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中国广播》2012,(11):F0002-F0002,I0001
中央电台将“走转改”报道与迎接党的“十八大”宣传工作紧密结合,强化领导,精心组织,细化实施,派出30多路记者分赴各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集中推出了一批有深度、有分量、有影响的报道。  相似文献   

2.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历来备受各界关注,更被新闻界形象地誉为"新闻报道的富矿".的确,两会年年开,岁岁有焦点,因其具有的折射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程的重大性和代表性,始终吸引着海内外政界、媒体和大众,特别是每年到会采访的数百家海内外新闻媒体,巧思集智、周密策划,长期精耕细作于这片"新闻富矿",多角度、全方位地追踪两会、记录两会,也使每年的两会成为媒体昭示传播实力、检验传播实效的所在.作为国家电台,中央电台在近年来的两会报道中,始终立足国家电台的媒介定位,充分发挥传播优势,开拓报道思路,创新报道方式,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彰显出独树一帜的广播特色.  相似文献   

3.
正有人说,记者应是"杂家",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各种领域的报道;也有人说,记者应是"专家",这样才能让报道具有相当的深度。就笔者长期从事的企业报道而言,无论是"杂家"或是"专家",都难免会碰到一个问题——如何让专业人士按照报道的思路接受记者的深入采访?在探讨如何与专业人士打交道的几个关键点之前,需要首先弄清一个问题,关键点。这个问题是:我们的企业报道让谁看,或者说让谁关注?笔者认为,这个"谁"主要有三类读者群,按照关注程度的深浅依次是专业人士、半专业人士、非专业人士。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记者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也就是要求新闻记者具备极强的新闻敏感性和洞察力,善于发掘事件的新闻点并及时进行报道.然而,真正要搞好一篇报道,还需要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全身心投入,做到心到、眼到、情到.  相似文献   

5.
《中国广播》2011,(4):F0002-F0002,I0001
中央电台中国之声、经济之声等13套广播频率和以中国广播网为依托的新媒体,综合运用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手段,对两会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报道。并机直播6场近600分钟,完成两会议程和两会新闻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直播共100多场次,开设各类专栏、专题148个。  相似文献   

6.
因条件制约和环境所限,任何一次重大的新闻采访报道活动,记者不可能大人前往并事事兼顾,而远程采访则可以弥补其中的诸多不足与缺憾.近年来,远程采访已经成为新闻报道必不可少的"招术"之一.不论是电视、广播,还是报纸、网站,都不断地使用远程采访作为争抢新闻资源、开采新闻矿藏的"利器".远程采访有其独到之处,比如,快捷迅速,拉近受众与新闻事件距离,采访人数和对象不受限制,弥补现场采访报道所不足,还有性价比高的优点,节省成本,减少投入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中国广播》2010,(4):I0003-I0003
中央电台数十位记者组成精锐队伍,密切跟踪热点、捕捉背后花絮,以观察员、记者命名的《曹景行两会观察》《冯雅两会现场》《李谦两会新发现》《明明两会日记》聚焦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民生的一些问题,拉近会场与听众距离,形式新颖、角度独特;《两会新闻站》《两会新闻中心传真》《两会时评》等十余个小栏目,动态与静态共存,深度与广度兼具。形成立体化报道结构。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总结了中央电台一年多来"走转改"报道活动的启示,即"走转改"是提升广播新闻品质,实现新闻宣传和传播完美统一的有效途径;探索新闻规律,创新报道形式,是提升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的必由之路;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关键是要增强国情了解,增加基层体验,增进群众感情。  相似文献   

9.
出镜记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现场报道出镜记者",主要针对新闻事件,如日常消息报道、直播和连线报道等等;一种是"人物访谈调查出镜记者",主要面对采访和报道中的典型人物.  相似文献   

10.
再议隐性采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某次特定的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又称"暗访"、"秘密采访"。隐性采访的初衷往往是为了降低常规揭露报道的风险,在当事人拒绝采访、明示"无可奉告"时获得事实真相,以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进而发挥媒体舆论监督效能。但是新闻从业人员在进行隐性采访时往往要背负来自各方利  相似文献   

11.
一、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是实现电视新闻采访艺术性的基础,通常人们把采访的准备环节叫做"静态采访"。在采访前,采访人员的首要工作就是要明白自己要进行采访的主题是什么,然后为了能让自己的报道体现出现如今最新的宣传目的,自己就要确保自己能掌握的宣传口径是正确无误的,并且,还要努力去研究与这次报道有  相似文献   

12.
采访归来     
11月9日人民网报道:今年记者节前一天,中央电视台和北京青年报记者在北京某商厦采访时,分别遭到保安群体围攻。据中国记协统计,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受到威胁、阻挠、殴打、拘禁的事,已经屡见不鲜,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此,法律界人士呼吁,记者履行使命需要社会赋予一定的"特权"。  相似文献   

13.
把镜头与话筒对准农民,是电视从业者贯彻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的实际行动之一.县级电视台的记者需经常到农村采访,但由于受访者的文化程度和普通话水平大都较低等缘故,采访往往显得比较困难、报道难以出彩.为了过好采访关、做好涉农报道,就得讲究采访技巧.以下,笔者拟结合工作实践,探究电视涉农报道中的采访技巧.  相似文献   

14.
中央电台在以往直播天安门广场的国庆庆典活动中,既有收获也有遗憾。为更好完成今年的60周年国庆直播,理应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如在国际视野中把握这次直播的主题、基调和内容,在报道手段、形式和内容上更加多样,并制定详备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  相似文献   

15.
为全面反映全国各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进展、新成效,进一步引导各级领导干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全国形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良好舆论环境,根据中央领导指示,中宣部于2005年组织新闻媒体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型系列主题采访活动。宣传报道共分三轮,推出“东部新跨越”、“中部崛起”、“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军营”5个部分的报道内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把它作为2005年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从3月18日推出,至12月11日结束,历时近10个月,完成报道超过3千篇(包括网络报道), 无论从时间跨度、宣传规模还是从报道深度看,都可以说开创了中央台宣传报道的先河。  相似文献   

16.
突发事件报道历来是都市类报纸的主要报道内容之一,其新闻价值不言而喻——突发事件往往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也是媒体竞争的着力点。突发意外事件,包括地质灾害,天气灾害,空难、海难、车祸等交通事故,矿难、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重大疫情,食品安全事件等。在面对突发事件的采访中,记者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拿到第一手材料,将人们最关心的内容,第一时间公之于众?我根据在《新晚报》曾经从事"突发记者"3年以及"特稿记者"3年的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突发事件的采访技巧。  相似文献   

17.
<正>一、计划之外抓新闻进入三月,又到了全国两会召开的日子,作为一名多次参加两会报道的地市报记者,又一次踏上开往北京的火车。虽然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有些担心怕错失有价值的新闻。记者需要有敏锐的新闻触觉,因为你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能与一条有价值的信息相遇。记得四年前第一次随人大代表去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报道,出发之前也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拿了一份相对详细的发稿计划,但到了北京后才发现有价值的新闻采写永远是"计划服从变化"。《射阳成功探路人大代表比例改革》这篇稿件的采写就是计划外的一个偶然。  相似文献   

18.
问题的提出 去年,网络上的"史上最牛记者"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这位号称"史上最牛记者"的特别之处在于,"30多篇新闻全是采访自己家孩子,老公、婆婆、哥哥.姐姐、老爸等人而写的".新华社黑龙江分社随后做出回应,表示该记者"确实有部分稿件存在把家人作为采访对象的情况,这违反了新华社新闻报道的有关规定",并决定停止该记者的采访工作,调离记者岗位.这一事件一经报道,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相似文献   

19.
《今传媒》2002,(5)
摄影采访与文字采访既有相同 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在新闻采访的真实性、报道的准确性、客观性和时效性上,二者是相同的。在采访时间、采访地点、采访方式、采访程序和报道形式上,二者又有明显的不同。摄影采访报道不同于文字采访报道的地方有以下6点: 第一,到现场去。摄影采访的现场性要求记者必须在新闻发生时或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直面新闻事件,记录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特定的形象瞬间。而文字采访不一定要求记者都在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能在更好),他可以直面现  相似文献   

20.
刘猜 《新闻爱好者》2011,(13):53-54
2009年4月,中国青年报记者经过一周的秘密调查采访,揭开了贵州习水学生卖淫案真相——部分官员涉嫌性侵(强奸)幼女。①在报道中,记者通过还原受害人在接受采访中的对话"这个世界太吓人了"、"长大了当警察抓坏人"等语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