引起山崩、地裂等,阻塞河道、泉水或改变水流方向,造成洛水暂时性地断流、阻塞等;旱灾特别是重大旱灾,会造成洛水流量短时间内大幅度地减少,甚至干涸;但是地震、旱灾对洛水流量的影响是短期性的、有限的,地震、旱灾过后,洛水依然安流。大地震、大旱灾会造成溃坝、缺水等严重问题,最终极大地影响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我们要重视地震、旱灾对洛水流量的影响,从历史时期地震、旱灾对洛水流量的影响中汲取经验和教训,防范于未然。  相似文献   

9.
1920年华北发生了一场特大旱灾,河南省是此次旱灾灾区之一。这场旱灾在河南受灾范围广大、灾情复杂并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这场旱灾的发生是由特定的自然条件、恶化的生态环境、畸形的经济结构和动荡的国内政局等因素共同促成的。灾荒发生后,上至中央政府,下至社会各界及国际力量都对灾区采取了赈灾活动。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黄冈市2011年旱灾特点和损失,分析了旱灾形成的成因,探讨了减轻旱灾损失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汾河中游地区明代旱灾历史资料的整理、分析及数据处理,对该时期的旱灾等级、成因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明代汾河中游共发生旱灾94次,平均每2.94年就有一次,说明本流域在明代旱灾比较严重,大旱灾和特大旱灾占到了30.8%,而中度以上旱灾也占到64.8%,超过了旱灾总数的一半以上。明代早期的旱灾数量很少,中、晚期数量较多,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动荡。旱灾频次与气候波动有密切的关系,在小冰期气候干冷,降水偏少,旱灾频发;而人为因素又是旱灾的助推剂。  相似文献   

12.
依据灰色关联理论,建立了黄河流域旱灾的灾情预估模型,并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用此模型预估黄河流域旱灾等级划分,避免了人为主观性,又与实际相吻合,因而是一种科学实用的旱灾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刘立 《考试周刊》2013,(93):24-25
甘肃历来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民族问题复杂敏感,同时还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其中以旱灾最为频繁、严重。公元1928~1930年西北地区发生了史上成灾最重的特大旱灾,甘肃则是此次灾害成灾最重的地区之一。甘肃在此次旱灾中受灾颇重,除了自然因素外,还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其中尤以回汉矛盾加重灾情最引人瞩目。  相似文献   

14.
依据灰色关联理论,建立了黄河流域旱灾的灾情预估模型,并 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用此模型预估黄河流域旱灾等级划分,避免了人为主观性,又 与实际相吻合,因而是一种科学实用的旱灾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其储养功能逐渐在减弱.以"西南旱灾"为例,综述国内不同专家学者对旱情原因的分析和研究,采用不同学科相互交融渗透的方法,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兼从文化人类学"整体观"的视角,放大尺度去考察西南生态的背景、特点、人类活动及社会诸多因素.希望能够对当前旱灾有一个全面、全新的认识,去树立人类的生态...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文献归纳和实证分析的方法,以四川德阳市农户的调查数据为依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农业技术投入行为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农户技术投入的因素主要有农户的非农生产特征、土地经营面积、农户所在村组特征以及农户种植方式的选择和对地权的预期。基于这些实证研究的结果,本文提出了加大当地农户技术投入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清末至北洋政府时期,旱灾的发生较为频繁.本文拟对这一时期旱灾的特点、政府、社会各界的救灾及救灾实效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并从中得出一些经验教训,以期对当今的抗旱救灾有一定的借鉴或启示.  相似文献   

18.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水稻生产已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石。亚热带是我国水稻的主产区,因此稳定该区域水稻产量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前提。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亚热带稻区水稻生产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干旱风险。为了有效抗旱减灾,有必要对农户干旱响应行为进行全面调查与分析。选取江永县甘益村为调查对象,从旱前防旱行为、旱中抗旱行为以及旱后适应行为等三方面分析了农户干旱期响应行为及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调查研究显示农户的大多数行为能成功应对旱灾,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正常的水稻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但还需要采取更有效的行为来应对旱灾。  相似文献   

19.
周轲 《华章》2012,(16)
明清是秦东人口发展的重要时期,旱灾、水灾、地震分别在不同时期从不同方面导致了人口的损耗和流失.通过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影响、应对措施及后果的分析,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必要的警示.  相似文献   

20.
张宗昌祈雨     
张宗昌到山东时,碰上几个月不下雨的大旱灾,当地百姓于是请他向老天爷祈雨。张宗昌本不信雨可以祈求得来,但不好违逆民意,所以还是命人在龙王庙前设祭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