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陈佳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3):47+49-47,49
穆青在他60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采写出大量的新闻作品,报道了很多典型人物。在阅读和学习穆青的新闻作品时,无论是通讯、特写、游记甚至消息,都可以感受到他融文学手法于新闻写作的风格,与这种新闻写作风格相对应,穆青提出了著名的"新闻三论"。"新闻三论"即散文式新闻、视觉性新闻和实录性新闻,是穆青对我国新闻业务的重要贡献之一。穆青把文学手法贯穿在其一生的新闻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2.
民族器乐在作品体裁、形式以及表演手段和表情达意的方式上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影响民族器乐作品风格的主要因素是作品的时代背景及音乐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影响民族器乐演奏风格的主要因素是原作风格及演奏者的个人风格。  相似文献   

3.
采访技巧是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经常运用的访问技巧和访问艺术,它是记者获取新闻素材、了解事实真相的重要方法.记者采访时常用和需要掌握的采访技巧包括:采访前要做足准备工作;采访时应注意提问的技巧;要善于观察和倾听;当被采访人缺席时,可以通过大量采访周边的人获得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技巧无定式,需要记者在长期学习和“三深”、“三贴近”中不断积累,掌握多种采访技巧,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采访风格.  相似文献   

4.
残雪的作品风格独特,它是一场灵魂的唯美的舞蹈。残雪是善于在梦境里自由行走的作家,梦魇手法的运用,使她的作品变得很艰涩。残雪从卡夫卡、但丁等大师的作品中吸取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体系。读者不能因为残雪作品风格的诘倔而放弃对作品的阅读。阅读残雪,需要的是时间的契机。  相似文献   

5.
“姐,换台吧,这个节目越来越没意思了。” “你不是这个栏目的记者吗?怎么连自己的节目都不看呢?” “早几年。这个栏目的任何一个节日,我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哪个记者的作品,因为大家都有自己的风格。这几年换了好几批新记者,总喜欢跟着人家学。所有节目的操作模式。拍摄流程,就连文字风格都如出一辙,看不到个人的风格,看不到创造的亮点。  相似文献   

6.
新闻的思想性是近年来新闻界关注的一个议题。笔者从历史、宏观和微观三个方面去论证新闻作品思想性形成的主客观条件,从而证实了新闻思想性形成的几个重要条件和基础,使新闻作品的思想性形成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论证。  相似文献   

7.
"姐,换台吧,这个节目越来越没意思了." "你不是这个栏目的记者吗?怎么连自己的节目都不看呢?" "早几年,这个栏目的任何一个节目,我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哪个记者的作品,因为大家都有自己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对记者而言,新闻作品的完成过程,是新闻提炼的过程,而新闻事实的提炼,是这一过程的核心。记者在对新闻事实掌握的基础上,寻找新闻的亮点,进行精心策划;选择新的角度和主题;运用新闻背景,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等,都能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形成新闻精品。  相似文献   

9.
本论文通过对海明威的作品的分析和研究,指出海明威的作品之所以内涵深刻、意蕴丰富,写实主义的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海明威的作品产生如此艺术效果的原因所在。海明威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容量,他的思想中存在着浓重的虚无因素和存在主义倾向,他的作品驾轻就熟的主题是“虚空”,他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吸取了各种思想和种种手法,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本文还通过解析海明威作品中的象征主义,揭示其真正的人生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闻语言是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作品中体现自己的写作构思和技术手法的总和,它可以形象地揭示新闻内容,表达作品思想的准确性和深度。而不同的语言形成不同的新闻风格,风格的形成是新闻能否更被公众理解、接受的关键。解释新闻语言并提出在新闻作品中语言创作时的一个总体衡量标准——"真"和"诚"。  相似文献   

11.
谈谈新闻英语的“新词新语”及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燕 《考试周刊》2009,(49):92-93
新闻英语作为一种应用语言.在遣词用句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本文从新闻英语中词语的构成及翻译两个方面,介绍了新闻英语的语言特色.以期对英语学习者和英文报刊读者阅读英语新闻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读写新闻     
贾平凹谈自己的作品著名作家贾平凹日前作客新浪网,在谈到前后期作品风格的变化时,说过下边一段话:有好多读者对我早期的、第一阶段作品比较感兴趣,有两个原因。早期的作品写得比较清新优美,读的时候可以从里面摘录一些段落、句式,马上就能接受。后面的作品写的没有章法,看起来一会儿天上一会儿地上、没头没尾的就来了。从我自己感觉来讲,我还是喜欢后面的作品,为什么呢?前面的作品从我个人来讲不是很满意,有一个原因,早期作品是年轻时期写的,很清晰、很优美。但早期作品都是别人的事,听别人讲话,后来受某一件事启发才写出来的。而后期的作…  相似文献   

13.
歌唱者是通过歌唱艺术来表达作品的内容和人的情感的。为了更好地达到歌唱艺术的审美目的,必须使歌唱具有一定的风格。歌唱者将自己对生活和作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融入到演唱之中,对作品进行独特的艺术处理,并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就能大大提高表演质量,丰富演唱的表现力,从而发挥出艺术审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记者,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个体化操作的技术工人,是新闻生产流水线上的一线工人。虽然是单个环节上的技工,但要想做合格(暂且不言优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虽然新闻专业出身,但真正入行时间并不长,而且没有都市化日报的操作经验,很多思考都是一己之见,不一定总结到要害,也不一定适合于其他类型的记者。记者不同于写手,但首先要是个基本的写手。每个媒体都有自己的文风和格调,所谓“写手”,就是自我的个性不能太强,能适应各种路子的写作风格,消息凝练,通讯生动,调查报道严谨……毕业之前我在主流媒体上发表过不少作品,以为“写”是我最突出…  相似文献   

15.
陈红梅 《中文自修》2005,(11):19-19
我们平常写文章很强调作者的文才,才华满腹自然字字珠玑。但是,新闻不一样。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扎实的采访工作做铺垫,再有才华的人也很难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所以,老记者在总结新闻报道的经验时,往往会说“七分采,三分写”,十分强调采访的重要性。实际上,记者在提问时,如果问题问得好,有时还能问出锦绣文章。因为巧妙的提问可以让采访对象“超常发挥”,许多感人的故事、形象的说辞、充满灵感的比喻,就由采访对象自己说了出来。  相似文献   

16.
本阐述了艺术作品的多极性发展,在于艺术家本人风格的形成及现今思维的多维统一,想法是多样的、创作是独特的。作品形成后重要的是在竞争中求发展,要改其巧妙地与经济联系在一起,经过市场流通、现代信息传递,到风格形成开花的现代发展全过程。是立得住的好作品。形成后的风格,经过竞争。国内外市场的检验。也一定是好作品。  相似文献   

17.
歌唱的二度创作是指演唱者在表演过程中保持曲作者的基本要求,同时对音乐形成自己理解、处理和自己的风格特色,准确而完美地揭示作品的内涵与风格,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本文对歌唱二度创作的几个方面进行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8.
在第五届舆论监督研讨会上,我有幸做了一演讲,主题是“向深喉致敬”,深喉被用来指代向媒体披露事实的掌握关键信息的局内人,也许记者一向有一种能力把自己采访经历描述得惊心动魄,但是相对于那些协助我们采访,站出来自己说出真相的人们而言,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放眼望去,在几乎每一个有影响的新闻作品背后都有深喉的影子。  相似文献   

19.
《贝加莫组曲》是德彪西早期作品。这个时期德彪西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风格,人们普遍认为德彪西早期的作品不重要,但任何一位作曲家或者一种风格流派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早期的作品更能清楚地反映作曲家的创作倾向。因此,对于《贝加莫组曲》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一种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一方面译者必须遵循和体现原作品的风格,另一方面译者又必须形成自己的翻译风格,使之成为读者喜闻乐见的译品.本文试从张谷若先生的<大卫·科波菲尔>译本讨论了译者风格和作者风格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