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以互联网为背景的智能手机、可穿戴媒介设备的出现和普及,媒介技术与人的身体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技术驱动下身体在传播领域里呈现出的融合、延展、共生、共情等是其部分特点.本文对融合转型中主流媒体的相关探索进行思考,借具身传播的实践价值助力主流媒体融合转型.  相似文献   

2.
智能穿戴设备其实已经成为继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之后的第三块“屏”,联结了身体和世界的交流,成为了一种新媒介。人与世界、人与自身的信息交换方式随着可穿戴设备的更新换代,也将面临全新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21,(12):95-104
以智能可穿戴设备为代表的媒介技术正在全面"侵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现象在乐于接受新技术并沉浸其中的都市青年身上尤为凸显。本研究基于技术现象学的理论视角,以智能可穿戴设备在都市青年生活场景的应用为切入点,提出媒介技术在当代日常生活中的"双重中介"作用:既中介自我与身体,也中介主体与社会。在自我-身体层面,媒介借助物的形态框定人的动作和轨迹,并介入知觉系统中介人的主观感知,使身体成为媒介系统的生物终端;在主体-社会层面,媒介是连通主体与虚拟网络的数字接口,其搭建的"关系平台"促使人以"化身"的形式参与交往。媒介既规定了生活场景的断裂与融合,也改变着生存在媒介之间的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观念。在强调媒介的"自主性"及其作为"自然环境"的现状之余,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于媒介的"主体性"所在。理解"人/技联合体"的存在方式是维持人与媒介技术之间动态平衡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许鑫 《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3):74-81
[目的/意义] 可穿戴计算机设备作为一种信息采集工具和信息服务手段,关注其最新领域应用以及对信息服务的影响能够拓展服务形式、优化服务体验、提升服务水平。[方法/过程] 首先介绍可穿戴计算机设备的发展现状,系统梳理可穿戴计算机设备的相关概念、技术和应用,着重对其领域应用进行调研,分析现有信息服务模型的不足,提出了嵌入可穿戴计算机设备的信息服务模型。[结果/结论] 分析可穿戴计算机设备的信息服务机理,结合所提出的信息服务模型和图书馆信息服务场景进行具体探讨,最后总结可穿戴计算机设备对信息服务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可穿戴设备是数据的入口,并且将人纳入其中,将人的数据输出,其将成为下一个新的增长点。可穿戴设备的出现或将引起又一次的数字革命,它给人们提供了许多便利,也同时提出了一些挑战。现在移动阅读兴盛,那么作为一个新兴的可移动设备的可穿戴设备能否和数字出版相结合?它会对数字出版和传播产生哪些影响呢?本文将试图分析一下可穿戴设备的概念、现状、特点、挑战以及其对数字出版和传播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陈孟 《青年记者》2021,(19):4-4
5G背景下,无处不在的内容触达将带来无限新兴的场景消费,重新定义媒介与受众的连接方式。1.5G推动移动终端向泛在化、多样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随着5G的成熟,移动互联网会成为信息获取、传播、交互和消费的主流入口,各种场景下都会有更便利的网络接入口,将各类信息内容推送至可穿戴设备、智能音箱、车载平台中。同时,流媒体视频平台将会激增,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8,(7):18-24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随着可穿戴设备、VR、AR、移动互联、全息影像等新兴媒介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正加速迈入一个高度智能化、网络化与泛媒介化的沉浸传播时代。这一新生语境再次激起"技术与身体"的哲学思考。本文认为,"身体在场"是理解当下人与媒介关系的关键,身体应当被指认为现象学意义上的"知觉身体",而技术则应是先在于人的存在的"座架",它形成了特定的空间场域。人机交互的具体过程则呈现出双向"驯化"的特征,我们应警惕技术的无限扩张,维护人的主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8.
受众对于媒介角色的认知及其评介是科学建构媒介化社会的重要参照.调查显示,受众对于媒介促进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趋于赞同,而不同层次的受众对于媒介的可信度和媒介能否解决现实问题的认知情况并不明朗.对于媒介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角色承担,受众对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评价,也为信息传播与媒介发展提供了需要解决的一些领域.  相似文献   

9.
张媛媛  张宇丹 《传媒》2021,(1):42-44
Vlog作为当下颇为受众喜欢的一种媒介,其记录生活的方式别有特点.本文通过聚焦Vlog受众文化群体被承认的需求、了解政治事件的需求、社会交流的需求与娱乐休闲需求,来探讨Vlog这一媒介形式的媒介文化特征,通过受众需要作为参照点,来分析Vlog媒介文化的整体风貌,以及受众选择Vlog这一媒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吴丹  马乐 《图书情报工作》2017,61(21):91-98
[目的/意义]基于可穿戴设备的特性,研究可穿戴设备的特性对用户的信息搜索行为的影响问题,为推广发展可穿戴设备的信息搜索服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过程]通过分析已有的信息搜索行为理论和模型,进而构建可穿戴设备对用户信息搜索行为的影响模型并提出相应的假设,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并通过数据统计分析验证模型假设。[结果/结论]数据检验发现模型中提出的假设均成立,即可穿戴设备所具有的4个特性对用户的信息搜索行为均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传统媒介,到网络媒介,再到手机、平板、可穿戴设备等移动终端的新媒介,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媒介背景,相应地,媒介素养的内容也应因时而变。近年来,我国正值三网融合的媒介大背景,在融合时代背景下对媒介素养进行整合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三网融合与媒介素养相关背景的梳理,寻找两者内在联系,认为在逐步实现三网融合过程中,媒介的技术属性和媒体属性都发生了变化,实现了双向传输,并更加强调媒介的产业属性和用户服务功能。在这个新媒介的技术赋权过程中,受众的媒介素养内涵也必然要随之变化,对融合媒介的认知与理解能力、应用能力、批判能力以及参与生产能力应该成为新媒介素养结构中的重要部分,与此同时,公众的自我意识、公民意识也应同步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12.
各类媒介出于私利目的不断制造、贩卖容貌焦虑,营造出谈"容貌"必"焦虑"的拟态环境.为探究青年群体容貌焦虑的媒介感知及其现实影响力,基于个人信息处理基模的框架,经深度访谈发现,媒介通过营销层出不穷的容貌卖点,固化受众的审美,物化受众的身体,不断加深受众的容貌焦虑.经此形成的信息处理模式,极易引发受众参与狂欢,过度关注容貌...  相似文献   

13.
理解可穿戴计算 1、可穿戴计算的概念 可穿戴计算是随着新的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是"以人为本"、 "人机合一"的计算理念的产物,以此衍生出一类可穿戴、个性化、新形态的个人移动计算系统,可实现对人们自然的、持续的辅助与增强.麻省理工学院认为可穿戴计算最大的意义在于颠覆了人们对于计算系统应该如何被使用的认知.在可穿戴计算的架构中,计算系统应该是可以被穿戴的,就像眼镜、手表或是衣服一样穿戴在身上,并可基于情境的变化与用户互动.可穿戴计算通过形态各异的显示器、方便易用的输入设备、大量环境感知元器件以及无线局域网扮演着用户智能助手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斯麦兹(Dalls Smythe)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从经济学视角透析媒介、受众、广告商三者间关系的"受众商品论".该理论认为媒介的最终产品不是通常人们所认为的消息、思想、形象、娱乐、言论和信息,而是使用媒介的受众.媒介通过提供各种节目作为"免费午餐"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形成"受众力"商品,并把该商品出售给广告商借以获得报酬.在这一过程中,"受众力是被制造、被出售、被购买以及被消费的,有自己的价值①",因此是一种商品.  相似文献   

15.
谢方方 《视听》2016,(11):20-21
随着对虚拟现实技术商用的进一步探索,依靠虚拟现实设备打造的VR体验馆异军突起,逐渐受到热捧。本文从传播学理论的视角探讨其更丰富的媒介延伸、更强势的受众吸引以及更全面的内容覆盖。最后从"扩展媒介延伸,丰富体验""精细受众定位,精准传播""创新优质内容,扩展体验"三方面进行了VR体验馆的设计展望,以此为探索发展中的VR技术商用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时间作为考察受众媒介注意力测量的基本标尺,分析了现有媒介注意力测量方法的不足.论文着力于两点,以创新媒介接触时间的研究范式:一是对媒介接触进行多维透视,通过物理空间、行为空间、心理空间、媒介空间和关系空间把握和解析受众的媒介接触时间;二是采用时间预算法来获取媒介接触时间的定量指标,让受众实时记录自己一天24小时的行为、所在地、情绪以及媒介接触类型,实现即时性测量,利用时间的连续性将受众的物理路径、行为路径、心理路径和媒介接触类型路径串联起来,进一步分析受众媒介接触时间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7.
浅谈媒介传播的受众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媒介传播的经营方式走向产止化,媒介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依靠受众对媒介的认可度.因此,如何满足受众成为近年来媒介传播探讨的话题.在坚持新闻党性原则的前提下,要让媒介传播更具有为受众服务的功能已是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李花 《传媒》2018,(2):88-90
公共音乐教育是高等院校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公共音乐教学模式相对传统,不利于教育受众的认可度发展,而移动媒介的普及为教育渠道覆盖、教育模式和内容创新提供了条件.由此,本文提出了基于移动媒介的公共音乐教育改革研究,探讨了移动媒介应用于教育活动的价值,并提出受众发展、工具创新、教学内容优化等建议,以期为公共音乐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马玉宁 《新闻世界》2013,(12):127-128
受众观念研究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受到新闻传播学界和传媒业者的重视,当前媒介融合成为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大趋势,媒介融合时代受众研究是传媒业发展的前沿课题。本文通过对受众观念研究回顾,梳理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对受众研究的成果,通过对当前我国媒介融合进程及现状的再认识,对媒介融合时代受众观念研究进行学理上的探讨,试从媒介融合大背景下以受众观念研究的视角为当前传媒改革提供突破口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社交网络作为Web2.0时代的新形式,为受众提供了广泛的互动空间和交流平台,娱乐、购物、商务、服务等都通过社交媒介来实现.社交媒介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载体,也正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当前的传播环境,要么过分追逐媒介技术的日新月异,要么批判受众依赖带来的快餐式浅阅读、交往异化、消费狂热等弊端,弱化了人的理性选择和主体地位,缺乏媒介作为环境的生态主义立场,忽视“媒介-社会-人-自然”这样一个动态平衡的媒介生态系统.用媒介生态学的视角检视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媒介与社会、媒介之间、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利于客观看待社交媒介带来的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