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种语文     
李真微 《湖南教育》2002,(20):41-42
事实上现在存在着三种语文:生活语文,学者语文,考试语文(以高考为代表的考试语文)。生活语文是指大众在日常生活、工作以及非语文课的学习中所采用的语文,学者语文是指语言学家从语言研究的角度来要求的语文,考试语文是考试题表现出来的对语文的理解,从而要求考生去掌握的一种语文。本来这三者应该是完全一致的,但事实上区别很大。学者语文与生活语文有什么不同呢?学者语文以规范为惟一标准,生活语文以实现交流为惟一目标。后者只要说的话、写的文章能被人理解其意思,分得出轻重就达到了目的,当然这中间两方都要遵循一定的语言…  相似文献   

2.
美国的语文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语文教育,都不仅仅着眼于向学生传授一种符号系统或让学生掌握一种交际工具。语言是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民族的文字,语文反映一个民族认识世界的方式,语文教育本身的不断继承和发展,也沉积着一个民族深刻的文化积淀。美国没有可以炫耀的悠久历史,但由于其自身的特殊历史条件而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哲学观念和教育思想,这些思想无一不在影响着美国的语文教育,从而使其具有了自己独具的特点。美国的语文教育也面临着种种问题甚至危机,远没有达到完美的境地。正因为如此,了解与认识美国的语文教育,会给我们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3.
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践,对语言材料的感受—领悟—运用,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告诉我们,学习语言不是纯客观的认识过程,不是纯知识性的感知,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反复涵泳的感悟过程,而这种感悟,包括对文字符号所负载的思想内容、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等综合性的感知和领会。我们很容易发现,古人并不死学语法,事实上那时候也没有具体完备的语法体系,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写出规范流畅词采粲然的好文章,古人恐怕也没有我们今天这样多的各类语文练习,但这也同样不影响中国诞生一大批伟大的诗人…  相似文献   

4.
当前,重视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虽已引起了重视。但不少教师对此理解偏颇:生活引进简单从事,不加选择。缺乏针对性;朗读感悟脱离语言,架空情感,缺乏基础性;语言品味脱离内容,忽视联系,缺乏整体性……上述现象。是语文失去语文味的重要原因之一。汉语言文字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具有超语言性的。由听觉和视觉传递的语音和文字本身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诚信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从教育学科的划分来看,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念似乎应是《思想品德》课的任务。但事实上语文课也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担。这一点应该很好理解,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固然是向学生传授关于语言和文字的知识,但语言和文字是一种表达思想的符号,是一切伦理道德和法制观念的载体。因此古人云:文以载道,以课文为主要教学素材的语文课怎么可能不传达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呢!  相似文献   

6.
诵读欣赏是一种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感素养,具有良好的语言示范效应,但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诵读欣赏却呈现出一派凋零喑哑的景象。语文教育理论家往往相信并习惯于视觉阅读的强大的信息提取能力,却忽视了文本听觉阅读对处于心灵孕育期的学生的重要性。而工作在一线的许多语文教师,其教学目标是直接指向各级考试的,而此类考试并没有设置听觉阅读的评价与考核,只关涉文字的书面阅读和文字的填写,诵读欣赏当然就不会列入教师的日常教学内容当中。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要强调语文课学习语言的重要性,这是出于对语文的本质的认识。有的老师认为语文就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有的老师认为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还有的老师认为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但每一种认识都没有离开“语言”这一对语文本质解读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语文教师最锐利的武器。没有好的语言修养,语文课就仅仅是"课",只有知识的堆叠,缺少生命里的感动,只有文字的认知,缺少美的沉淀。语文教师应该反思,正是我们平庸的授课语言埋没了课文的光辉,麻木了学生的感觉,迟钝了审美思维。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掌握好的语言就如同数学教师熟练运用公式,这是专业发展的入门功夫。一身匠气的语文教师比一位口吃的普通人更俗不可耐,他让我们的学生失去了领会母语博大精深的机会,远离了民族文化,远到听不到一声先人沉重的叹息。爱语文从语文教师做起。  相似文献   

9.
李海娇 《课外阅读》2011,(2):214-214
语文概括的说是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章、语言和文学。它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既然是美就是一种热爱,一种情操,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单调滞板课堂的制约、各种试卷的选项答题、组词造句、修改病句等题海训练使孩子们害怕听写大量词汇、害怕修改病句、害怕作文、害怕考试。久而久之,对语文产生了厌倦,失去了美感。语文从此变得枯燥乏味、毫无生趣。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教改的天地里又迎来一股新风“简单教语文”,还沉醉在“多途径结合教学”中的教者们又一次陷入“整改”的境地。我们不知道语文究竟该怎么教,但我们明白“语文究竟是什么”。语文是人的精神生命的承载体,正因为有了它,人才会触景生情、才会睹物思人、才会享受内在的精神旅途,缺少了它,人的生命只属于物质,没有灵魂的空间。但是从我们目前的教学状态来看,许多人都把语文看作是人的生活的附属物:认为语文纯粹是因为生活需要才存在,使得语文失去了理想,失去了生命状态,是一种“惟利是图”的机械操作。但走进特级教师王菘舟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1.
诗歌有三重魅力,感觉的魅力,意象的魅力,语言本身的魅力。三者不可或缺。语文的诗意也同样必须要有这三种魅力。人应该诗意地栖居,而语言是生活与思想的故乡。很难想像我们的语言在诗意丧失殆尽的时候,我们的人生将是怎样。从这个角度说,语文教学如果没有了诗意,那将是十分可怕的。使我觉得欣慰与高兴的是,在我们苏州市,有一个很有影响的语文教师,他始终以自己诗意化的语文追求影响和指导着我们的语文教学。并且,现在他终于拿出了自己这方面的新著。他就是高万祥先生,这本书就是呈现在您面前的《语文的诗意》。高万祥这个名字,…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教改的天地里又迎来一股新风"简单教语文",还沉醉在"多途径结合教学"中的教者们又一次陷入"整改"的境地.我们不知道语文究竟该怎么教,但我们明白"语文究竟是什么".语文是人的精神生命的承载体,正因为有了它,人才会触景生情、才会睹物思人、才会享受内在的精神旅途,缺少了它,人的生命只属于物质,没有灵魂的空间.但是从我们目前的教学状态来看,许多人都把语文看作是人的生活的附属物:认为语文纯粹是因为生活需要才存在,使得语文失去了理想,失去了生命状态,是一种"惟利是图"的机械操作.  相似文献   

13.
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语文的两种基本属性。语文之所以能充当交流思想的工具,一靠语言,二靠思维。无论是说给别人听,或是听别人说,无论是写文章给别人读,或是读别人写的文章,都是语言和思维的体现。人们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都是一种思想的表达。当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遇到了某个问题,他就会在头脑中针对这个问题,以语言为工具,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维加工,最后形成一种认识,这就是思想。可见,离开了语言和思维,就不可能形成思想,语文也就不会具有思想性。因此,我们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要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强化语言和思维训练。  相似文献   

14.
一、“语文”提法的模糊性“语文”一词最先由叶圣陶先生提出,意即“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不可偏指,合而为之”。《现代汉语词典》对“语文”的解释有两种:一指语言和文字;一指语言和文学。这三个解释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模糊性。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等诸多方面,如果把语言视为一个系统,那么文字只是语言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如果把“语文”理解为语言和文字,岂不犯了母子系统并列的逻辑错误。至于文学,它是以语言为工具的,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分别以声音和文字为承载工具。如果把“语文”理解为文学和语言,岂不…  相似文献   

15.
在幼儿园,我们常看到有些教师每天在班上忙前忙后地管理一切,她们这种恪尽职守的精神,让人敬佩,但也催人深思。其实,幼儿对幼儿园的生活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得到发言权,能自己决定、管理自己的生活。但教师对于孩子的这种需要基本上是不支持的。久而久之,我们的孩子越来越不会自我管理,这并不是他们没有能力,而是我们没有给他们管理的权利。事实上,自我管理是幼儿的内在需要,也是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我们应积极地培养幼儿这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正关于什么是"语文",争论了很多年,至今没有定论。为什么?因为汉字具有多义性,如果仅从字面来进行意义组合的话,就可能出现多种理解:口语和文字、语体文和文言文、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学、语言和文章、语言和文化。这样的字面歧义永远不会争论出谁是谁非,最好的办法是先抛开字面,换从别的角度借助意义之外的条件来确定"语文"的实际所指。有两个角度值得尝试:一是从"历史"的角度,二是从"实践"的角度。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语文教育,都不仅仅着眼于向学生传授一种符号系统或让学生掌握一种交际工具。语言是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民族的文字,语文反映一个民族认识世界的方式。语文教育本身的不断继承和发展,也沉积着一个民族深刻的文化积淀。美国没有可以炫耀的悠久历史,但由于其自身的特  相似文献   

18.
张志公与中学语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公与中学语文教学张定远正当全国语文学界开展学习三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的时候,张志公先生却和我们永别了。我们失去了一位仁慈的长者,失去了一位诲人不倦的好老师。志公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和语文教育家。他长期致力于语言和语文教育的教学...  相似文献   

19.
语文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精神家园.汉语言文字负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没有生命的符号,而是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语文教学除了让学生学习祖国语言及其各种表现形态(口头语、书面语等),学习利用语言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祖国语言,继承民族精神和人类遗产,提高文化修养,培养高尚情操,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塑造高尚的灵魂.因此,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抽掉人文精神,只有在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的死胡同."是啊,人文性正是语文课程的灵魂.离开人文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呢?  相似文献   

20.
人类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联系过程。众所周知,文字语言符号是信息交流的一种重要载体。但它并不是唯一载体。“回头一笑百媚生”,就是胜过文字的非言语交流,这种交流传递的是“非言语信息”,我们称它为“行为语言”,通俗地讲,就是“无声语言”或“态势语言”,其载体是神态和动作。课堂教学是信息交流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这一过程中,行为语言与文字语言并行存在,相互作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有些教师可能认为他主要是通过文字语言手段进行教学的,事实上,他在课堂上早已通过行为语言将许多信息输送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