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以新媒介环境为背景,探寻了网络亚文化族群的种类和表现。亚文化族群以网络为基地传播另类的文化形式,他们创造的亚文化资本不断积累并转化为经济资本,网络亚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2.
网络亚文化作为一种新生代文化,在传播范畴中有其积极的意义,也有其消极的影响。引导网络亚文化以及衍生事件的传播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是传播学研究的新课题。本文从网络亚文化传播的现状入手,解析网络亚文化传播的积极意义以及偏离迷失的生态状况,从网络亚文化传播的启示与重构中,探求其良性发展路线。  相似文献   

3.
曾妍 《今传媒》2017,25(10)
新常态下互联网行业以其独特的优势不断发挥着驱动和引领作用.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同时,还提出了网络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等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战略措施.技术和政策的双重变革影响和改变着信息传播的模式和途径.网络亚文化作为依托互联网的新生代文化,在"互联网+"环境下,寻求生存与发展,寻求与主流文化共同唱响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从"互联网+"环境的特性入手,归纳分析网络亚文化的发展现状,着力探索其在"互联网+"时代发展的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亚文化与短视频的含义进行简要介绍,并分别阐述短视频对亚文化传播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通过本文研究可知,短视频传播有助于丰富受众的多元文化认知,促进优秀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但由此产生的负面亚文化也会扭曲新一代群体的价值观,这就要求平台加强重视与监管力度,营造健康绿色的网络环境,促进经典与优秀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亚文化是一个群体或部落的文化,是一种无法忽视的力量。青年亚文化反映了青年群体通过各种手段对主流文化和文化权力的抵抗,开拓了自己的文化领域,赢得了文化话语权。新兴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媒介环境发生了复杂的结构性转变,由此影响了文化的发展,在新媒介环境中,我国青年亚文化在互联网上表现得异彩纷呈。本文探寻了我国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表现、新媒介环境与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薛可  方慧 《新闻界》2007,(5):45-47
亚文化这种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在传统渠道中生存较为隐匿,但在网络传播中,特别是随着播客的兴起,亚文化由此而得到了生存和扩展的土壤.一些非主流的文化思想也借助网络的力量得到释放,并对社会个体现实行为产生了明显而重要的影响.文章旨在从播客的传播现象着手分析网络亚文化传播与社会个人形象之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革新,传统文化以新形态进入网络平台。起源于传统街头文化的网络涂鸦文化,作为后现代亚文化的代表与自媒体平台相结合,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此外,在注意力资源日益短缺的市场环境下,注意力经济的概念、内涵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外延也被提上重要议程。本文从注意力经济相关理论出发,剖析以网络涂鸦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亚文化所反映的现实需求及注意力资源配置状态,并探究在消费娱乐文化主导的网络环境下涂鸦艺术对注意力经济的现实反映。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成熟,大学生群体中悄然流行起"锦鲤祈愿"文化,具有鲜明的亚文化风格。本文通过调查,浅析大学生"锦鲤祈愿"行为出现及传播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引导建议,以促进大学生亚文化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因而不符合主流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亚文化也能够得到传播和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自媒体环境对于亚文化传播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并探讨了自媒体时代亚文化传播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王欣 《东南传播》2014,(8):63-65
青年亚文化在当代青年群体中的流行影响着大学生日益丰富的思想阵地,近年来,网络传播在兴起更为青年亚文化提供了有效的传播平台。如何在网络传播的环境下,使大学生正确感知和接受青年亚文化,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工作应重视和势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3,(3):46-49
网络视频广告是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网络广告形式,网络视频广告的主要目标受众是青年,当代青年有自己的文化归属,在网络上呈现出其特有的亚文化特征。因此,研究当代青年网络亚文化,对提高网络视频广告的传播效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黄俊  董小玉 《今传媒》2015,(2):49-51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空间,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亚文化展示的重要平台。由于自媒体拥有极大的传播自由,加之社会精神文化大气候的影响,在自媒体空间,形成了四种青少年亚文化及思潮,分别是自拍文化及泛性主义,消费文化及享乐主义,"屌丝"文化及颓废主义,窥私、泄愤文化及语言暴力主义。这四种青少年亚文化成为研究自媒体空间文化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传播的快速崛起,为青年亚文化传播带来多样化空间.文章首先界定亚文化的概念;其次,采用田野调查法和访谈等形式调查山大商院大学生族群参与青年亚文化传播的类型及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传播的影响;再次,从图书馆搭建SNS网络社区、综合传播、泛在智能传播三个方面提出图书馆助推青年亚文化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伍美欢 《新闻世界》2012,(11):76-77
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由于其广泛存在并对社会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其潜在的群体也不可被忽视。网络媒体的发展使得我国的亚文化群体的话语权出现了诸多变化,本文以网络的发展为背景来探讨我国亚文化群体的话语现状。  相似文献   

15.
亚文化的形成和主体心理、社会背景与传播语境改变密切相关.短视频热和主流文化、主体文化心理及商业因素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本文在审视短视频的亚文化属性的基础上,从短视频用户的主体层面切入,分析了网络短视频的亚文化属性和其形成商业逻辑的经济因素,并重点从短视频消费传播的消费主义倾向,以及网民的社会文化心理,探讨了引导青年用户正确消费短视频,规避亚文化风险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高瑞 《今传媒》2020,(2):56-58
本文以"天府事变"组合的嘻哈说唱作品为研究对象,对具有代表性的网络社区——百度贴吧、网易云音乐、微博等进行网络民族志观察,基于文化研究、亚文化和后亚文化等相关理论,重新审视青年亚文化的嘻哈说唱,对其进行符号再现与解读,探求"天府事变"说唱文本中的话语秩序,并对嘻哈说唱风格背后的意义进行解读。同时,通过嘻哈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互动,探讨嘻哈亚文化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瑞雪 《报刊之友》2013,(3):149-150
随着大众传媒的蔓延及网络的发展,粉丝及其文化逐渐从边缘化的地位走向人们的视野中心,一方面汲取着早已有之的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及青少年亚文化研究的理论及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也为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对象,吸引着包括学术界在内的众多关注。本文拟从大众传媒研究、受众研究、青少年亚文化研究等多重角度切入,对粉丝文化进行多维度的审视,以阐发这一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18.
崔敏 《新闻窗》2011,(4):83-83
网络亚文化的发展概要1.网络亚文化是一种新生代文化,是传播学研究的新课题网络亚文化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形成的一种新生代文化,这种文化发展主要同互联网的发展一样,体现出了它的草根特征。网络亚文化大致可分为:客文化、山寨文化、网络语言文化三大类。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娱乐治理宏观政策为背景,分析短视频平台在社会碎片化和UGC模式产生众多噪音式的亚文化圈层,主要针对抖音中的土味亚文化,以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表征理论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与技术赋能的视角,在娱乐治理背景下分析审丑传播符码展现的亚文化风格、网络狂欢和仪式抵抗,以及被融合收编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自近代以来,台湾社会在受到日本殖民影响、国民党威权统治、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等,不仅调和了本土与外来文化,又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因社会环境、消费习惯、媒体报导等的影响,通过冲突、包容、结合等方式产生了不同的亚文化现象并衍生出不同的亚文化团体。笔者通过对搜集到的近些年来台湾青年亚文化相关论文资料的整理解读,从五个方面介绍和评述了台湾青年亚文化研究的现状,发现台湾青年亚文化研究总体呈现出后亚文化理论中多重混杂、文化影响相互交织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