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移动社交媒体是集综合移动网络、移动终端和社交媒体服务为一体的在线社交互动平台.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社交媒体因其便利性、互动性和及时性深受大众青睐.其不仅加速了信息的流通,同时也颠覆了传统的社交形态.而过度使用移动社交媒体会使人的主体性丧失,从而发生异化,成为移动社交媒体的附庸.基于此,笔者从"异化"理论出发,阐述人的主体性异化给现实社交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并探讨如何回归和重构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张燕妮 《出版广角》2016,(22):72-74
当下的体育赛事传播正从传统的电视传播转向移动网络社交媒体传播.本文首先以数据走向形象地介绍了移动社交媒体自身的趋势变化,分析了在体育赛事传播的过程中,移动社交媒体所具有的即时性、互动性、人性化及个性化的四个特点;其次,阐述了移动社交媒下体育赛事传播的现状及不足之处;最后提出了体育赛事传播如何在移动社交媒体下构建“新格局”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无线网络技术的升级带来了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移动社交媒体应运而生并拥有了大规模的移动网民和较高的使用率。移动社交媒体的普及在促进用户群体交流互动的同时,也增加了用户隐私泄露的风险。本文从技术的角度入手,运用媒介环境学理论对移动社交媒体用户隐私泄露的表现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8,(1):35-41
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是传统媒体转型的三条主要路径。移动化不等于媒体客户端,它是媒体产品的一次系统性升级,包括产品形式、产品结构以及支持它们的产品思维等各方面,与移动化相关的视频化生产也需要新思维。媒体的社交化有三个层面,即社交化传播、社交化生产、社交化运营,其核心都是用户角色的升级,社交化意味着用户成为媒体的渠道、生产力和可沉淀资源。智能化驱动了内容生产的新革命,也带来了媒体生态的深层变化。对于媒体转型中出现的"中央厨房"、平台化媒体、内容付费等新实践,需要从障碍因素及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移动社交短视频平台上图书、杂志等出版物的传播、营销正在兴起。这种新趋势反映了移动社交媒体带给出版物的新影响。将微博、微信与微视、秒拍等社交媒体平台整合起来,可产生整合营销传播的立体效果,使出版物在社交媒体圈中更容易形成复合、多层次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探究引起移动用户社交媒体倦怠行为的内在机理,有助于丰富信息行为理论,构建合理的移动社交媒体倦怠用户服务和管理体系。[方法/过程]文章分析移动社交媒体倦怠的原因要素和结果要素,构建移动社交媒体倦怠行为机理模型,在因素联动的数据标签映射下,基于数据驱动管理决策理念的PAGE理论范式内核,提出移动用户社交媒体倦怠管理与发展策略。[结果/结论]有效解析移动用户社交媒体倦怠现象的因果关系,构建的机理模型能够为用户信息行为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文章基于媒介依赖理论,分析不同社交媒体依赖程度的用户所采取的社交回避策略对移动阅读效果的影响,将社交信息回避作为一种积极主动性策略进行研究,对提升用户阅读体验、助力深度阅读、破解移动阅读茧房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结合媒介依赖理论,采用准实验设计的方法,使用实证分析研究社交媒体依赖程度和社交信息回避策略对移动阅读效果产生的影响。[结果/结论]社交信息回避策略对移动阅读效果有正向影响,但是对于不同社交媒介依赖程度的用户,各社交信息回避策略的效果不同。在同样的回避策略下,社交媒体低依赖人群阅读效果优于社交媒体高依赖人群。值得注意的是,社交媒体高依赖的人群在选择性社交信息回避情境中的阅读沉浸体验优于完全性信息回避情境,这对提高信息服务效率和信息产品的研发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杨牧群 《新闻世界》2013,(9):124-125
自社交网络兴起以来,人们对传统交往资源的依赖正在逐渐降低,对社交媒体的信任度不断提升。且随着手机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社交网络更是成为当今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影响着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本文从社交文化角度入手,分析了在后工业化时代松散的社交人际关系需求下,社交网络顺势兴起的原因,同时也指出了社交网络大潮下出现的新的社交文化困境。  相似文献   

9.
贺军 《档案学研究》2018,32(2):72-78
基于档案部门应用社交媒体开展档案信息服务整体成效不显著的现实,从社交媒体的发展历程入手梳理其基于社群关系的信息传播的本质内涵,分析社交媒体向移动社交平台的升级给我国档案信息服务创新带来的机遇,对适合档案信息传播的移动社交平台及其档案信息范围进行了阐释,提出档案部门应做好社交媒体团队建设、加大档案资源开发力度等基础性工作,通过加强用户“大数据”的应用,及时改进和优化档案信息服务,梳理出适合我国现阶段社交媒体发展规律的档案信息服务路径。  相似文献   

10.
移动社交媒体环境下用户错失焦虑症(FoMO)量表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意义] 鉴于移动社交媒体环境下用户错失焦虑症(Fear of Missing Out,FoMO)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了更好地测度用户在使用移动社交媒体过程中的FoMO程度,本研究尝试在中文情境下开发FoMO的有效度量工具。[方法/过程] 以现有相关研究文献为基础,结合用户访谈构建移动社交媒体环境下FoMO初步测度问卷,综合采用专家咨询、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方法进行量表开发。[结果/结论] 最终构建一个包含心理动机、认知动机、行为表现和情感依赖四个维度的移动社交媒体环境下用户FoMO测量量表,具体涉及16个相应指标。数据分析表明,该量表信度和效度较好,可为后期针对移动社交媒体采纳和持续参与的影响因素探索提供工具参考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源无处不在,随着社交媒体覆盖率的增长,以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两微一端"成为中国社交媒体领域的三大巨头.当事件发生后,网民多利用社交媒体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瞬间引爆舆论场,形成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因此,研究社交媒体对热点新闻的舆论影响及其相应对策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探析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的结构要素与生成机理,有助于丰富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范式,为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现象的解析提供理论与应用参考。[方法/过程]基于I-PACE理论模型框架,从“用户-情感-认知-行为”四个维度,对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进行模型要素解析,构建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机理关系模型。[结果/结论]提出移动社交媒体情境下用户数字囤积行为的具体引导策略,为有效破除数字信息时代下的囤积之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移动数字媒体的广泛使用,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媒体融合时代的数字生活方式已经越来越明显.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各种各样的移动APP日益增加,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拓展形态不同、功能各异的移动应用开发.广播作为一种媒介,用来传播各种节目,这样的传统媒体发展已经相对成熟.随着近几年移动数字媒体特别是移动社交媒体的发展,音频广播节目遭到严峻的挑战.在媒体融合时代,广播节目进一步发展,突破技术的限制,积极引入移动媒介技术特别是大数据时代和社交媒体时代的科技红利,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 移动社交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用户的错失焦虑症(FoMO)问题愈加普遍和严重,提取出移动社交媒体环境青少年用户FoMO的关键特征,为未来构建一套稳健而实用的FoMO测量量表建立基础。[方法/过程] 采用关键事件分析和深度访谈两种质性研究方法获取原始信息资料,并利用NVivo 11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提取移动社交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用户FoMO的关键特征。[结果/结论] 从情境、目的、行为、结果和心理5个维度提取出由50个节点构成的移动社交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用户FoMO关键特征。  相似文献   

15.
赵前卫 《今传媒》2016,(6):27-29
随着移动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舆论场发生了新变化,呈现出新特点。网络舆论从边缘步入中心,社交媒体平台成为舆论传播的主场;传播主体多员化,传统媒体主导的话语权转移到社交媒体;意见领袖影响力下降,网络社群力量开始兴起,并影响舆论形成;社交媒体信息把关能力的短板,导致舆情反转现象频现;不同移动互联网世代之间存在刻板印象和不通约的现象,给舆论引导带来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图书馆与移动网络社交媒体融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交媒体以移动网络为载体,以人们的社会关系为纽带,以信息的即时交互为手段,正在改变着社会各行各业的生存与发展态势。新的社会与技术环境要求图书馆与移动网络社交媒体融合发展。本文分析与研究社交媒体与图书馆行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提出社交媒体图书馆融合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社交媒体的出现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空间,催生了在社交媒体中的社交阅读,这是社会化阅读在移动互联时代的新体现.社会化阅读的技术条件、阅读环境及其所蕴含的可能性深刻影响着阅读体验,本文引入可供性理论,以微信订阅号"在看"为例探析社交阅读相较于纸质阅读的突破以及移动互联时代社交阅读的探索.互联网创造的可供性使得社交阅读在场景、文本、主体等方面有所突破;同时,社交媒体将关系渗透至阅读,探索出了相异于平台类社会化阅读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8.
隐私担心是指移动社交媒体智能推荐用户在多大程度上感到其行为(行踪轨迹)受到违背意愿的观察或记录。本文利用扎根理论三级编码、结合隐私担心视角,探索了移动社交媒体智能推荐用户隐私担心和信息规避行为的新形态,构建了隐私担心视角下移动社交媒体智能推荐用户信息规避行为形成机理模型。研究结果发现,隐私担心包括信息收集、二次利用、被操控感、被窥探感和非自愿暴露,信息规避行为包括忽略信息、屏蔽信息、否认信息、转移注意力和清除行踪轨迹;隐私担心直接影响信息规避意愿和行为,也通过风险评估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信息规避意愿和行为;信息窄化会加剧隐私担心。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移动社交媒体智能推荐系统的运营方和用户提供有益参考,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园 《传媒》2020,(10):63-65
日本社交媒体已经成为社会治理、新闻传播领域不可或缺的媒体工具,具有移动化、垂直化、匿名化、社群化、“社交+”等特点,但也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持续性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市场发展过于紧迫、市场保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社交媒体正面效能的释放。本文以日本本土社交媒体MIXI为例,重点探讨了其发展特点、发展阻力、转型策略和现实启示,希望能够为国内社交媒体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传媒的发展正沿着愈移动、愈社交,才愈有黏性、愈有魅力的路径发展.移动社交媒体如今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特别是社会热点信息的重要渠道.很多社会热点问题都是首先经过社交媒体的酝酿发酵,再经过网站和传统媒体的放大后,才成为社会舆论焦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