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锻华 《师道》2004,(9):28-28
自19世纪斯宾塞提出“教育是为了孩子更好地生存”以来,许多国家的基础教育研究注意到学生的生存质量以及学生阶段的生存素质对未来社会的影响。1996年,联合国教科组织就提出了现代人素质的四项基本要求: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而学会生存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2.
为人师者应该认真审视自己每一天的教育,问一问自己:我的教育到底给了孩子多少幸福的享受和成功的体验?我有没有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们?我还能为孩子做些什久?自己是否已学会了静心倾听,学会了慎重评价,学会了用教育的智慧唤起孩子的自信,学会了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相似文献   

3.
彭玉梅 《中国德育》2004,(11):56-56
1.敬业心向:热爱教育事业,培养教师职业的荣誉感、神圣感,树立终生从教的信念。悉心寻找,教师工作亦有无穷乐趣和幸福。2.责任心向:既然选择了就要学会负责,既然负责就负责到底。为学生负责,为家长负责,为自己做人的良知负责。3.热爱心向: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成功的桥梁。爱孩子,爱每一个孩子,用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  相似文献   

4.
黄颖 《学周刊C版》2010,(10):203-203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幼儿阶段教育的重要性。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及家长在让幼儿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强烈责任心的培养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教师应培养幼儿“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儿童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5.
赏,含欣赏赞美之意;识,是肯定认可。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手段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成功。赏识是学生不断追求成功的"金钥匙"。 赏识,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曾有这样的两句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班里有一名男学生,思维活跃,口齿伶俐,唯一的缺点就是做事粗心大意。有一阵,为了他连续几次的粗心,我批评他:"说话顶呱呱,办事马大哈。"  相似文献   

6.
爱在于教育——溺爱型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不少学生家长,为了把孩子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他们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不断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引导教育孩子,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教育他们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生存、学会学习,用现代教育的理念指导家庭教育。让子女从小就沿着正确的方向成长进步。  相似文献   

7.
刘跃宏 《教师》2011,(22):9-9
教育家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宽容。古人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天底下没有不犯错误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是获得教育成功的关键,就像这知时的好雨,能够在无声无息中滋润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一个教师的成功,就是他教育的成功与否.成功的教育是从习惯培养开始,教育的核心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应是教会学会孩子做人.因为习惯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就意味着离成功不遥远.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为孩子们从小就培养良好的习惯,让好习惯伴孩子们成长,使他们受益终身.  相似文献   

9.
饶红群 《中国德育》2007,2(9):69-70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现代家长在教育独生子女时到底该如何去做?1.关爱而不溺爱。很多学生从小到大,除了会读书以外一无所能。很多父母完全不明白对于孩子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他们为孩子把一切都准备好,做饭、洗衣、打扫房间、接送上学、甚至帮孩子把铅笔都削好,就是忘了最重要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一个有理想、肯奋斗的人来说,成功在于选择,天才就是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因此,无论教师,还是父母,他们的一个神圣天职,就是发现和尊重孩子的潜能特质,引导并鼓励孩子走上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帮助孩子尽可能地把梦想变为现实。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警惕形形色色的功利化动机和行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让发展目标与孩子的自身条件相适合。  相似文献   

11.
《湖北教育》2005,(6):1-1
教师职业是一个播撒“爱”的职业.如果要用一个字概括,教育的全部秘诀就是一个字——“爱”.爱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们在被爱中学会爱,学会做人。今天,“爱”的丰富内涵,被郑琦同志用42年的无私奉献和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做出了完美的诠释。他把对事业的热爱,化为对青少年的关爱。“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他几十年如一日,以学生为本,以德育为先,爱别人的孩子胜过爱自己的孩子:郑琦是一面我们弘扬高尚职业精神的旗帜:  相似文献   

12.
教学理论要为教师所掌握,并切实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去,需要一个“中介”环节。教学模式就是沟通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媒介”和“桥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构建以科学方法教育为主线,以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条有效、可行的途径。在研究与实验的基础上,潍坊市奎文区科学方法教育与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课题组对新授课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提出了“三段式”教学模式。一、创设…  相似文献   

13.
分层次目标教学与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职业学校也是这样,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也要提高学生的文化、技能素质,让他们在职业学校里既学会做人,也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生存的本领,让他们能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以便适应社会的需求。   就目前职业学校招进的生源状况看,要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采取分层次目标教学是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最好选择。分层次目标教学就是按照学生知识水平的实际和他们的接受能力,把他们分成不同的层次进行教学,层次不同,要求不同,目标也不同。总之要本着“分层指…  相似文献   

14.
《学前教育》2008,(4):28-29
一次教学活动中,李老师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引导孩子学习排序,以“给跳跳虎做项链”游戏方式导入活动,让孩子用两种颜色按照一定规律给跳跳虎的项链珠子涂颜色。为了给孩子一个选择空间,教师提供了多种颜色的油画棒。指导孩子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两种颜色画珠子。活动结束后,有少数孩子选择了用多种颜色来涂饰项链但没有规律。偏离了教师预定的教育目标。于是,有教师提出疑问:是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审美自由,给他们提供多种颜色的油画棒呢,还是应该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只提供两种颜色的油画棒?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  相似文献   

15.
为人师者应该认真审视自己每一天的教育,问一问自己:我的教育到底给了孩子多少幸福的享受和成功的体验?我有没有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们?我还能为孩子做些什么?自己是否已学会了静心倾听,学会了慎重评价,学会了用教育的智慧唤起孩子的自信,学会了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相似文献   

16.
罗岚 《今日教育》2007,(5):47-48
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界以至全国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如何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邓小平同志曾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人的素质教育也必须从娃娃抓起。孩子在没学会说话之前用来表达自己情感的是动作,  相似文献   

17.
教育微博圈     
李玉柱 《教育》2014,(3):19-19
@孙云晓:既然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那么,该让他们体验什么呢?我想,在一个开放的时代,青少年非常需要体验和比较多元文化,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会理解和尊重,学会和谐相处。一个孩子如果有机会与异国他乡的孩子共同生活,就是一个好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8.
教育子女是一门学问,我们每个身为父母、渴望子女成功的人,都希望提高孩子的素质,其实,首先应该提高父母与教师的素质。父母、教师的素质,其实就是“前素质教育”。这种前素质教育的成败,决定着整个素质教育的成败。一个人从他(她)做了父亲(母亲)起,就需要一种特殊的素质——教育素质,即教育孩子所需要的观念、方法和能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记得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一个会不得赞美孩子的父母,往往会使孩子变得令他们无法赞美。”这句话时刻提醒我:什么样的教育能让这些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孩子乐意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能让孩子更快乐地成长呢7那就是教育专家们一再提出的赏识教育。实践中我发现:赏识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发现一个人的优点和长处,而且可以激发一个人内在的动力,使之在成功的道路上获得加速度。  相似文献   

20.
淘猫妈 《家长》2009,(2):42-43
他们在处理孩子教育问题上更多的是从自己孩子的特质出发,而不去看别人怎么做。也就是说创意对自己很自信,也信任孩子,这样他们向孩子传递的积极向上的东西也就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孩子受家长的影响也很自信,也学会了信任他人。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它的起点就是家长自身生活态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