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成果市场转化模式与效率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科技成果转化的国内外管理和研究现状,对科技成果分类进行界定,研究不同类别科技成果的转化模式,得出专用技术成果转化应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性作用;基于委托代理模型进行科技成果市场转化分析,得出由于成果生产方在科技成果市场转化中处于信息劣势,通过市场依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能够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江苏高校为对象进行科技成果市场转化效率评价研究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江苏高校科技成果市场转化效率还不高;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促进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 科技成果的转化是实现科技进步、实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必经之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市场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主要途径,而供需双方的市场行为,无疑会对技术商品交易(科技成果转化)的成败有很大影响。因此,分析研究技术市场行为,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技术市场行为贯穿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3.
科技成果转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过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和机制必须发挥市场机制,协调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各种因素,增强科技服务于经济的功能,根据科技市场的特点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体系与机制.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和形势的变化,市场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大,我国现行的一些政策存在的不足已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障碍。对国内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进行梳理,分析新形势下制约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因素,从发挥市场作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处置权、改革科技评价体系、注重政策统筹协调、改革评价机制等角度,就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然而科技成果转化的深层次结构逻辑及有关政策有待进一步探究。将科技成果转化视为双边市场结构,明确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双边市场特征和平台性质,从平台所有权视角将成果转化平台分为4种类型,分别从平台优化管理和政府政策制定两个维度,提出有关策略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叙述了武汉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成绩及主要经验,分析了当前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加速武汉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对策,以期进一步促进武汉科技优势向区域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的转化,提升武汉城市的功能和地位。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支撑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企业、社会、国家等各方面有效投入、有效协调、有效配合才能实现。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支撑环境缺陷包括多方面问题,其中主要有政策、法律和市场环境方面问题,因此必须加大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持,构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环境,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可转化的有效性科技成果供给不足、科研管理体制与市场不接轨、转化科技成果的有效性需求不足等方面分析了我国自主创新面临的科技成果转化问题,进而提出了转变科研模式,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有效科技成果;深化企业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建立和健全多元化社会资本运行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9.
大学科技园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一个中试平台,并从资金、人才、中介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解决科技成果的技术成熟度和市场成熟度等问题,将科技成果孵化为产品,继而孵化为企业,最终以出售企业方式,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许可  肖冰 《科研管理》2021,42(4):113-122
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是推动跨边界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有效载体,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分类体系,有利于发现并改进共性问题,促进机构高效运转。目前对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分类的研究数量众多,但分类方式过于分散、且分类方式的理论支撑不足。边界组织是一种作用于跨边界活动的优秀组织范式,可以认为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是服务于科学与市场界域之间的边界组织。在边界组织理论的基础上,系统的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分类体系,按象限划分方法将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分为科学边界模式、市场边界模式、边界间模式,并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社会贡献、交互、专业化三个维度的分析框架。利用多案例分析的方式,丰富分类体系的内涵,总结了不同模式的优劣,针对性地提出了每种模式的改进策略,为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理论延伸与实践探索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不高,为提高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本文对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府、企业、高校和科技中介等四类主体进行分析,将科技成果产出纳入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范畴,从而将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分为实验室阶段、中试阶段和市场阶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专家打分法和TFAHP计算指标权重,并通过样本高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最后结合指标体系的权重计算结果提出了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政府介入科技成果转化的必要性;通过介绍一些国家的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成功案例,为我国政府介入其中提供实践支撑。政府在介入科技成果转化时,还要把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探讨了新时期我国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具体职责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支撑环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企业、社会、国家等各方面有效投入、有效协调、有效配合才能实现.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支撑环境缺陷包括多方面问题,其中主要有政策、法律和市场环境方面问题,因此必须加大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持,构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环境,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4.
美国斯坦福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斯坦福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作为市场主体,通过技术许可办公室的市场中介作用,探索出一种双重角色下的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既遵循一般的市场机制,包括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风险机制等,同时在具体运行中又维护了科研机构的公共使命,两者之间保持了必要的张力与平衡。这对中国促进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发挥市场机制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决定性作用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对广东省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条件及环境状况、产业技术发展状况、科技成果产出及技术市场发展现状进行系统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广东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下一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6.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工作和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是高校科技与经济领域共同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当代经济的竞争,愈来愈表现为科学技术竞争,即科技成果转化的数量、质量、速度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程度及其市场占有率的竞争。高校科技成果在市场上竞争,完全取决于高校的科技成果是否能真正立足市场,落脚于产品,遵循转化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7.
该文深入分析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几个主要的制约因素,包括评价标准重理论轻实践,鉴定程序与市场应用脱钩,技术资金投入不足以及技术中介市场功能不健全等.通过对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做法的分析归纳,总结了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包括完善的政策法规保障,政府大力推动,高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健全的风险投资机制以及发达的中介服务队伍.在此基础上,着重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府调控功能、企业能动作用、产业化环境三个方面,研究了现阶段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科技成果转化率是衡量科技成果转化效果的重要指标,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是制约成果转化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风险分为技术风险、投入风险、生产风险、市场风险和环境风险五类,并将每一类风险细分为可衡量的具体评价指标,建立了基于模糊积分方法的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评价模型,有效地克服了专家评判信息的模糊性,以实现对科技成果转化风险的定量考评,为科学决策提高借鉴.  相似文献   

19.
翟菲 《科技创业月刊》2021,34(11):84-87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体现了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将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分为研发和应用两个阶段,并从投入和产出角度构建两个阶段的指标体系,选取2017—2019年的数据,利用DEA-BC2模型对泰州市7个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泰州市科技成果转效率整体不高,地区之间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存在较大差距.据此,提出了促进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一方面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分析了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使政府介入科技成果转化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从国外一些国家的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成功实践为我国政府介入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实践支撑.然而政府在介入科技成果转化中还要把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鉴于此原则,文章的最后部分探讨了在新时期下我国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具体职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