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国际新闻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外受众了解中国的窗口。国际新闻的错位特征,即事实、媒体、受众不在同一传播平台,使国家形象的塑造出现了国内与国外断层的现象。一方面,受众、媒体(国外媒体)远离事实,导致国外媒体对有关中国的报道不一定客观真实,导致"他塑"不稳定性;另一方面,事实、媒体(国内媒体)远离受众,国内媒体对国外受众的调查不够,国外受众对国内媒体的信任不够,导致"自塑"的不给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国际新闻传播塑造国家形象时,要充分认识到国际新闻的错位特征,力争通过国内媒体的报道影响国外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减少国家形象传播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和障碍。  相似文献   

2.
广州,作为中国知名的一线城市,其经济实力和文化底蕴等方面的发展日益受到国内与国外媒体尤其是美国媒体的关注。本研究基于两个自建的中美新闻语料库,使用语料库检索软件AntConc3.4.3提取高频词汇,分析其语义趋向及语义韵,结合批判性话语分析,对比中美媒体所塑造的不同的广州城市国际形象。研究表明,美国媒体关于广州的报道比中国媒体更为灵活和多样,用词方面的准确性更能体现出媒体或者国家对待事件的情感态度。国内媒体因有加强广州的国际影响力的责任,在报道上主要宣传广州具有积极意义的事件。  相似文献   

3.
从美国媒体报道看PNTR的通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0年美国媒体对中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 (PNTR)的报道 ,数量大、范围广、观点多。同时 ,围绕这一主题的报道 ,又体现出经济问题政治化、国际报道国内化的特点。总之 ,政府和工商界的影响 ,媒体自身的利益 ,推动了此次报道较以往对华负面报道的积极变化 ,促成了PNTR的通过。但美国媒体对PNTR的正面报道应看作是特例。  相似文献   

4.
韩怀军  黄璜 《视听界》2013,(2):74-75
一、国内重大突发事件跨文化传播的困境 (一)西方媒体的偏见 在中国重大突发事件的跨文化传播中,国外媒体是重要的传播者。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等西方主要通讯社以及英国的BBC、美国的CNN等知名广播电视机构,以其雄厚的传播实力,在全球拥有便捷、完善的信息传播网络。“有研究专家做过一个粗略的统计,目前国际新闻尤其是国际突发事件报道的首发和后续报道,大约90%来自于西方媒体。”面对我国的重大突发事件,西方媒体总是快速反应,抢夺报道的首发权,并加强后续报道的广度和深度,成为国外受众了解我国重大突发事件信息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5.
2010年12月,西方舆论加大了对中美贸易顺差的扭曲性报道,国际舆论环境于我不利。而一个月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就将访问美国。国际主流媒体对此非常关注,称此访是"中美建交30多年来最重要的一次访问"。为给胡锦涛主席出访美国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新华社对外部围绕中西方在贸易问题上的斗争焦点策划一组关于中美贸易顺差真相的稿件。我参与策划、采写的《从"芭比"到"苹果":笼罩在数据迷雾下的"中国制造"》是其中一篇。中美贸易顺差问题并不是个新话题。报道怎样才能写出新意?如果还像以前那样,就事论事,分析说理,恐怕很难引起西方舆  相似文献   

6.
上海世博会开幕至今,国外媒体对世博会报道不断,传达了他们对于世博会的看法和见解,也是西方国家民众了解上海世博的重要信息渠道。本文就世博会开幕前后西方主流网络媒体对世博会的报道进行收集与整理,展示上海世博在西方媒体中的形象构建,并尝试探讨其中的一些缘由。  相似文献   

7.
毕建录 《青年记者》2016,(31):51-52
牛津路透新闻研究院《2016年数字新闻研究报告》表明,①社交媒体已经渐渐成为新闻获取的最主流渠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输的国家、民族界限越来越模糊.随着国际媒体和公民对中国的兴趣不断增强,中国国内社交媒体的信息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公民了解中国和国际媒体报道中国的新闻来源.美国《时代》杂志在推特诞生时曾预言,社交媒体的崛起不仅会改变世界,还会改变世界改变的方式.国际社会公民对他国形象的认知,也很有可能随着公众获取国际新闻和国外信息的渠道而改变.②随着国际社会公民对中国了解的渠道增加,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中国,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有了切身的感受,他们对于西方媒体抹黑中国的报道的认同感也可能变得越来越低.  相似文献   

8.
杨慧 《东南传播》2011,(1):38-41
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举办的又一国际大型事件,开幕式作为媒体大战的开始,将在很大程度上为接下来的涉博报道奠定基调,也为那些不了解世博的受众提供了一个大致了解世博的渠道。然而,英美主流媒体怎样呈现世博会的开幕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受众对于世博会的认知。本文通过对英美主流媒体报道的样本分析,总结出了英美主流媒体涉博报道的四大框架。  相似文献   

9.
冷战后,二十多年的国际冲突似乎印证了"文明冲突论"的现实性。一般而言,媒体对于国际热点事件的报道,依然是东西方冲突视角的延续。然而,通过对奥运会霍顿和孙杨冲突报道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发现还是存在着试图理解中国的西方媒体,他们对事件的呈现有助于西方社会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在东西方文明冲突之外,存在某些为人类所共同遵守的伦理和共识。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应当超越东西方二元对立思维,发挥整合社会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中美两国政府文化协定和中美一九八○年至一九八一年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国际电台考察小组(三人)应“美国之音”邀请于今年四月二十三日至六月十七日在美国进行了考察访问,为期五十六天。我们除在华盛顿“美国之音”总部考察外,还参观了一些商业和公共广播电台、电视台,会见了几个大学新闻系教授和研究人员,下面记述的是笔者在商业广播电台、电视台参观访问的一些印象。  相似文献   

11.
热议     
《视听界》2008,(3):4
1.媒体不能太“CNN” 相关事你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媒体,近来持续的涉华偏颇失实报道,引起中国民众强烈愤怒,官方也对这些缺乏职业道德的行为予以谴责。媒体界人士认为,CNN新闻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很多西方媒体和国际社会对中国还缺乏了解,但事件不会影响中国欢迎西方媒体到中国从事新闻采访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从新闻客观性看中美两国报纸如何报道对方国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郭可 《新闻大学》2000,(2):27-30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而美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号经济大国,其国际地位仍受到人们关注。但是由于政治、文化和思想意识形态的差异,中美两国的关系的发展总是不那么顺畅。特别是台湾问题,50年来一直左右着两国间的关系,成为引发两国矛盾的最敏感的问题。正因为如此,中美两国的报纸如何报道对方国家正日益成为研究的焦点。不少中美学者运用内容分析法来探讨中美两国媒体在报道对方时所运用的报道手法,因为媒体的报道往往能折射出两个大国的国家形象和关系现状。 本文将从新闻的客观性的角度来研究中美两国间的新闻报道现状,并分析其报道手法和成因。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西方媒体涉华报道中的偏见报道有所减少,客观、平衡的报道比例加大.但由于中国在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上与西方存在显著差异,加之中国崛起对当今西方构成的心理冲击导致西方种种质疑与非难,西方媒体的对华报道仍然存在偏见,尤其是在政治议题上.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民族主义问题的炒作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4.
今年5月中旬至6月初,笔者接受“国际访问者领袖计划”的邀请,到美国交流,对美国媒体的“网络战略”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国际访问者领袖计划”是美国国务院资助的民间文化交流项目,自1940年开始实施,目的是通过专业人士的沟通,增进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相互了解。来自世界各地的专业人士通过这个项目访问美国,涉及的领域包括政治、媒体、教育、环境等。中国已有数百位政府官员、专家和学者参与该项目。  相似文献   

15.
王玉梅 《新闻世界》2012,(11):148-149
在社会转型时期,突发事件的发生越来越频繁,而突发事件的报道离不开新闻媒体。国外民众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来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因此,突发事件的对外报道和传播对建构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国家形象与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态度之间的关系出发,谈谈媒体应如何做好突发事件的对外报道,进而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6.
《全国新书目》2023,(10):114-116
<正>少林武术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和国外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本书通过深入挖掘少林武术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展示了少林武术的沧桑变迁,可以帮助读者加深对少林武术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全球媒体关注奥巴马访华 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引起了全球媒体的关注戚为各国新闻记者追逐的焦点,但各国关注的重点不同。印度媒体在显著位置报道中美峰会,紧盯中美南亚承诺,而奥巴马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则成为印度媒体最为关注的内容;日本媒体关心中美减排合作,《朝日新闻》将中美在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上的合作作为报道重点。  相似文献   

18.
4月1日发生的中美撞机事件,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作为新闻研究人员,我们注意的不仅是事件本身,而且更注意美国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报道,虽然我们透过一些美国媒体了解到美国一些有识之士在这一事件上对美国政府的批评,但总的来说,美国媒体在对这一事件的报道中,基本上是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充当美国政府的“喉舌”。本文尝试通过对《今日美国》(4月2日—5日)和《国际先驱论坛报》(4月2—8日)40余篇有关报道的分析,探讨一下美国媒体是如何为国家利益服务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电影是世界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中国电影的国际地位,实现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国家战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议题。实时了解并分析国外媒体对中国电影的关注有利于我们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制订我国电影的海外传播策略。基于此,试以外国媒体对中国电影的报道为文本基础,从中国影片、影人、电影节和电影体制等几方面客观分析外国媒体对中国电影的关注程度和关注倾向,依此了解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情况。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     
"中美图书馆员专业交流项目"是以《2007—2009年中美文化交流执行协议》为背景,在中美建交30周年之际设立的首个中美两国政府级图书馆合作项目。项目的主办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美国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署(Institute of Museum and Library Services,简称IMLS),承办单位是中国图书馆学会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校区图书馆及其合作者美国华人图书馆员协会。2008年11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