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朱颖 《新闻前哨》2013,(11):61-63
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许多媒体在报道法制新闻时开始了新闻娱乐化进程。暴力、血腥、情色、隐私等内容的着重表现充斥着人们的视野,影响了人们通过事件本身而获得的法治教育。本文认为人文关怀具有对法制新闻报道定位与定向、设置价值坐标、弘扬与升华人文精神等作用,并对法制新闻娱乐化进程中在内容、报道方式等方面存在人文关怀的缺失现象进行了总结,同时还从法制新闻工作者提高职业素养、重视法制新闻报道的选题、法制新闻写作强化公众利益关联度方面对法制新闻报道增强人文关怀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创建和谐社会期间,宣传人文精神、落实人文关怀是新闻报道的重要责任。作为新闻从业者,在工作期间应自行融入人文关怀,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及综合素养,从而提高新闻写作的质量。本文简要介绍了新闻写作期间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实践措施,目的在于更好地发挥新闻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人文关怀,是当前传播形势下新闻报道"含金量"的一个新取向。新闻实践告诉我们,通过新闻传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是媒体责任感和新闻工作者良知的一种标志。人文关怀的核心就是表现为对人的精神价值的重视以及对人性的根本关怀。新闻传播讲人文关怀,就是要以受众为中心,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新闻传播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新闻界越来越注重人文关怀,不仅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而且新闻工作者也在报道过程中更加重视人文关怀,尤其在灾难新闻与民生新闻中越来越重视人文关怀。但总体而言,社会新闻报道中仍然存在缺乏人文关怀的现象。本文首先从不尊重个人隐私、未能平等对待弱势群体、对观众缺乏人文关怀等方面,研究了当前我国社会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现状。并进一步指出在社会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的具体策略,即选题要以人文本、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采用平民化视角等。  相似文献   

5.
王萌 《今传媒》2015,(4):108-109
灾难新闻摄影不仅在灾难新闻报道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与价值,而且透过灾难的艺术展现、镜头语言背后能折射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现实批判.要对广大的受众形成强烈的画面冲击感,还要顾全拍摄对象的人文关怀,过分的灾难展示也会破坏受众的正面认识结构,造成人们在灾难面前良知的泯灭,因此用事件镜头来关注灾难中的人,并倾斜于人文关怀应该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本能.在人文关怀的视野下解读图片事件中的人文关怀,把握好灾难新闻图片展示灾难的度,以深刻的人文关怀为主轴,传递人类进步中的重大灾难信息,激发人类良知的社会教育功能.本文从灾难摄影题材中的人文关怀关注出发,试图剖析灾难新闻摄影的价值,分析新闻属性,忠实的记录人文关怀,在社会责任意识方面,力求展示灾难新闻摄影的积极作用,通过分析,认为灾难题材摄影作品中的大爱、无私、奉献是摄影者传播的理念.对人性的张扬,对人的尊重是人类孜孜追求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6.
王巨  王晓东 《新闻传播》2005,(12):37-37
新闻实践告诉我们,通过报纸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是报纸责任感和新闻工作者良知的一种标志。  相似文献   

7.
人文关怀与生态文明、软实力、精神家园、票决制等一系列新名词一道,被写人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作为新闻工作者,如何在新闻采编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人文关怀的内涵“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人文精神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新闻传媒的关怀对象。应该是人性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生的意义。而这种关怀的本质就是对人的关注、尊重和维护.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弘扬,以及在情感上对人的关怀和理解。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具备人文意识的同时,在采访和制作过程中,时刻把握体现人文关怀的主线  相似文献   

9.
汶川大地震报道中的伦理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汶川大地震中,我国记者和新闻媒体的良好表现有目共睹,世人称誉,但是也存在一些不顾及灾难当事人内心感受、忽视人文关怀等有违新闻职业伦理的行为。敬业而善良的记者为什么会做出这种行为?一方面,突发灾难情境本来就对新闻职业伦理形成冲击,另一方面,我们的新闻职业伦理意识也不够强。加强新闻职业伦理教育,修订《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建立灾难事件报道资源共享机制,使新闻职业伦理成为我国新闻工作者和媒体的一种自觉意识和自律行为。  相似文献   

10.
当前新闻工作者中普遍存在着有违新闻道德伦理的现象,如缺乏从业人员应有的道德伦理素质;在新闻事实和新闻伦理之间难以抉择,或者干脆将新闻伦理抛在一边;为求新闻的冲击力与娱乐性,放弃伦理与人文关怀。诸如此类现象引发了人们关于新闻伦理的探究和思考,如何在新闻活动中做好本职工作和伦理道德的平衡,成为了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11.
孙玉双 《新闻界》2006,(1):35-36
关注“人”、体现“人文关怀”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最高境界,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本质和要求,同时更是衡量一个媒体是否成熟和一个新闻工作者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2.
刘影 《新闻记者》2006,(2):35-35
“希望新闻学”提倡尊重生命、关爱他人.这本是新闻工作者应当具备的人文立场,即新闻报道的底线应构筑在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基础上。然而在新闻报道中,记者往往具有双重立场:人文立场要求记者具备人文关怀,职业立场需要记者准确快速、全面客观地报道事实真相。在激烈拼抢新闻时,这两个立场常常难以取舍和两全,如何平衡媒体责任和社会良知,这是一个亟待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阚洪欣 《青年记者》2007,(12):30-31
什么是好新闻?如何选择新闻素材?衡量这两个问题的标准确实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准,就是新闻的人文价值。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一切新闻都是关于“人”的新闻。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意识与人文关怀,让新闻主动去注重人、贴近人、关心人,去尊重和关爱每一个生命个体,应成为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4.
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表现。新闻传播者是社会的良心,也应该是最有人情味的。如何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做到平衡公众知情权与个人权利时使新闻当事人受到的伤害最小化,体现出媒体的人文关怀,这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必须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眼下,随着新闻媒体竞争的加剧,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已经被不少新闻工作者接受并自觉践行。新闻越来越同质化,如何在新闻大战中胜出已不是某位记者或编辑个人的事。拼时效、拼深度、拼广度,新闻工作者各显神通。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们还是发现在新闻采编活动中出现一些同情心缺失,片面追求所谓“新闻传播效果”的遗憾。究其原因,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以人为本”被党和国家领导人不断倡导和强调,并逐渐被各个层面认同。其中,人文关怀作为“以人为本”精神中的重要内容,应日渐深入到新闻工作者的编采意识中,让人文关怀成为新闻传播活动的一个亮点,成为新闻报道中不容忽视的一环。  相似文献   

17.
谢彬 《新闻世界》2008,(7):24-25
灾难性新闻采访报道时,新闻工作者应注意遵守新闻的操守、职业道德,要尽可能的给予遇难者及家庭宽广的人文关怀,真实客观公正地将灾情反映给各级党委政府,告诉给广大的受众。  相似文献   

18.
采集新闻是新闻从业人员的本职工作,但有一些新闻记者尤其是娱乐记者由于在采访中缺乏人文关怀的情怀,不顾采访对象的感受挖掘和发布新闻,深深刺伤了人心。尽管新闻采访中人文关怀的缺失有其形成的原因,但我们要倡导传媒人宽广的人文情怀,提升其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9.
新闻写作除了掌握方法以外,必须充分认识新闻价值的真正内涵。通过培养新闻敏感、合理选择新闻报道角度、倾注人文关怀等方法挖掘和提升新闻价值,写出真正有价值的新闻。  相似文献   

20.
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写作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在细微之处打动读者,彰显人文关怀的力量。本文论述了如何抓住新闻的细节以提高新闻写作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