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地磁场的起源说 1.根据安培假设的思想,认为磁场是由于运动电荷产生的,这种思想如果对于地磁场也适用,而目前在地球上并没有发现相对于地球定向移动的电荷,地球应该( ).  相似文献   

2.
关于地磁场的起源,至今仍是一个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相关的解释很多,如:永磁体假说,电荷旋转假说,热压电效应解释,温差电效应解释,自激发电机假说等,但由于都存在着一些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而未能被广泛接受。地球周围有一个被称为范爱伦带的带电粒子连续分布。是范爱伦带产生了地磁场,还是地磁场产生了范爱伦带?经过考察,可能是后者。但是,地磁场的起源问题仍然不能由此得到解决,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相似文献   

3.
地球是个大磁体,这个大磁体产生的巨大地磁场,时刻呵护着地球上的生灵免遭太阳风的洗劫。但你是否知道,我们这个天然的保护伞并非亘古不变,事实上它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在通常情况下地磁场的变化比较缓慢,我们不易察觉,但在地球的演化史上,地磁场曾经发生过多次惊天大逆转:地磁极对调!因为地磁场与人类的命运休戚相关,所以地磁场的变化一直是科学家十分关注的课题,比较分析近百年来的地磁场测量数据,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地球磁场正在变弱!这是磁极再次逆转的先兆,还是杞人忧天?  相似文献   

4.
地球周围存在地磁场,而地磁场的南北极与地理的南北极相反,地球自转轴线与地磁轴线间有一个偏角(约11°),学生遇到与地磁场相关的问题时往往会出现以下两个错误:一是将地磁场的南北极与地理的南北极混淆;二是缺少空间想象能力,分不清东南西北,无法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下面将与地磁场相关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  相似文献   

5.
地磁场是考纲明确的考点内容 ,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屡有出现。因其与生产、生活实际、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和近代物理知识紧密相关 ,故深得命题者的青睐 ,在学习或复习中应引起高度重视。下面本文就从几个方面对地磁场进行阐述以飨读者。1 地磁场的起源说地球是一个磁体 ,地球周围空间有磁场分布 ,这就是地磁场 ,如图 1所示 ,地磁的北极大致在地理南极附近 ,地磁南极约在地理北极附近。地磁场的水平分量总是从地球南极指向地球北极 ,而竖直分量则南北相反 ,南半球垂直地面向上 ,北半球垂直地面向下。以上特点已得公允 ,但就其起源问题一直争…  相似文献   

6.
古地磁场,一个遥远又神秘的名词,然而,它却是影响地球演化的重要因素。46亿年的地球历史中,地磁场好似一个无形的魔法,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地球表面各种生物和植物的形成与演化,在时间的慢慢流逝中,地磁场伴随着地球的各种动力学过程,塑造出了我们现在所面对和赖已生存的地球。近日,记者采访了地球物理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朱日祥院士,与朱老师的访谈好像一个充满乐趣的旅程,通过他的讲解,记者仿佛看到了几十亿年前远古地球的风土地貌。  相似文献   

7.
谈谈地磁场     
1.地磁场的分布地球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分布相似.地球表面的地磁场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主要特点是: (1)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它的N极在地理南极附近,S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相似文献   

8.
正地球自形成以来,在其内部和地表进行着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如山脉、丘陵、平原、海洋等地球表面形态特征,正是地球的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那么,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地球究竟是如何演化的?经过研究,科学家发现地磁场可以携带地球内部的重要信息,是认识地球深部过程的有效手段。与此同时,地磁场作为地球的保护盾,使得我们免受过多宇宙射线的照射。因此,研究地  相似文献   

9.
地磁之谜     
地球是个巨大的磁体 ,它周围空间存在的磁场叫地磁场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 ,人们已基本掌握了地磁场的一些性质及变化规律 ,但至今仍有很多问题没有搞清楚 .1.地磁起源之谜人类很早就提出了地磁场的起源问题 ,为解释这个问题 ,历史上曾先后提出过许多观点 .最早提出地磁学说的是 16世纪英国科学家吉尔伯特 ,他认为在地球内部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永久磁铁 ,这个永久磁铁的南极在地球地理北极附近 ,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 ,这一理论叫永磁体假说 .通过观测地磁场的分布 ,地球内部确实存在着一个象永磁体那样的场 .这一学说 ,当时被人们接受了 .然而 ,…  相似文献   

10.
地球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其主要特点有三: (1)地磁场的N极在地球南极附近,S极在地球北极附近,磁感线分布如图1所示. (2)在地面上方,地磁场的水平分量总是从地球南极指向北极,而竖直分量则南北相反,在南半球垂直地面向上,在北半球垂直地面向下.  相似文献   

11.
信息链接:地磁场是地球物理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地磁场产生的原因尚无定论,普遍认为是由地核内液态铁的流动引起的,还有一种假说应用“磁现象的电本质”来做解释,认为地核在6000K的高温和360万个大气压的环境中会有大量的电子逃逸出来,地幔间会形成负电层,地球自转造成地幔负电层旋转产生环形电流,地磁场由此而生.  相似文献   

12.
Kieraberry 《小火炬》2012,(12):16-16
谬论1:地球的南北两极要倒转了!驳:科学的说法是地球磁场的强度会发生改变或者倒转,而不是南北两极倒转。地磁场发生改变是一件可怕的事吗?当然不是,地磁场在过去数百万年中一直在发生变化,也发生了多次倒转,我们的祖先不还是好好地活在地球上吗?  相似文献   

13.
漫谈地磁场     
吴荣本 《物理教师》2003,24(2):44-45
地球是个巨大的磁体 ,它周围空间存在的磁场叫地磁场 .地磁场的强度并不大 ,在地面附近的磁感应强度大约只有 5× 1 0 - 5T ,而一般的永久磁体附近的磁感应强度可达 0 .4~ 0 .7T .经过长期的研究 ,人们已基本掌握了地磁场的一些性质、变化规律及对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影响等 ,但至今地磁场仍有很多问题尚无定论 .1 地磁场的起源人类很早就提出了地磁场的起源问题 ,为解释这个问题 ,历史上曾先后提出过许多观点 .目前 ,较为成熟的是磁流体发电机学说 .1 945年 ,物理学家埃尔萨塞根据磁流体发电机的原理 ,认为当液态的外地核在最初的微弱磁场…  相似文献   

14.
地磁场的量子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磁场模型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与巨大的实用价值.研究地磁场模型,可以提供准确的地磁场信息.由于地球内核存在差速旋转,同时因为电子的量子特性,高温激发为内核提供正电荷.基于这两个条件,提出了一个地球磁场的新模型,并且应用电磁学理论讨论了地磁场能源、地磁场大小、磁偏角和其他行星的磁场问题.  相似文献   

15.
奥斯特发现电流能够产生磁场,即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经过十年的研究,发现了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即电磁感应现象.高二学生在初中物理课中已经学过地球本身会在附近的空间产生磁场,叫地磁场(如图1所示).地磁场的分布大致就像一个条形磁铁外面的磁场,在地球两极附近的磁感应强度约为5×10-5T,所以地磁场是非常弱的.利用微弱的地磁场使通电导体产生安培力,或使闭合回路产生感应电流,是学生们极为感兴趣的事,为此物理教材也设置有这样的习题.如,通电长直导线在地球赤道正上方所受安培力和绳系卫星在赤道上空运行使缆绳两端产生端电压等.  相似文献   

16.
奥斯特发现电流能够产生磁场,即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经过十年的研究,发现了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即电磁感应现象。高二学生在初中物理课中已经学过地球本身会在附近的空间产生磁场,叫地磁场(如图1所示)。地磁场的分布大致就像一个条形磁铁外面的磁场,在地球两极附近的磁感应强度约为5×10~(-5)T,所以地磁场是非常弱的。利用微弱的地磁场使通电导体产生安培力,或使闭合回路产生感应电流,是学生们极为感兴趣的事,为此物理教材也设置有这样的习题。如,通电长直导线在地球赤道正上方所受安培力和绳系卫星在赤道上空运行使缆绳两端产生端电压等。  相似文献   

17.
丁平财 《物理教师》2005,26(5):34-34
奥斯特发现电流能够产生磁场 ,即电流的磁效应 ;法拉第经过 1 0年的研究发现了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 ,即电磁感应现象 .高二的学生在初中物理课中已经学过地球本身也会在附近的空间产生磁场 ,叫地磁场 .地磁场的分布大致上就像一个条形磁铁外面的磁场 ,在地球两极附近的磁感应强度的竖直分量为 (6~ 7)×1 0 - 5T ,所以地磁场是非常弱的 .利用微弱的地磁场使通电导体产生安培力 ,或使闭合回路产生感应电流 ,是学生们极为感兴趣的事 ,为此物理教材也设置有这样的习题 ,如 :通电长直导线在地球赤道正上方所受安培力和绳系卫星在赤道上空运行使…  相似文献   

18.
地磁场的三要素在中学地理教材中早已提及,科学家们通过实验的方法很早就对其进行了测定.这次我们对地球提出了疑问,并且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实验研究,估测出了地磁场的三要素(地磁场的水平分量、磁偏角及磁倾角),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19.
如图1,地磁场的S极在地球的北极附近,N极在地球的南极附近,有一磁偏角.地球上不旧地点的磁偏角数值不同,在下面的讨论中均不考虑磁偏角.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它周围空间存在的磁场叫地磁场,在地面附近的磁感应强度大约是0.3×10-4T~0.7×10-4T.而一般永磁体附近的磁感应强度大约为10-3T~1T,可见地磁场并不强.地球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场相似,其主要特点有三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