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心理学家米卡尔就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糖果实验”,对象是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的孩子,该实验一直追踪到这些孩子中学毕业。实验者将一群4岁的孩子留在一个房间里,发给他们每人一颗糖,然后告诉他们:“我有事情要出去一会儿,你们可以马上吃掉糖,但如果谁能坚持到我回来的时候再吃,就能够得到两块糖。”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吃掉糖;有的孩子一再犹豫,但还是忍不住塞进了嘴里;另外一部分孩子用尽各种方法让自己坚持下来:有的闭上眼睛,避免看见十分诱人的糖果;有的将脑袋埋入手臂之中,自言自语、唱歌、玩弄自己的手脚,甚至让自己努力睡着。20分钟以后,实验者回到房间,坚持到最后的孩子又得到了一块糖。为什么小朋友之间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相似文献   

2.
忍住一份甜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瓦儿特·米歇尔曾经在一群幼儿身上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给每个孩子发一块软糖,然后告诉他们说他有事要离开一会儿。他希望孩子们都不要吃掉那块软糖,他允诺说:“假如你们能将这块软糖留到我办完事回来,我会再奖励给你们两块软糖。”他出去了。寂寞的孩子们守着那块诱人的软糖等啊等。终于有人熬不住了,吃掉了那块软糖。接着,又有人做了同样的事……20分钟后,米歇尔回来了。他履行诺言,奖励没有吃掉糖的孩子每人两块糖。实验远远没有结束。心理学家继续追踪研究那一群接受实验的孩子。多年以后,他发现,那些不能等的孩子…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瓦尔特·米歇尔曾经在一群幼 儿身上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给每个孩子发一块软糖,然后告诉他们说他有事要离开一会儿,希望孩子们都不要吃掉那块软塘, 并允诺说:“假如你们能将这块软糖留到我办完事情回来再吃, 我会奖励你们两块糖。”他出去了,寂寞的孩子们守着那诱人的软糖等啊等啊,终于有人熬不住,吃掉了那块软糖。接着,又有人做了同样的事……20分钟后,米歇尔回来了。实验远远没有结束, 心理学家继续追踪研究那一群接受实验的孩子。多年以后,他发现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大多一事无成, 而日后创出了一番辉煌业绩的全部都…  相似文献   

4.
《广东第二课堂》2010,(3):52-52
1960年,美国心理学家米卡尔曾做过一个“果汁软糖”实验。实验者将一群4岁的孩子留在房间,发给他们每人一颗软糖,然后告诉他们:“我有事要出去一会儿,你们可以马上吃掉软糖,但如果谁能坚持到我回来的时候再吃,就能够得到两块软糖。”  相似文献   

5.
忍住一份甜     
陈惠芳 《青年教师》2006,(11):47-47
曾听说这样一个故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瓦尔特·米歇尔曾经在一群幼儿身上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给每个孩子发一块软糖,然后告诉他们说他有事要离开一会儿。他希望孩子们都不要吃掉那块软糖,他许诺说:“假如你能将这块软糖留到我办完事情回来,我会奖励给你们两块糖。等他出去后回来,有些寂寞的孩子终于忍不住,吃掉了那块糖,接着,又有人做同样的事情……20分钟后,米歇尔回来了。实验远没有结束。心理学家继续追踪那一群接受实验的孩子。多年以后,他发现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大多一事无成,而日后创造出一番辉煌事业的就是当年那些愿意等待的孩子…  相似文献   

6.
漫漫旅程“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学会从长计议,甘于寂寞,打牢基础,从而实现质的飞跃。”著名科学家王选在谈自己人生之路时,讲了个故事: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给一群孩子每人一块糖,并告诉他们若能等到主持人回来再吃,就能得到第二块糖。观察发现,有的孩子只等了一会儿就迫不及待把糖吃了;而有的孩子显得很有耐心,用种种办法来分散对糖的注意力,一直坚持到主持人回来,  相似文献   

7.
忍住那份甜     
有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有人毅然选择了后者。有一份甜,无关生死名节,得之朵颐一快,弗得齿颊寡味,你将如何取舍?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瓦尔特·米歇尔曾经在一群幼儿身上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给每个孩子发一块软糖,然后告诉他们说,他有事要离开一会儿。他希望孩子们都不要吃掉那块软糖,他允诺说:假如你们能将这块软糖留到我办完事回来,我会再奖励给你们两块软糖。他出去了。寂寞的孩子们守着那块诱人的软糖等啊等。终于有人熬不住,吃掉了那块软糖。接着,又有人做了同样的事……20分钟后,米歇尔回来了。  相似文献   

8.
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以忍耐换得更大的成功。——延迟满足效应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幼儿园里的孩子,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待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一块儿童爱吃的糖。研究人员告诉他们:我有事要出去一下,你们可以马上吃掉糖,但谁能坚持到我回来的时候再吃,谁就能够得到两块糖。对这些孩子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有的孩子一等研究人员离开就迫不及待地吃掉了  相似文献   

9.
冯庆军 《同学少年》2011,(11):20-23
[文题和要求]一个心理学家给十个孩子每人一块糖,让他们拿在手里,三个小时之后才可以吃,发完糖,他就走了。三个小时之后,心理学家回来查看,发现只有一个孩子还拿着那块糖,剩下的九个孩子都吃掉了。十几年后,心  相似文献   

10.
有位教育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几名4岁儿童面前各放一颗糖,对他们说:你们可以现在就吃掉这颗糖,但如果谁能等一会儿再吃,就能吃到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地吃掉了面前的糖,也有几个决定等下去,结果他们真的吃到了两颗糖。10多年后,这几个有耐心的孩子明显比同龄人成绩优秀,也更受同伴和师长的喜爱。这个实验证明,人的情商的高低影响着人一生的事业,情商高的人有耐心,不怕困难,易与人合作,从而更容易成功。无独有偶,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从1921年开始对1528名智力超常的儿童进行跟踪研究,30年后发现有的原来智商很高的孩子并没有取…  相似文献   

11.
俞群 《家庭教育》2001,(2):42-42
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切尔曾做过一项研究。他给幼儿园一群4岁的小朋友每人一颗果汁软糖,并对他们说:如果你能等到我办事回来(20分钟左右)再吃,你就可以得到另一颗软糖;如果你等不到,你就只  相似文献   

12.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对4岁的小孩做过这样一项试验:妈妈出去办事,大概一个小时后才能回来。如果等妈妈回来,就可以得到两块糖;如果不愿意等,马上就要,则只能得到一块糖。这项测验可以检验幼儿面对冲动、压力的基本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3.
张传军 《山东教育》2012,(Z1):22-23
作文课上做了个试验。一盒精美的巧克力,每个孩子面前一颗,我说,这巧克力很甜,很诱惑人,如果老师出去二十分钟,谁能忍住不吃它,将获得两颗奖励,说完,我便出去了。再回来后,仔细盘点,四十七人都没吃,连纸都没剥开,只三人吃过了。我很高兴,拿出了一篇叫《忍住那份甜》的文章念给他们听。这是一个美国心理学家米歇尔的真实试验。据他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以一群4岁儿童作为对象,每个儿童面前放一块软糖并告诉他们,如果能坚持到他办完事回来再吃糖,就可以得到两块果汁软糖;如果你等不了那么久,那就只能吃一块,而且马上就可以得到。结果,有一部分孩子熬过了那似乎没完没了的20分钟时间,一直等到实验人员回来。为了抵制诱惑,他们或是闭上双眼,或是把头埋在胳膊里休息,或是喃喃自语,或是哼哼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以一群4岁儿童作为对象,每个儿童面前放一块软糖并告诉他们,如果能坚持到他办完事回来再吃糖,就可以得到两块果汁软糖;如果你等不了那么久,那就只能吃一块,而且马上就可以得到。结果,有一部分孩子熬过了那似乎没完没了的20分钟时间,一直等到实验人员回来。为了抵制诱惑,他们或是闭上双眼,或是把头埋在胳膊里休息,或是喃喃自语,或是哼哼叽叽地唱歌,或是动手做游戏,有、的则干脆睡觉。最后,这些孩子得到了两块果汁软糖的回报。  相似文献   

16.
儿童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姗泽 《早期教育》2000,(12):14-14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以一群4岁儿童作为对象,每个儿童面前放一块软糖并告诉他们,如果能坚持到他办完事回来再吃糖,就可以得到两块果汁软糖;如果你等不了那么久,那就只能吃一块,而且马上就可以得到。结果,有一部分孩子熬过了那似乎没完没了的20分钟时间,一直等到实验人员回来。为了抵制诱惑,他们或是闭上双眼,或是把头埋在胳膊里休息,或是喃喃自语,或是哼哼叽叽地唱歌,或是动手做游戏,有、的则干脆睡觉。最后,这些孩子得到了两块果汁软糖的回报。  相似文献   

17.
我女儿两岁多了,生病时吃药成了一件令我头疼的事。我好说歹说,她就是不吃。强行喂她,她一哭一咳,又把药全都吐了出来。不知谁有什么好办法?北京刘亮 1 糖果奖励我们每次给孩子吃苦药时,就拿一块儿他爱吃的糖说:“把药吃了,就奖励一块儿糖。”他为了得到这块儿糖,就痛痛快快地把苦药喝了。河北唐山陈飞  相似文献   

18.
李丹崖 《良师》2010,(5):27-27
“想我时,你就吃一粒糖,这样想念就是甜甜的。”一位妈妈对4岁的女儿说。 当时,妈妈躺在病床上,两颊微微泛着红光。爸爸把她抱到妈妈床边,妈妈抚摸着她的头发,对她说:“孩子,妈妈要到糖果山上采糖果,可能要过很久才能回来,你若是想我,就在嘴里含一粒糖果,这样妈妈就知道你想我了。”  相似文献   

19.
学习忍耐     
晨恩 《下一代》2013,(5):29-29
1960年至1979年之间,几名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在一群孩子身上做了一项颇有趣的实验。实验当中,每名孩子的面前摆放着三种不同的糖果,以及一个铃。孩子们可以选择立即从三种不同的糖果当中任挑一种来吃,或是再等多几分钟。选择后者的就可从三种糖果中挑两种来吃;若是等不及,孩子可以立刻按铃,心理学家就会让他们选择他们心仪的糖果,离开实验室。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只已过世的老虎,逝于景阳冈。 生前,我生下了一个虎仔,孩子他爹出去找食物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我一边给孩子喂奶,一边看着洞口。一直等到孩子断奶,他还没有回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