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表现中国传播研究的智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波 《新闻大学》2008,(2):49-51
从科学研究的节律上讲,三十年能赋予一个学者或一个学术领域以饱满的生命和成熟的思想。在传播学领域,我们可以数出许多三十年的辉煌:施拉姆从1943年开启传播学研究制度化历程,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传播学已结下丰硕的果实;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议程设置理论在三十年的发展中实现了理论思维的多维扩张;伯明翰的文化研究在三十年间走出英国,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彬 《青年记者》2013,(1):52-54
中国自改革开放初期引入传播学以来,三十余年间大多承袭以美国为典范的经验学派,而轻略以欧陆为中心的批判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刘海龙副教授曾经提出一个耐人深思的问题:1982年5月初,施拉姆访问了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大学与新闻研究机构。这次访问对中国内地的传播学引进影响深远。施拉姆访问时的演讲以及由他撰  相似文献   

3.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神话的背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大奠基人似乎已经成为传播学的常识。然而根据当年施拉姆选择的标准,有许多研究者尤其是芝加哥学派的一些社会学家更有理由成为传播学的奠基人。回溯传播思想史,在施拉姆选择标准的学术外表之下,还有更深刻的意识形态原因。施拉姆关于四大奠基人的神话窄化了传播研究的知识地图,挑战这种话语霸权,对我们重新考量传播学理论视角的多元化问题,以便释放出传播研究的活力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上个世纪中期,特别是二次大战之后,传播学理论从传播本身伸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不少学者开始认识到大众传播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发展传播学应运而生.发展传播学的产生和自身发展都离不开早期传统传播理论的发展,其中以丹尼尔·勒纳,威尔伯·施拉姆、罗杰斯、英尼尔斯和麦克卢汉做出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5.
2002年7月,中国大陆传播学者一行六人参加了在韩国汉城举行的国际传播学会第52届年会。这是中国(大陆)学者首次以正式代表的身份参加国际性传播学学术会议,完成了中国的传播学研究正式亮相国际舞台的一次破冰之旅。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五十年代末,发展传播学在美国兴起,勒纳、施拉姆作为早期发展传播学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传播对于新兴发展中国家在改变国家发展模式这一过程中发挥了主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梳理勒纳的现代化理论及施拉姆的发展传播学观点,以此尽可能地来分析评价早期发展传播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郭静 《新闻世界》2010,(5):144-145
施拉姆在其著作《传播学概论》中提出的传播学四大奠基人的说法得到了广泛认可,但有中外学者对其提出异议。本文试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从传播学学科建立的时代和理论背景,探讨施拉姆确立四大奠基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1977年,施拉姆受邀前往香港中文大学创立传播研究硕士班,开启香港传播研究,相关学术范式由此随改革开放传入大陆。通过对亲历者的口述史访谈,以及对《亚洲传播季报》、余也鲁回忆录、施拉姆在港研究等史料的发掘,论文以知识社会史视角探查香港传播研究的起源、范式与方法。通过追踪关联北美传播学与香港传播学的关键人物、机构和事件,发现在东西方冷战、香港本土发展诉求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香港传播研究既承袭了美式发展主义,也相对独立地探索了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的可能路径。2022年是施拉姆访问中国大陆40周年,在此历史节点追溯香港传播研究的知识型和实践范式的源头,有助于更新传播学进入中国的知识社会史视野,重新锚定20世纪港台学术在东亚地区社会科学发展史中的谱系位置,填补“传播学在中国”缺失的一环。  相似文献   

9.
案例教学法在《传播学概论》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2年传播学创始人施拉姆访华并向中国大陆介绍这门学科之后,我国部分高校的新闻学院或新闻系便开始讲授<传播学概论>(有的称之为传播学导论,传播学理论),至今,凡是有新闻学等传媒类专业的大学几乎都开设了<传播学概论>的课程.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笔者就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若干问题(发展阶段、研究特点、存在的问题等)采访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传播系刘建明教授。刘老师,传播学引入我国已近20年,您认为在这20年里传播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刘:传播学引入我国已有20年的历史,前后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80年代传播学传入我国,直到90年代初,我国的传播学研究主要处于介绍阶段,介绍美国的经验学派,欧洲的批判学派。美国的传播学者施拉姆在1981年来华,介绍了美国的传播学的发展情况及主要成果。此后,西方传播学书籍开始在我国翻译出版。从…  相似文献   

11.
传播学研究的几块硬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玮 《今传媒》2006,(1):60-61
传播学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经历了七十多年的发展后,在西方国家已形成了初步的理论体系,并出现了一批传播学理论大师。20世纪70年代末传播学概念被引进中国,二十多年来在理论建构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绩不容小觑。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说,它还稍显幼稚与凌乱。与现实社会中狂热发展的外在形式相比(例如,每年有大批学子选择传播学专业),中国的传播学实质上并未达到表面上所显示的风光,除了反复咀嚼传播学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和一个集大成者(施拉姆)的成果外,只有一些较少的、伴随着科技进步…  相似文献   

12.
美国著名大众传播学者、夏威夷东西方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威尔伯·施拉姆博士(他有个中国名字叫宣伟伯),偕同香港中文大学新闻系主任余也鲁教授,于今年5月5日访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人大新闻系负责人余致浚、秦珪、何梓华和部分教师同他们进行了座谈。施拉姆博士为全系教师、研究生作了学术报告。余也鲁教授曾在美国研究“传学”,是施拉姆博士的弟子,特意自己担任翻译。施拉姆博士十分谦虚,在报告中极力表彰拉斯韦尔等四人的业绩,对他本人的贡献谈得不多。他撰有关于大众传播学的专著约三十册,对于美国大众传播学的建立和发展有很大影响。他曾获得两次普利策奖,一次弗兰充·莫特奖和一次东西方研究中心的荣誉奖。现将报告记录刊载于下。  相似文献   

13.
2000年的发展传播学——未来趋势和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传播学是由丹尼尔、赖纳、韦尔伯·施拉姆、埃弗雷特·罗杰斯和其他学者促成建立的。这一理论认为,在社会和发展经济进程中,传播可以起到重要作用。迄今为止,几乎30年过去了。在这方面,我们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知识,也逐步意识到早期理论的某些缺陷。毫无疑问,2000年的发展传播学与今天相比,会有很大不同,也会更令人  相似文献   

14.
黄经纬 《青年记者》2017,(27):28-29
按学界的共识,中国传播学研究肇始于1982年施拉姆访华.施拉姆给当时的新闻研究界带来了具有启蒙意义的美国主流传播学.但是,师承美国传播学的中国传播学带有先天的不足. 从传播学理论“本土化”到传播学科危机 1.“本土化”由来已久.据孙旭培教授梳理,1994年前的中国传播学研究,已经走过了对美国传播学理论“译介-研究-自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传播学理论“本土化”的问题被提出.1994年《新闻研究资料》更名《新闻与传播研究》,第一期便发布了“讨论传播研究中国化”的启事,“本土化”开始了系统性思考.同期讨论的另一个问题是新闻学的学科建制.新闻学有容纳其他社会科学的宏愿,而传播研究被认为是其实现宏愿的路径.在此背景下,传播研究面临两个议题:“为新闻学服务”和“传播学理论本土化”.“本土化”有两个方向:其一是结合传统文化和西方理论建立本土理论框架;其二是以传播学理论回应本土问题(潇湘,1995).往后的“本土化”工作主要是沿着这两个方向推进,但这个夙愿至今仍没有实现,甚至面临困境.  相似文献   

15.
三十年代,美国的传播学研究开始登上学术舞台,当即产生了轰动响应。众多的、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们纷纷“下海”,试图在这块新开垦的处女地上一展身手。大约30年后,威尔伯·施拉姆不无兴奋、也不无自豪地宣称:“当然,传播学还没有成为诸如物理学、经济学那样的一门学科,但是它已经成为一个充满巨大活力的研究和理论领域。”①施拉姆的评价也许不无根据,问题是并非所有人都像他一般乐观。1959年,一位在传学研究中进行过辛勤耕耘,并已具相当影响的学者却曾发出过截然相反的悲叹:“至于传播学研究,正处于枯萎状况。”这位学者就是贝内特·贝雷尔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贝氏的这盆“冷水”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施拉姆等人纷纷披挂上阵,予以反击,遂形成传学史上有关传学研究自身的第一次大讨论。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9,(8)
中国学术界对于谁是"第一位传播学博士"的想象往往限于施拉姆建立传播学科之后,但忽略了早于大众传播学授予博士学位的口语传播学这一支流。通过考证,"第一位传播学博士"应是1922年在威斯康星大学诞生。口语传播学被中国学术界所忽略,有其自身的"去口语化"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由于在特定历史时空之下,中国学术共同体所做出的一种有意抉择,中国需要引入大众传播来完成对于新闻学的合法性改造。对"第一位传播学博士"的追溯,有助于我们恢复对于传播作为人类最基础性的一种活动的理解,以及这种基础性的活动所应获得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7.
解菲 《今传媒》2009,(10):94-95
传播是人类社会古老的行为.传播学的开山祖师施拉姆说:传播是最繁忙的交叉口,但许多人只路过而不逗留.20世纪40年代,传播学,特别是大众传播学开始迅速发展.健康传播学就是医学与社会学在路过传播学这个交叉口时"逗留"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专门学科,真正意义上的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20~40年代的美国,传播学的奠基人施拉姆于上世纪40年率先把传播学教育引入大学殿堂。上世纪70年代末,传播学正式传入中国。经过近20年的发展,如今传播学已由大学的选修课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97年,国务  相似文献   

19.
正传媒的社会责任,是近年中国新闻业界讲得最多的一个热词,也是新闻学界研究的永恒主题。作为一个新闻学理话语,"社会责任理论"最早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于1947年提出,后于1956年由美国传播学集大成者韦尔伯·施拉姆等人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中给予详尽阐述,使这一理论系统化、完整化。在美国,社会责任理论是对之前一度流行的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或限制,因为它强调,自由是伴随着义务的,享受一定权利的报刊,同时也承担着公民通讯工具应  相似文献   

20.
从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主持召开第一次传播学座谈会至今已近三十年,虽然传播学研究经历从无到有、前景看好,但是传播学派在中国还没有出现。本文以2011年北京大学传播学博士入学考试中的一道题"论两个传播学派在中国的发展"为引子,从学派特征入手,认为中国尚无传播学派,因此并无"传播学派在中国的发展"一说。并针对该判断从学派产生的条件和现状做出理由阐释,包括在学派标签之下的中西传播研究差距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