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近年来,许多报纸副刊,尤其是地方党报的副刊编辑们感叹,副刊越来越难办了,空间小、题材窄,竞争日益激烈,早几年办副刊(专刊)的黄金时代已风光不再…… 从宏观上来看,我国主流报纸副刊大致都有过从“勃兴”到“繁荣”到“成熟”的轨迹,除了其自身的规律支配外,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其它媒体的兴盛介入和竞争,社会舆论环境的影响,也是副刊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作为地方区域性的报纸副刊,目前的生存空间到底有多大?在众多实力雄厚的大报、专业报的夹缝中,地方党报副刊还有没有发展的余地,能不能继续繁荣下去?笔者以为,竞争…  相似文献   

2.
报纸有副刊是中国报纸的重要特色。作为一个地区主流舆论阵地的报纸,无论是作为党委机关报的日报,还是都市类报纸的晚报,都必须切实重视报纸副刊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努力提升报纸副刊的质量和水平。回顾和总结《连云港日报》、《苍梧晚报》多年的办报历程和经验教训,办好地方报纸副刊都必须突出本土特色。  相似文献   

3.
地方党报立足于地方,其副刊则生存于这个地域的文化艺术氛围之中。地方党报必须具有地方特色,而作为报纸的组成部分之一,党报副刊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4.
在日趋激烈的现代传媒业竞争中,基于信息渠道、信息量的限制,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方报纸的生存、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而依托地方报纸生存的地方报纸的副刊也受到观念、稿源、作者群等多方面的限制。副刊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并站稳脚跟,就必须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5.
地方报纸副刊应将传承地方文化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和努力方向,自觉担当起地域文化发掘、弘扬的重任。应深度挖掘地方的历史文化,积极扶持地方的文艺创作,弘扬本地区的民风民俗等文化土特产,努力将副刊打造成为地区的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6.
张金良 《新闻窗》2006,(1):53-53
网络时代缩小了地球的距离,世界各地的信息转瞬即可传遍全球。于是,网络仿佛成了信息的源头活水。一时间,许多媒体除了有限的原创信息外,大多采编网络信息。这在一些地方报纸上比较突出。作为新闻来说,这似乎无可非议。然而,报纸大副刊多元化趋向派生的许多副刊版面也被网络信息充斥,使地方报纸副刊变得“千报一面”、“千报一腔”,不但失去了自己的个性,而且影响了报纸的品位。这个问题值得报人们思考。  相似文献   

7.
包丹虹 《新闻战线》2015,(7):101-102
新闻招客,副刊留客。新媒体时代,地方报纸副刊具有“异质”竞争与价值引领的优势,其独特的地域文化是区别报纸同质化最鲜明的旗帜;而它高雅的文化品位又是读者陶冶情操、启迪心智的精神家园。报界有名言曰:“新闻为攻,副刊为守”。在资讯发达的互联网时代,新闻的同质化已成为各级报纸不得不面对的严峻局面。而副刊因其独特的地域风情和文化内涵,却呈现出“异质”的竞争优势。所以,办好富有个性的副刊,也就成了地方报纸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8.
报纸地方文化副刊,取材于本地的地方特色文化、人文背景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带有独特文化元素的题材。它不同于文学副刊的地方,就是既有新闻性,又有文学性。在以文字唱大戏、唱主角的报纸地方文化副刊中,图片如何找准角色定位很重要,图片拍得好、拍得到位、拍得有个性、出彩,既可美化版面,使图文并茂。更重要的是,与文共舞,以生动、传神的画面语言,让版面流光溢彩,让读者“流连忘返”。这些年来,我从实践中不断摸索,初步总结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刘少雄 《新闻战线》2015,(5):107-109
在互联网时代,纸质媒体受到冲击,地方报纸副刊如何稳住阵脚并保持长盛不衰的魅力?闽西日报副刊把"挖掘本地文化,彰显闽西特色"作为办好副刊的重要抓手,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老树发出新枝、开出新花,使报纸副刊保持长久不衰的魅力。在互联网时代,新兴媒体快速崛起,纸质媒体受到强烈冲击,不少地方报纸的副刊纷纷改弦易辙,抛弃本土文化,以片面追逐"时尚""流行"来取悦读者,其结果就像今天的房地产热,表面上红  相似文献   

10.
黄荆 《新闻前哨》2003,(7):72-72
副刊是报纸的重要版面。自报纸诞生以来,副刊就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思想内容、多样的艺术形式、活泼的表现手法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者,成为报纸一块能留住读者的园地。然而,近几年来,报纸副刊有式微之虞,很多报纸的副刊版面越来越少,有的甚至索性将副刊砍掉。从办报的规律和满足读者的需求来看,其实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冯乐心 《传媒观察》2007,(11):58-59
副刊是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造就了报纸的文化内涵和品质。县市报是最基层的一张报纸,它以传播党的方针政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而深受地方读者的欢迎。同样,县市报副刊因其富有  相似文献   

12.
黄振鹏 《新闻窗》2008,(4):35-35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地方的越有魅力。报纸副刊要赢得读者,必须坚持贴近性,坚持地方意识。只有迅速及时贴近当地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这样才能引起本地读者的心灵共鸣,报纸副刊也才不会失去本地读者。  相似文献   

13.
实行多角度对接体现大视野副刊的特色在于它的群众性、服务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副刊宣传的目的是在提高生活素质上发挥它的指导作用,而不像正刊报纸那样对实际工作进行指导。这是正刊与副刊的区别。实践告诉我们,这个区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中间就有一个多角度对接问题。我们《襄阳日报·周末》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这样的结论:“强调服务大局,并不是把副刊办成正刊的补充,更不是重复和翻版,而是善于服务不忘大趋势,讲乡土味不忘大气候,努力做到微观与宏观接轨,城市与乡村呼应,指导与服务配套,使报纸能够为读者…  相似文献   

14.
重视报纸副刊,历来是我国报纸的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报业竞争全面展开的今天,我国的报纸业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一直被视为报纸“附庸”的副刊,越来越在传播先进文化、极大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上找到了用武之地。报纸副刊与报纸新闻一起,已成为报纸参与新闻全方位竞争的两大板块。纵观当下地方党报副刊,呈现出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5.
裘春霞 《新闻窗》2007,(4):108-109
现代报纸副刊的演变速度可以说是飞快的,特别是以都市生活类报纸为代表的现代大众化报纸的出现,使报纸副刊理念与传统报纸副刊理念相比,发生很大变化。大众化报纸副刊的出现,丰富了报纸副刊的内涵,给报纸副刊注入了新的血液。然而,现代大众化报纸副刊在发展、创新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近年来,作为报纸传统的补充类版面的副刊,地位显著上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最近,和一群本地文友相聚,相聚时谈起我们本地报纸星期刊和文艺副刊的用稿情况和对本地作者作品的态度都或多或少有些怨言,说现在的地方报纸副刊和星期刊开始重视外稿、甚至名家的作品,而对本地作者的作品刊登的越来越少,对本地作者没以前那么热情了。认为这种情况不正常了,不利于本地作者的成长,也不利于本地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有论者将报纸副刊的基本特性归纳为文艺性、知识性、新闻性、综合性等等,在副刊的这些特性中,新闻性应该是主导的、“第一性”的。而且,这种新闻性表现在地方报副刊中,往往与地方性又是一致的、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8.
董保纲 《新闻窗》2013,(1):75-75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报纸专副刊也离不开自己生存的地域。一个地方的文化积淀、历史传承、生活习惯、发展水平不可能与其他地方完全相同,地市级报纸专副刊更要立足本地所独有的文化氛围,下大力去挖掘整理本地文化的丰富内涵,这既是媒体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更是媒体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9.
时代的发展,对报纸副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要求报纸的副刊版面必须适应读者阅读需求的变化,要求副刊编辑开拓新的视野,反映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行业读者的阅读需要.当今,本土化--已成为报纸副刊的发展趋势之一,有专家讲办报真谛,说越是地方的就越是全国的,也正如那句小品所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可以这样说,报纸的本土化是其生存的基础.报纸副刊是地方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如何办好副刊,体现副刊的本土化特色,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作为川北地区的主流媒体--《南充日报》,在传承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和巴蜀文明,体现报纸副刊的本土化特色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20.
马扬 《军事记者》2003,(7):51-51
专版是在报纸编辑实践中常说的一个术语,也是用得比较流行的一种报纸编辑形式。但在报纸编辑理论的书籍中,对报纸的副刊有专门的论述,而对专版鲜有提及。从报纸编辑的实践来看,专版是介于副刊与新闻版之间的一种编辑形式。如果要给专版下定义的话,专版应是专门报道某一方面内容的版面。比如说,地方的一些报纸辟有房产、汽车、金融、股票、体育、法制、电脑、教育、人才等专版,而军事类的报纸则开辟了一些有自身特色的专版,如军事科技、政工、后勤、院校、军营文化等等专版。专版与副刊相比较,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副刊一般不刊载动态性的消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