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健身淡竞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26,自引:0,他引:126  
针对一些学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以“竞技技术为中心”的现象,以南京理工大学为试点单位,采用特尔菲法和实验法;历时3年,认真贯彻“以人为本,淡化竞技,注重健身”的指导思想,边研究边实践。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上升到98%;体育合格率提高2个百分点;除了基本掌握3~4个运动项目的健身方法外,还有98%的同学学会了24式太极拳,95%的同学学会了游泳;学生中能坚持课外自我锻炼的达97.7%。  相似文献   

2.
200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文规定:“本课程强调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掌握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和过去提的“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有了一定的区别,本文暂称之为新“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之所以有了这样的变化,是因为“基本技能”实质上可以包含技术和技能两个屡次,不需要再把“运动技术”单独拎出来;而“基本方法”则是以前“三基”教学所忽略的部分,它是指获取认知和运用技能的步骤,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途径,这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创新与三个激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体育教学中,三个“激活”,即激活学生的创新激情;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一、激活学生的创新激情引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演示法是速滑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是教师传授速滑知识、技能及帮助学生建立技术动作的表象和形式概念的基本途径。通过演示法中“示范”和“示错”2种方法的剖析,着重论述了准确的示范及恰到好处的示错,能给学生展示出正确与错误的动作形象,起到加强学生动脑、发展思维、深化理解、激发兴趣、指导实践的效应,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成功体育”还是“快乐体育”,它们在教学在的基本特点是“低起点,小步伐.多活动,快反馈”,让学生在自我选择和自主练习中,体验“成功”与“快乐”,其中的“多活动”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过程,针对个体差异,确定分层教学目标.允分利用教学时间,让学生  相似文献   

6.
一、五多1.多学 首先要多学新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它规定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目标和基本方法,使教学有“矢”、“的”。其次,要多学理论。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新课改不怕没经验,就怕没理念。新课标需要有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评价观等等。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和认同都是一次  相似文献   

7.
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是“教”与“学”的双边过程。它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和体育教学大纲的内容,有组织、有目的地使学生反复进行身体练习。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学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低估学生学习潜能,片面强调学习的“直观性”、“巩同性”、“循序渐进”的原则,置学生于被动的、消极的学习地位,它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精神,影响了学习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低,基本部分练习密度仅有25%左右。体育教师上课“一言堂”,采取的教学方法、练习手段缺乏针对性。不少教师是机械地备好课,定式的教学方法、步骤、时间和次数,学生没有或很少有自主的时间和空间,相互间交往少。针对以上问题。笔在排球课教学中,  相似文献   

9.
一、体育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方法1、树立素质教育基本观念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育以人为本,树立现代教育观和教学观,通过体育特有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培养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精神在教育  相似文献   

10.
体育教学人文性的思考   总被引:107,自引:2,他引:105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方法。讨论了体育教学人文性的内涵和时代意义及重新构建体育教学人文性的基本设想。主要结论: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是体育教学人文性的主要内涵,“以人为本”的理念应通过体育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环境等途径始终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1.
针对学生速滑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和基本途径,探讨在速滑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心理学中“学习反馈”原理的有关进行教学,以达到提高速滑教学效果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绿菌大排档     
英病人逐个数 勒·索克斯(切尔西):这位切尔西队和英格兰队的左后卫在一家英国网站的评选中被评为英超“最容易受伤的男人”,自1998年8月以来他错过比赛的场次达到了50%。 亚当斯(阿森纳):如今已成为英超中的老“伤员”了,背伤、肌肉拉伤、踝关节扭伤等等几乎所有运动员的“职业病”都让亚当斯摊上了。 安德顿(托特纳姆热刺):脆弱的韧带和后背使他自1998~1999赛季以来仅为球队参加了67场比赛,错过了27%的比赛。 加斯科因(埃弗顿):自1998年8月以来加斯科因仅打过46场比赛,错过比赛场次达到了5…  相似文献   

13.
场地小,同时有几个班上体育课的现象在中小学比较普遍。常出现相互争场地,“谁先占着谁就用,后来者只能当观众”,以及出现把学生关在教室中将“体育课”上成“美术课”、“纪律加强课”等现象。我校只有两个篮球场,却同时有三、四个班上体育课。要解决“场地小.多班上课相互干扰”的问题,我们探索、尝试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做到‘四个一’”的路子,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启动,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实施。而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颁布的《语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语学习的主人”、“尊重个性并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学生只有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得以充分自由的发展。因此,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素质结构的形成过  相似文献   

15.
郑士强 《体育师友》2009,32(4):42-42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探索和研究,有以下体会并以期能进一步地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一、实施“三个突出”即突出“精讲多练”,讲到什么程度,哪里放哪里收,要按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重新定位;突出“学生活动”,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多放手、多扩展,实施创造性、开放性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听、看、想、练等多种感官,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沃土”;突出“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从而高效地获取运动知识。  相似文献   

16.
《篮球》2000,(16)
本刊 在今年第 13期杂志上刊登了读者调查表,截至7月20日止,共收到读者调查表846份。从中我们评出了181名热心读者(名单附后),在此,我们向所有参与本刊读者调查的朋友们表示感谢!下面是这次读者调查统计的结果。 1.年龄:12~18岁占60%、19~22岁占35%、23岁以上占5% 2.职业:学生占80%、公司职员占8% 3.首次订阅本刊时间: 1995年占10%、1996年占10% 1997年占12%、1998年占12% 1999年占36%、2000年占20% 4.购买方式: 邮局订阅占40%、零售…  相似文献   

17.
新体育课程标准与学生个性的培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许德顺  刘永光 《体育学刊》2004,11(5):116-118
论述了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特征进行教育,正确掌握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18.
对中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课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经常有人写文章说“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我们也发现,确有一些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有的甚至找出种种理由请假或逃课。为此,对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进行调查研究,对改进教学是必要的。 笔者对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实验中学1296名初中学生(其中初一448人、初二432人、初三416名)进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182份,问卷有效率为91.20%。 一、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喜欢上体育课的男生占82%,女生占63%;对体育课抱无所谓的男生占13%…  相似文献   

19.
我们常说,在体育学习中,如果学生能带着问题学、带着问题练,这样的学生才是真正会学习的学生。于是我们想,让“问题”作为中介,在体育教学、训练中去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保持探究的学习心态,把“思”与“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不断地促使学生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实践中学会质疑、学会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一个基本途径。一、何谓体育问题意识学生的思维总是和问题联结在一起的,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学习的动力。体育问题意识表现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常意识到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带有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一种…  相似文献   

20.
学校体育教学应重视学生"身体智慧"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阐述“身体智慧”的概念入手,通过诸多实例的分析,论述了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是发展“身体智慧”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指出学校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身体智慧”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