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李大伟 《今传媒》2013,(8):87-88,96
时下相亲类电视节目在各大卫视热播,引发了"剩男剩女""富二代""拜金女"等社会问题的广泛热议而备受关注。本文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栏目为例,从节目设计即节目题材、节目形式、舞台设计、话语、女嘉宾气质的多样性等五个方面分析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并结合节目进行文本分析,深入挖掘女性主导的表象下男权中心的隐形控制,从性别分析的角度,分析相亲节目传递出的性别意识的变化,引发人们对性别意识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最近收视率较高的电视相亲节目,越来越注重女性的主体地位,但是男权中心的文化现象并没有让位,女性的刻板形象仍然存在。本文将以江苏卫视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作为案例,通过对该节目文本的内容分析,探讨其如何通过媒介符号传达女性性别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3.
一段时间以来,一批相亲节目在中国的各大卫视风起云涌,从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山东卫视<爱情来敲门>到上海东方卫视<百里挑一>,中国电视节目一夜间仿佛进入了"相亲时代".但相亲节目中的出格话语,引发了社会对主流价值观遭受挑战的忧虑.同时,在这些节目中,还存在一些嘉宾身份造假、自我炒作、言论低俗,恶意嘲讽,放任拜金主义、虚荣、涉性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众多乱象的存在反映了电视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  相似文献   

4.
自江苏卫视推出《非诚勿扰》之后,电视相亲节目以其宏大新颖的交友形式,丰富尖锐的话题指向,重新带动了相亲节目的热潮,也带来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和议论,引发了诸多争议性话题。而其颠覆传统相亲形式的节目形态,一反大众传媒的男性主宰视角,将女性、女性话语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也给了我们更多思考和质疑的空间,当女性话语以这样一种颠覆性的姿态出现在大众传媒时,这意味着女性话语的胜利,还是又一次男性主宰媒体霸权的别样显现?  相似文献   

5.
自从2009年12月湖南卫视重开一档新的相亲节目《我们约会吧》,各大卫视都企图在相亲节目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并为此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继湖南卫视之后,江苏卫视开办了《非诚勿扰》大型相亲节目,安徽卫视、浙江卫视和东方卫视等也紧随其后相继推出了相亲节目。目前,电视相亲节目在我国电视荧幕上已经到处"开花",且播出的频率也越来越高,成为很多电视媒体广告收入增长的新盈利点。  相似文献   

6.
很久没找到兴奋点的电视综艺界,今年由于相亲节目的异军突起,似乎又重回当年超女时期的热闹。除了湖南卫视和江苏卫视正在为难分高下的江湖地位而暗中较劲之外,越来越多竞争者也加入到争吃蛋糕的行列,上海东方卫视、浙江卫视、安徽卫视……冷静的分析者会从社会心理和观众猎奇的角度解释"相亲热",但随着场内场外不断爆出争议性话题,舆论对相亲节目的审视越发附带疑惑。因为"艳照门",因为拜金女盛行,因为"富二代狂言",因为婚托,因为造假……激烈的批判者,给相亲冠以"炫丑"和"逐臭"的标签;温和的评论家,也抛出一顶沉甸甸的"文化危机"帽子。一时间,相亲之"火",引来相亲之"惑",甚至几乎惹出相亲之"祸"。相亲节目何以会火?负面舆论因何而来?是否已成强弩之末?学界业界人士,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见解。我们希望读者从中获得不同的认知以达到兼听则明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电视相亲节目的价值观导向与品格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丽波 《传媒》2015,(2):42-44
2014年,电视相亲节目虽然没有了最初的火爆势头,但依然具有很高的收视率和关注度.贵州卫视的《非常完美》、东南卫视的《约会万人迷》等,都采用了“盲选+转椅”的形式,将“相亲”和“盲选”进行了有效融合,进一步推动了电视相亲节目的发展.由于电视相亲节目依然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其所传递的价值观都会对青年受众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如何采取行动实现正确的价值导向,是未来电视相亲节目所要思考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张乃海 《新闻窗》2011,(3):89-90
2010年初,各大省级卫视相继推出了的婚恋交友类节目,如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和山东卫视的《爱情来敲门》等等,这些俗称"电视相亲"节目充斥电视荧屏,成了电视观众茶余饭后谈论的一个个焦点和热点。  相似文献   

9.
2010年相亲节目的火爆由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点燃,随着诸多问题的浮现,这档栏目一直备受争议。本文提出了《非诚勿扰》高收视率下引发的几个典型问题,从媒体伦理学的角度分析其成因,并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2010年开始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等为代表的相亲类节目带动了各卫视之间婚恋真人秀节目的激战,但由于节目中部分嘉宾的出位言论和挑战伦理底线的热辣话题,相亲类真人秀节目陷入了备受争议的尴尬境地。随着相亲热渐退,求职类真人秀节目开始兴起,中国教育电视台的《职来职往》、天津卫视的《非你莫属》等求职类节目备受瞩目,本文以《职来职往》为个案,试解析这一求职类真人秀节目的创新点。  相似文献   

11.
从前几年的满眼相亲节目,到目前《非诚勿扰》"一枝独秀",并从一周双播改为单播,在眼花缭乱的真人秀节目的猛烈攻势下,"相亲"几乎渐渐被人冷落。2015年各卫视不约而同在相亲节目上收缩了战线。相亲节目的发展如何突破瓶颈,对于电视人而言是一大难题。1.从棚内走向户外尽管"户外相亲"是个新概念,但由于这种方式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相亲,而是一种集体的娱乐活动。"相比‘一对一’的传统相亲方式,一起旅行、运动的气氛更为宽松,  相似文献   

12.
2010年以来,湖南卫视、江苏卫视、浙江卫视三大卫视之间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综观卫视之争,说到底是娱乐节目的竞争,尤其是在2010年唱独角戏的相亲节目,引发了人们对电视节目娱乐化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3.
郝香 《新闻世界》2010,(9):102-103
2010年新一轮的电视相亲节目再次走红银屏,从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到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国内又掀电视相亲节目的收视热潮。婚恋交友类电视真人秀节目缘何如此火爆,本文以"非诚勿扰"为例,简单分析其成功的因素,并对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走向进行了简单思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中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相亲节日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为个案,从《非诚勿扰》第一期到第一百九十期九百多名男嘉宾中筛选出97名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华人男嘉宾,通过对他们的年龄,职业,工作生活的城市,在节目具体环节中的表现所传达的价值观、婚恋观等的信息,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分析,得出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华人男嘉宾在电视相亲节目中的形象的相关结论,探讨这种形象对于中国当今男士女士的价值观、婚恋观的影响,以及由此种形象引发的对电视相亲节目水准、档次的影响,从而对电视相亲节目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电视相亲节目的创新与发展——受众分析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自今年1月,湖南卫视推出婚恋交友真实秀节目<我们约会吧>,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开播收视率节节攀升,近10家卫视随即播出相亲或交友类节目,"相亲热"一时再度席卷中国电视荧屏.① 面对火爆的电视相亲节目,社会各界褒贬不一.一方面,有人认为当下电视相亲节目实现了"相亲与娱乐"的融合,满足了观众的收视需求;另一方面,有人严厉批判节目所传播的畸形"婚恋观",担心年轻人的审美观、价值观由此受到负面影响,并忧虑社会主流价值观遭受挑战.  相似文献   

16.
相亲节目的现状 中国电视人有跟风模仿的传统,眼看着江苏卫视相亲节目的高收视率,其他省级卫视和各地方台争相拷贝,山寨版的<非诚勿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熟悉中国电视节目的观众知道,电视相亲节目在上个世纪曾经在电视荧屏上很红火,但是随后就没落了.为什么如今电视相亲节目又卷土重来,而且风头更胜当年?  相似文献   

17.
周丹丹 《新闻窗》2010,(4):54-55
据《南都周刊》4月27日报道,连续6个星期以来,江苏卫视推出的“新派相亲交友”节目《非诚勿扰》稳居全国卫视频道收视冠军;而湖南电视台也推出了“用时尚的娱乐方式交友相亲”的节目《我们约会吧》,由此拉开了中国电视收视的新一轮竞争,带来了中国电视的相亲节目热。  相似文献   

18.
从《非诚勿扰》看电视相亲节目的创新与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开播,带动了新的一轮电视相亲节目的发展。《非诚勿扰》的成功,与它自身节目形态、节目包装、节目内容的创新有着重要联系。在肯定《非诚勿扰》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节目本身所存在的真实性、不好的社会价值导向等问题。本文以《非诚勿扰》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节目的创新和优势所在的同时,对节目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以求达到全面理性地看待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电视相亲节目。  相似文献   

19.
电视媒体替人做"嫁衣"本是一件好事,但相亲类节目如今却变成媒体借机炒作的平台,严重污染了社会风气。近日广电总局对相亲节目下发整改通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先后对相亲节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批评。原本蜂拥而上的卫视相亲节目势头也得到了遏制。笔者认为,办好电视相亲节目一定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在服务上狠下功夫,缺少诚意的节目就莫要骚扰观众了。  相似文献   

20.
随着相亲类节目的火爆,受众对其关注程度的提高,在社会中引发了婚恋观、价值观以及一些社会问题的讨论。本文以江苏卫视的相亲类节目《非诚勿扰》为个案,试从相亲类节目火爆的原因、对女性形象形成潜在的贬低、媒体应警惕的几个问题等反思当今媒体之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