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美学。中国的传统美学是经验美学、伦理美学和社会美学;西方传统美学是理性美学、宗教美学和心理美学。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审美方式上、审美心理上和审美理想上。随着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西审美差异将会相互渗透,相互融洽。只有不断的研究、探索,才能充分认识并总结出中西审美认识的规律,这对于进一步搞好中外交往中的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北宋是中国近世社会的开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科举制,完善、成熟的科举制意味着平民士人进入政治舞台。不同于魏晋门阀士族,科举出身的士人没有门第可依,必须寻求出身相同、理想相同的同道作为政治基础,这是一种自觉的士人共同体的建构,也形成北宋政治突出的一个现象:结盟与朋党。士人跻身仕途的途径是科举,科举考察的是文化,因而北宋士人大多博学多识,以“文”著称。他们建构政治共同体的主要途径也是“文”,具体表现为集会、酬唱、书信等形式。“文”包含审美,这意味着他们在建构政治共同体的同时也在建构审美共同体。审美共同体在范围上要大于政治共同体,在政治上他们因为不同的政见而分裂为不同的派别,但在审美上表现出共同的趣味。身处唐宋变革的转折点,北宋士人以他们卓越的文化素养和强大的审美能力,建构了内容广泛、影响深远的审美范式。  相似文献   

3.
审美欣赏能力是审美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诸种功能的综合运用。美妙的审美体验是各种审美心理要素相互补充、印证、作用、斗争后构成的。在同一社会条件下,社会地位不同、化修养和思想境界不同,在美的感受上存在着差异,即使在最初步的美感中,也会体现审美的理性和直觉、思想和情感的相互渗透。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对于加强修养、陶冶性情、提高素质都有难以取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康德美学在20世纪走向没落,文学艺术不再被当作一个审美对象来看待。很多艺术家、艺术史家和美学家都致力于割裂艺术与审美的纽带,不再关心作品的审美价值,不再讨论作品的审美标准。在这种去审美化的运动中,英美分析美学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过度迎合先锋派艺术以及政治、文化和商业上的人为操纵,丧失了应有的批判性,因而逃避作品的审美批评。然而,他们并不能真正取消艺术和审美的内在关联,审美批评对于人类社会始终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艺术创作包含一度创作、二度创作,艺术审美某种程度上讲也可以认为是二度艺术创作。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或观众的心理机制有一个不同的层次体系变化。这个层次体系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虽然有各自不同的发生作用和顺序,其间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融汇在一起共同完成艺术创作的全过程。这个心理机制不是各个要素简单的机械的堆积和相加,而是互相渗透,共同实现了以采集到整理到加工的全过程,推动了艺术进程在艺术家头脑中的逐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审美范畴是特定美学体系的组织细胞."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重要的范畴之一,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然而,在当下消费型的审美文化中,"仿像"却对它进行着不断的消解.在"意象"与"仿像"的比较中来谈两种不同的审美活动给审美主体所带来的境遇上的转变,并从中思考传统与当下的张力关系.  相似文献   

7.
审美意象是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中西美学研究者历来都重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二者在审美核心、审美追求和审美表现上存在着差异,这是由双方文化、哲学上的差异所决定的。但两者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呈现出一种对话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体育舞蹈文化的审美特征与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育舞蹈文化具有典型的审美特征:竞艺合一性、男女和谐性与多元统一性。体育舞蹈文化应全面提升审美价值,发挥正确的价值导向作用;提升体育舞蹈文化审美价值的根基在于坚持竞技与艺术的双重价值取向;提升体育舞蹈文化审美价值的内在底蕴在于弘扬绅士风度。  相似文献   

9.
根据马克思主义反映论,认为审美主体内在诸因素——文化素养、文化人格、性格秉赋、特定感情与情绪等在审美认识过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绘画艺术史,显示了人类智慧的进程。这座艺术宝库给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知识。在美术史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多接触艺术,学生在熟悉和了解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的美术作品、培养艺术趣味和审美素质的过程中,也就丰富着自己的内心世界,确立评价当代文化艺术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是西方文明的基础。希腊神话、希腊悲剧、希腊雕塑和酒神文化等,渲染着一种与东方文化、中国文明完全不同的精神。这种精神潜移默化地熏陶着西方一代又一代人,使他们具有西方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和审美观。而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文化,特别是儒家和道家思想,在塑造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方面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中国青年的审美观便带上了特有的东方色彩,与西方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2.
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是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结合上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标志着新中国开启了现代审美生活,进入到社会大众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进程中。更为重要的是,经过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诸位开创者的努力,逐步形成了兼顾精英艺术的形而上与实用艺术的形而下的融合发展模式,并且对社会性审美教育,以及促进审美观念的形成与审美趣味的提升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西方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广泛与深入,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对广大青年学生有重要意义。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指出其所存在的差异及伦理传统的区别,对正确理解中国文化内涵,学习借鉴西方文化中的精华与营养为我所用,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华教育改进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著名的教育学术团体之一,从1922年至1925年的暑假期间共举办了四届全体大会。在每次大会期间,还会有各级、各类和各学科的分组会议,讨论有关教育方面议案。美育组的分组会议主要讨论有关美感教育方面议案。从美育组四次分组会议所提交的议案情况可以了解民国初期在倡导美感教育时所思考的各种问题,以及美育组的这些艺术教育家和学者们为美感教育所作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是英国文化研究学者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理论的核心内容,这一理论揭示出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商品日渐丰富而出现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现象,揭示出日常生活的审美泛化和大众消费商品的符号化特征。新时代我国农村地区群众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由于发展的不平衡而出现了审美泛化和商品符号化倾向,这对新时代农村美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应紧密依靠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农村社区审美风貌,合理布局人文环境空间,要加强公共文化氛围营造,提升农村整体审美能力,着力解决好农村地区经济水平与审美水平发展不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的美育理论是以中国传统的美育思想作为其深厚的土壤,并借鉴西方美育思想而形成的。王国维倡导美育应有其独立的地位,在美育的领域内,美育的育德功能是第二位的,美育自身的价值才是第一位。这一思想是王国维提出培养“完全之人物”这一观点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对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女性主义”历史文化的演进及其对妇女体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我国当代妇女体育文化建设的“本土化”问题。结果表明,东西方“女性主义”历史文化有着不同的发展过程并对妇女体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认为,我国妇女体育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多元性别的生态文化视角,弘扬民族文化先进性改造,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本土化”策略。  相似文献   

18.
审美价值的消费和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审美价值的消费分为现实中审美价值的消费与艺术中审美价值的消费,后者是单纯的审美消费。就其作为审美价值的消费而言,它与非审美价值的消费有明显不同。首先,审美价值的消费是一种与物质消费不同的精神消费,消费中不减值反而增值;其次,与某些非审美价值的消费相比,审美价值的消费是一种特殊的享受;再次,与其他价值的消费相比,审美价值的消费对消费主体提出了更高的甚至更专门的要求。审美价值的消费也就是审美价值的接受和实现,是作为社会精神财富的审美价值转化为消费者的精神力量。审美评价是伴随着审美消费所发生的一种主体行为,是主体对对象所具有的审美价值的性质、高低、大小、真伪等等所作的判定、鉴别、批评、论说。审美评价必须在审美消费的基础上进行。审美评价标准是个历史性的范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中国政治文化流变为线索,分析各时期政治文化同公民意识发展的关系,认为中国公民意识的生成路径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具有后发外生型特征。这就要求国家和社会对公民意识进行自觉的理性建构,大力发展公民教育,为其生成和培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