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新文科”号召,文科人才培养应“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财经人才当襟怀天下,创新实干,勇争一流。高校在新经济教育探索过程中宜恰当应对新兴技术对传统财经教育提出的挑战及学科体系呆板,财经类人才培养欠缺实践性与创新力、话语体系受西方支配时间较长等问题。当前亟需推动构建一个以“深度融合,经济匡时”为特色的新型财经教育。  相似文献   

2.
新商科作为新文科的经济管理类教育的新概念,其财经专业人才培养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高等院校财经教育需要从学生和教师双重主体进行转型,学生由“专”转向“通”,教师由“单师型”转向“双师型”;同时,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需要以智慧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开展赛教融合和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形成“学校-企业-政府”三螺旋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3.
创意写作可以说是一门具有新文科特征的新兴学科,它培养的不是拘泥于某一类既有写作方法和风格的文字操作者、使用者,而是具有复合型知识体系、对文化事业的总体发展有推动作用的创新者、创造者。顺着这一思路,建设、发展创意写作和创意文化需要做到“四个融合”:与交叉互补的学科融合,与科技融合,与时代问题和生活热点融合,与民族经典文化融合。这“四个融合”正是新文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新文科的核心就是推动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4.
新文科旨在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间打通融合,注重人文精神价值引领、现代技术运用、创新人才的培养,最终助推现代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当前,高校美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新文科理念滞后,美育模式单一,美育知识价值引领不足,教育改革创新不到位等.高校美育实施的有效路径最终应挖掘蕴含课程的美学美育元素,向课堂要质量.即从注重新文科...  相似文献   

5.
《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高校要根据新文科特性,建立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互联网+”实现教学方式变革,推进科技教学互融赋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知识相融合,实践传统文化研习方式的创新,构建新文科高质量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6.
在教育部推进新文科建设的契机下,地方应用型高校英语学科建设要结合区位优势及特色,平衡英语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关注新时代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突出中国视野和现实关照,建构中国特色英语学科话语体系,加强英语专业师范性色彩,实现主动服务国家、地方发展战略职能。新文科强调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地方外语院系需结合英语专业学科内外的双重属性及跨学科性质,建构双重跨学科、多重跨院校的多层次学科融合体系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外部引进、内部培养的人才政策,逐步完成新文科英语教师队伍建设,有效提高地方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良性健康成长,推进新文科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文科建设作为引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标志性举措之一,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探索中国特色文科发展新范式、构建人文社会学科“中国话语”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西方相比,中国的新文科建设不仅关注专业、课程、教学层面的技术性革新,更强调中国特色的结构性探索、学科的文化价值建构以及学术的自主性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可以为其提供全新的理论视角,从凝聚价值共识、促进国际理解、建设文化强国多个维度发挥价值引领作用。与此相应,实现新文科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也需要在价值导向、育人模式、学科融合和对外交流四个层面进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8.
2014年,上海市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通过搭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和学制贯通的“立交桥”,实现对适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新文科作为一种新的时代命题,旨在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当前,新文科建设已深入各中本贯通合作高校,将为中本贯通专业的发展带来新理念、新思路、新路径。在此背景下,以新文科的视角诠释上海市中本贯通的时代意蕴、培养现状、现实困境与路径突破,探讨中本贯通与新文科建设融合,以实现职业教育培养“从事某种工作的人”与“全面发展的人”的和谐统一目标。  相似文献   

9.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基于国内新文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现状与教育实施过程,以“人才培养三问”为基础,提出了“过程式”新文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什么”→“用什么培养”→“怎样培养”→“培养得怎么样”为主线,回答新文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的、培养内容、培养方式与培养质量的问题,基于“要素论”充实人才培养模式内容,具体从培养目标与要求、培养内容与课程体系、培养制度与形式、教学实践、培养评价等方面进行阐述,为高校结合自身特色培养新文科拔尖创新人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新文科建设指的是在既有文科教学基础上,以产业变革为基础而形成的学科交叉、专业交叉的建设工作。新文科建设的前提是把握新时代社会科学发展要求,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推动科技与产业交叉融合。国内高校为了迎合新文科建设需要,着重开展跨学科教学模式的研究,力求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虽然严格来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属于专业教学范围,但其旨在对大学生思想行为、政治观点、道德水平进行培育,对高校和学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长久以来,高校学科教学对学生价值观培育不够,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长期处于割裂状态,导致学生轻视思想建设。因此,无论从宏观高校建设需要考虑,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文科建设的推进,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前沿阵地,必须加快创新发展.历史学专业作为主要文科之一,其创新人才的教育和培育自然成为各高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从新文科的提出背景、新文科新在何处、传统文科的不足,以及新文科人才培养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相关论述,使历史学专业在新文科视域下服务于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2.
“十四五”时期,我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缩小区域差别、城乡差别和贫富差别。县域教育在我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事关全局的重要战略地位。县域教育现代化重点聚焦立德树人、学生发展、文化传承和均衡发展等方面。县域教育治理现代化应以建设城乡教育共同体、建立县域教育综合评价体系、落实城乡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和构建开放的乡村教育体系为推进方向,为新时代我国共同富裕提供县域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13.
高校青年教师思政教育是新时代的一个新课题,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高校青年教师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关系着高校“双一流”建设目标、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因此,要不断深化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的认识,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创新青年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模式,培育新时代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全面提高青年教师思政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时代人们由"字思维"变为"图思维"的阅读思维转变,数字化传媒的发展和变革深刻地影响着高校共青团团建工作.许多高校共青团通过数字化传媒,发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增强了高校共青团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领作用.通过数字化传媒对高校共青团团建工作的作用,分析、总结典型案例和做法,探析团建实践的新...  相似文献   

15.
高校专创融合支持政策是在全球科技快速发展、国内广泛开展“双创”和毕业生求职压力加大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高校普遍存在对政策理念认识不深、课程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师资力量匮乏等问题。建议加快专创融合教育政策评估指标体系建设,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打造专创融合教育政策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信息实现互联互通、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加大的新时代,跨文化外宣翻译人才的培养应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行业需求和国际市场紧密相连。重新定位和规划语言服务行业发展,建设高层次国际化翻译人才队伍,对文化有效对外传播和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全人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融合型卓越人才培养与实践,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上都有助于树立和维护国家形象,展现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有助于削弱中国文化对外宣传中产生的制约因素与阻碍,有利于向世界更好地说明中国,并从新文科建设的视角,实现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融合的新形态、新理念、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新文科"建设首先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进行全新的思索,根据新时期经济社会、技术环境以及国际化发展需要进行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定位,以"强基、特色、融合"为导向进行学科优化,并全面革新授课方式。其中关键环节是师资队伍建设,支持组建教学团队,加大前沿行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课程的组织水平,以保障"新文科"理念的贯彻。  相似文献   

18.
课程思政融入医学生课程体系是新时代高等医学院校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的必然要求,也是践行教师全要素育人职责的必然要求。通过对病理生理学课程思政的目标定位,思政环境构建,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师资源、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模式及授课形式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了病理生理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及效果评估,为病理生理学专业课程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识教育在国家精英大学体系的建构中具有重要的符号象征意义。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以通识教育为主的小型精英文理学院和作为一流研究型大学核心的文理学院是美国精英大学的象征性符号,是典型案例;法国高等专科学校建构国家精英大学身份的过程看上去最不需要通识教育的象征性资源,但实际上却存在明显的对后者的接纳与汲取,是最小可能的关键案例。而中国研究型大学是深受欧陆影响的以专业教育和专业院系为主导制度逻辑的精英大学体系,但改革者对于通识教育的基本认知与共同想象却是由美国通识教育与文理学院模式所塑造的,这一符号植入与专业逻辑之间的不断冲突与反复调试,成为中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独特面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