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中国广播电视的国际影响力与美英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与其他新兴经济体国家相比也无优势可言。接受美学强调受众在文化传播中的主观能动性和重要地位,为破解中国广播电视的语言译制障碍与国际传播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译制过程中密切关注受众的接受效果、适度超越受众的审美"期待视界"、精心设计文本的"意义空白",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精准定位目标受众、构建与受众互动的优质平台、打造节目品牌、全面推进"本地化"、建立收听收看效果跟踪反馈机制,对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实现中国文化与海外受众话语体系的精准对接,促进新形势下中国广播电视的译制与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身份认同指人在社会中自我身份的一种认定,主要是在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两个维度展开:“自我认同”是个人自我经验基础上的内在性认同,“社会认同”则是作为社会群体成员对于一定观念和情感的共享。①这说明身份认同不仅是简单的个人心理过程,还包括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和思考,认同是在自我考问和对他者关系的探索中共同完成的。本文采用深度访谈、田野观察等质化研究方法,选择10名曾观看万合天宜与优酷出品合作的《万万没想到》至少一次的受众,对其观看的动机、感受等进行访谈,借此探讨80后、90后年轻受众在收看过程中产生了何种身份认同,继而运用身份认同理论分析网民是如何产生这种身份认同的。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一批中国网红在海外获得受众关注,但学界大都将其视为单一的经济或文化现象,鲜有在国际传播的框架中分析其机制。在构建立体的国际传播格局日益重要的当下,现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国际传播现实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液化”现状,研究网红出海这一商业景观与国际传播的耦合机制:编码上,网红产制内容的低语境特征能较好规避文化折扣;主体上,网红作为民间传播能丰富公共外交体系,同时以情感劳动与受众建立高黏度纽带;途径上,作为商业景观的网红与其MCN机构能较好地适应传播的平台化的转向。研究发现,不同网红的自我呈现勾勒出模糊的中国形象,若干图层的模糊形象相互叠加,可以助力构建丰富、立体、生动的国家形象。当然,对于网红的非理性传播以及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官方应加以引导与规制,将其纳入国际传播体系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4.
对学术期刊国际传播等相关概念的内涵进行界定,并以此为逻辑起点,从国际受众角度分析近年来中国学术期刊国际传播效果.中国学术期刊在国际大型检索系统和国际大型出版商两方面的知晓度、赞同度等所有提升,但深层传播效果仍需加强;中国学术期刊对个体受众的传播效果仍不明显,且较薄弱,需加强对国外个体受众的调查、研究,并利用网络、新媒体的各种方法、手段提升对国际个体受众的传播效果.最后,分析制约中国学术期刊国际传播效果的主、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4,(18):34-38
本文选取大众传媒的视角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发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传播不足的原因是与西方体育文化存在价值观念冲突;难以掌握话语权,传播渠道不畅;政府投入不足,传播力量分散;理论研究难以满足现实需要等。针对这些问题和目前的传播现状,本文探讨了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几点建议:明确传播理念;重视传播主体的培养;丰富传播内容和形式;分层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运用多种媒体及渠道等。  相似文献   

6.
翟秀凤  周智敏 《今传媒》2011,(10):41-43
近年来,提高自身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发出中国声音是中国媒体对外传播的重要目标。国际话语权并不简单等于发出自己声音的权力,更是使自己的声音被广泛获悉的能力,因而了解并赢得国际受众是赢得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前提。在华留学生是国际受众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研,可以较为全面的了解在华留学生的中国媒体使用和认同情况,进而为中国媒体有效地开展国际传播,提高国际影响力提供有益的借鉴。中国媒体影响力日渐提高,但是语言障碍、西方媒体为中心的传统国际传播秩序、内容吸引力不高、打入国际市场步履维艰的现状仍然制约着中国声音的发出。因此,建构中国媒体的国际公信力体系,必须针对国际受众的特征进行传播。既要拓展对外传播渠道,又要促进文化交流和媒体传播的互动;既要遵循传播规律,又要融入国际话语体系;既要善于运用国际传播的技巧,又要正确处理"传播"与"宣传"的关系,综合提高媒体的国际公信力。  相似文献   

7.
隋岩 《当代传播》2012,(1):31-32
全球化和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国际传播再一次获得了信息传播的时空优势,即哈罗德.英尼斯所谓媒介的时间或空间偏倚性,①实现了信息在不同国家、民族、地域之间的即时自由传播,真正进入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时代。在此情势下,国际传播营造的"拟态环境"建构了国家形象,通过"培养"他国受众对该国家的认知和共识,实现对该国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同和接受;通过引导他国公众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重构人的主体性。不仅如此,国  相似文献   

8.
《传播研究》1974年创刊于美国,是国际传播学界公认的实证性的SSCI期刊。文章选取了五个分析视角对其刊载的10年论文进行系统研究后得知:传播研究总体呈现多元化、多极化、规范化的趋势;美国仍是实证研究的重镇,但其他国家论文量也呈增加趋势;世界传播研究的主力军都在大学,但作者地域分布不平衡;作者合著不再局限于师生和同事,正在向跨校、跨国方向延伸;传播效果与受众研究占较大比重,但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健康传播、政治传播和家庭传播研究也占相当分量;传播理论的创新已经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甚至有一半论文没有涉及和运用理论;过分沉溺于现象分析和数据解读的传播研究,有可能陷入见物不见人、见树不见林的困境。《传播研究》期刊所呈现的真实镜像,很值得中国传播学界镜鉴。  相似文献   

9.
国际新闻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外受众了解中国的窗口。国际新闻的错位特征,即事实、媒体、受众不在同一传播平台,使国家形象的塑造出现了国内与国外断层的现象。一方面,受众、媒体(国外媒体)远离事实,导致国外媒体对有关中国的报道不一定客观真实,导致"他塑"不稳定性;另一方面,事实、媒体(国内媒体)远离受众,国内媒体对国外受众的调查不够,国外受众对国内媒体的信任不够,导致"自塑"的不给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国际新闻传播塑造国家形象时,要充分认识到国际新闻的错位特征,力争通过国内媒体的报道影响国外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减少国家形象传播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和障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西方国际传播受众研究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简要梳理,并就其不同时期国际传播受众研究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1.
董小红 《新闻世界》2012,(8):298-299
作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受众研究由来已久,并且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在内容、渠道、功能等各个层面的融合,我国的国际传播面临着巨大挑战,尤其是受众意识的缺失。本文通过对全媒体视野下,我国国际传播中受众意识缺失的表现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2019年的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呼应着新时代的召唤,朝着兼具全球视野和本土特色的方向迈进。传播史研究不仅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更审时度势地考察新近国际、国内因素带来的各种变化,尝试为中国的国际传播走向把脉。理论研究一方面扎根中国田野,阐释和发展中国本土的国际传播思想;另一方面继续积极引介国外及其他学科相关理论,并与本土国际传播实践相结合。2019年,业界在两大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回应世界范围内技术革新的变局,朝向深度融合的新型对外传播媒体的建设初见成效;二是自说自话的"演讲式"传播方式出现根本性改变,建立在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互联互通基础上的"对话式"传播效果凸显。  相似文献   

13.
中国戏曲的互联网传播是当下戏曲发展的一个新趋向,也是戏曲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相对于传统的戏曲舞台传播,戏曲互联网传播的受众结构更加丰富和多元,受众性质更加复杂.它的受众可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受众、重要受众、一般受众,而且后者可以向前者转化.受众通过互联网媒介接受戏曲也出于不同的诉求,即娱乐消遣需求、社会交际需求和自我认同需求.而社会交际和自我认同是戏曲舞台传播的受众需求中不突出或不具备的.  相似文献   

14.
后结构主义的女权主义受众观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后结构女权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后结构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以及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其受众理论都以西方国家为背景,对女性受众的解读能动性持悲观看法,却仍然坚持女权主义立场,探讨女性受众在大众文化传播中进行自我确认的心路历程,揭露女性所受的歧视和压迫。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梳理我国国际传播受众研究历史演进的基础上,归纳和总结了国际受众研究的现状,并对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对于如何提升华文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以及全球影响力的研究,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且持续攻坚的课题。作为中国媒体参与国际传播的一个另类样本,凤凰卫视在发展其独有的国际传播特色并持续吸引全球华人受众关注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其致力于打造国际媒体视角的华人话语平台的愿景,也为华文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镜鉴。  相似文献   

17.
人是社会的人,故作为社会个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必须的,也是人们确认自我、通过对话实现心灵相遇的重要手段。本文重点讨论了人际传播的几种代表性理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社会交换理论、"镜中我"理论、"我-你"的人际传播理论。笔者认为,人际传播研究是最贴近人的生活和最为实用的一类研究,对它的需求,遍及随时遇到、发生的各种社会现象之中,因而也是最具人性和情趣,具有强烈心理色彩的。  相似文献   

18.
陈芊芊 《新闻界》2006,(6):95-95,105
国际传播在广义上包括各种形式、各种信息的跨国、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狭义上只指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支柱,以国际范围内的受众为对象的国际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播。本文所提到的国际传播主要指狭义上的国际传播。在我国,新闻传播按使用的语言和针对的受众对象这一标准分为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对内传播是指用中文并针对国内受众而展开的新闻传播活动,对外传播就是用外语(主要是英语)开展的新闻传播活动,针对的受众是国际受众。  相似文献   

19.
由于全球结构的复杂性变化和国际传播技术的迅速迭代,基于传统媒体内容分析以及国际受众调查框架下解决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问题的研究范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本文以“交往”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进而去理解全球交往、国际传播、国家形象问题的历史与现实。人际、族际以及国家间交往的不断延伸是一种历史发展趋势,在长时段的历史场合中,交往而非隔离是历史的基本规律。因此,马克思主义全球交往观是我们重思国际传播和国家形象问题的重要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20.
国际传播在国际上主要有政治经济研究和文化研究两大方面。政治经济是主要的研究方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针对不同传播立场提出了各自不同理论,有些理论带有本国意识形态立场。我国学者提出了"畸形霸权理论"、"和谐传播理论""国家形象建立"等多个理论,这些理论的提出有助于我国国际传播政策的制定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