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四册第1~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分一分等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通过联想以往计算除法的经验,引领学生猜想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计算.……  相似文献   

2.
课题 同底数幂的除法(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标 1.使学生理解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知道它的导出过程; 2.使学生会用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进行计算; 3.通过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活动,对学生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以及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标 1.理解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并能区别于幂的其它性质;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四册第1~2页。教学目标1.通过分一分等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通过联想以往计算除法的经验,引领学生猜想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计算。2.通过研究计算有余数除法的过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3.通过有余数除法的学习,使学生感受除法应用的广泛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试商。教学关键试商。教具准备根据例1的梨和盘子制成可以演示的教具或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7个圆形卡片…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2.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3.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4.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难点:掌握除法算式的数量关系,理解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目标(一)认识与记忆1.认识除法算式及其读法。2.认识除法各部份的名称。(二)理解1.懂得“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2.能说出除法算式的意义及除法各部份所表示的含义。3.初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三)掌握1.能根据除法算式、运用实物或图形动手摆出来;能根据图形或文字叙述写出除法算式。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三册P_1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与写法,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2.在练习中初步渗透乘、除间的内在联系,扩展学生的认知结构。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等初步的思维  相似文献   

7.
教材:全日制六年制小学课本内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P17[例1]教学目标:1.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的道理。2.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正确的计算。教学过程:一、复习:8÷2=4 180÷20=4 800÷200=4师:从上往下看,通过比较,谁能说出一句规律性的话?  相似文献   

8.
一、教材的编排及特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认识除法”,这部分内容包括认识平均分和认识除法的含义两部分.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了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单元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认识除法的含义.第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第二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的含义.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既有利于学生学习除法计算和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也为以后深入学习除法积累一些感性经验,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教材在安排上分两段:第一段是平均分,包括认识平均分、初步进行平均分,初步学会每几个一份地分、看可以分成几份以及平均分成几份、看每份是几,要求学生对物体进行平均分并进行交流,深化对平均分的认识;第二段是认识除法,包括每几个一份地分、分成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或者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可以用除法计算.这些内容后面,安排了一次集中练习,主要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除法,体会生活里存在的除法实际问题,感受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的编排呈现两大特点.1.加强了平均...  相似文献   

9.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口算除法和笔算除法。它是在表内乘、除法和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口算除法一、教材分析教材通过创设一个运输蔬菜的情境,将口算除法和估算除法的内容蕴涵其中,为口算除法提供了现实背景。图中显示了四个小情境,让学生从中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教材设置了两个例题,例1教学口算,例2教学估算。通过呈现学生的不同算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互相启发中理解算理,掌握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二、教学建议1.将学生已…  相似文献   

10.
本单元知识的教学重点是:1.除法的计算方法。2.解答用除法计算的应用题。 本单元知识教学的关键是:理解除法的含义和了解乘除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和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 一、“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这部分内容,重在通过学生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并非正式讲除法应用题。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动手分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81,82页"笔算除法"一课,是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教材通过例1、例2分不同图书的两个情境,把笔算除法教学放置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通过摆小棒、分方格突破难点——确定商的位置.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以及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估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相似文献   

12.
<正>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09页。教学目标1.在梳理总结除法算法的过程中,理解分数除法的算法同样满足先统一计数单位,再用计数单位的个数相除。2.借助整数、小数除法的运算经验,探索分数除法运算的一致性,感受数形结合与转化的数学思想。3.用字母表示除法算式并验证分数除法的算理,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加深理解,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50页~5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除法竖式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能够正确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3.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除法的笔算. 教学难点:除法竖式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15页例12。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商中间补“0”的意义;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两位数除多位数中商中间有“0”的除法。 3.通过两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教学,培养学生推理、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下册18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 2.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交流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初步建立除法的概念;难点是理解除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教学要求: 1.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理解其意义;2.会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3.结合具体教学,对学生进行认真、细致等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重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实物图、投影仪。学具(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板演)用竖式计算:并说出商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上?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43页例1、例2,练习二十一的1~5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结构,会用方程的方法进行解答。2.通过比较,沟通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教学重点:用方程的方法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难点:分析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18.
教材简析与教法指要 这一单元的内容包括口算除法、笔算除法和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与通用教材相比,本单元比较明显的特点有二: 1.通用教材将除数是二、三位数的除法共同作为笔算除法的基础;而义务教育教材则从适应现代计算技术出发,明确了笔算除法的范围以除数是二位数的除法为主,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单设一个单元,突出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基础地位。 2.通用教材对除数是一、二位数的除法,仅提出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3页,例1、例2和"想想做做"第1~4题。【教学目标】1.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及余数的含义,感受除法意义的发展和延伸;能根据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写出相应的算式,能正确读、写有余数除法的算式。2.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发现并理解"余数应比除数小"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林菊  吴元贤 《海南教育》2013,(10):37-38,21
<正>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三年级(上)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及做一做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在具体的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的产生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除法的竖式计算,初步掌握试商。2.能力目标: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自主探究与自学能力。3.情感目标: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使学生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