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冯祥 《师道》2006,(9):38-38
今天依然天气炎热。我正在上第二节语文课,向学生提出“秋风吹黄了什么”的问题,想由此引导孩子们去观察秋天的树叶。突然有一个学生小声叫了一声:“小鸟!”这一叫可让教室里炸开了锅,同学们议论纷纷,目光不住地搜索小鸟的行踪。我一看,这下课可上不成了,按照常规,应该迅速制止孩子们的举动。但我灵机一动,反而很平静地问了一声:“小鸟在哪?”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在电视机上面!”这时,同学们各抒已见起来:有的说:“小鸟迷路了。”有的说:“小鸟太热了飞进来乘凉。”有的说:“小鸟太寂寞了,想和我们交朋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  相似文献   

2.
一、创设有趣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欲望在教学《浪花》这一课时 ,我先在黑板上板书出课题 ,然后问学生 :“看到‘浪花’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有的说大海 ,有的说波浪 ,还有的说沙滩贝壳之类的 ,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了。这时我告诉学生 :“老师今天带你们到海边去看浪花 ,去和浪花交朋友 ,好吗 ?”接着播放有关大海的录像片 ,边看边提问 :我们到哪了 ?谁在沙滩上呀 ?她在沙滩上干什么 ?等一系列问题 ,学生们兴奋地举起手要求回答。这时我告诉学生今天所学的课文就是说浪花和小女孩在玩什么。通过引导性的提问 ,激发了学生主动求…  相似文献   

3.
案例一 在学习《鸟的天堂》一文中,当学到“作者第二次见到了大榕树上群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时,我满怀热情地问学生:“你觉得作者对鸟的描述怎样?你喜欢鸟的天堂吗?”有几位学生的回答却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在下面咕哝着:“并不怎样。”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次“挑战”,故意激将他们:“你们能比巴金爷爷写得好吗?”有位学生笑着说:“可以试一试。”以下就是学生写“鸟”的片断,  相似文献   

4.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反映,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常听有的学生说:“我就怕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写。”还有的学生说:“我真不知道该写什么,从何写起。”有的学生虽然交上了作文,但仔细一看,刚开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笼统,不知所云。针对这些情况,我觉得小学作文教学应从生活中多汲取素材,让习作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相似文献   

5.
蔷薇花 开     
春夏之交,我们迎来了野蔷薇。站在操场上,看那妩媚动人、分外引人注目的野蔷薇,就像在看春姑娘的一缕刘海。有的同学说它像绿色的瀑布,从围墙上不断涌出,盛开的蔷薇花就是白色的浪花;有的同学说,绿叶像草地,而蔷薇花像落在上面的一层薄薄的雪。可我觉得,那满墙的蔷薇花像  相似文献   

6.
覃廷邕 《师道》2006,(9):36-36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很头疼学生写的字:有的东倒西歪像被台风扫荡过的禾苗;有的左右连体像绞成一团的乱麻;有的张牙舞爪像要咬人的螃蟹……我千思百想:如何让他们改掉坏习惯,认认真真地写出工整的汉字来呢?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实践活动:作文讲评课上,我如往常一样从书写讲起。我说:“我们很多同学写不好字,是因为习惯成自然的结果,我们都觉得某个字就是这样写,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不信,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好不好?”“好!”专心听课的同学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走神了的同学赶忙问同桌发生了什么事。我接着说:“我们的实践活动就是反写汉字,我们平时…  相似文献   

7.
李卫明 《云南教育》2003,(28):37-37
师:有人说,黄山归来不看岳,黄龙归来不看水。看来,最美的还是五彩池的池水。我们共同来读一读描写池水的这一部分,然后来交流一下感受,好吗?生:好!(课件出示课文描写“池水”部分的文字,学生和老师自由读,大约2分钟。)师:我想来说说我的感受可以吗?生:可以。师:学了这一部分,我的感受是五彩池的池水颜色特别多。你们同意吗?(学生有的表示同意,有的在思考,有的表示不同意。)师:我这样讲,是有根据的,你们听一听。(老师读:有些水池的水还不止一种颜色,上层是咖啡色的,下层却成了柠檬黄;左半边是天蓝色的,右半边却成了橄榄绿。)生1:我觉得五彩池…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上,老师正在教学《家》这一课。教师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自由初读后,教师指名让一学生试读,并让其他学生做评价。有的学生说:“他读的声音很响亮”有的学生说:“他的普通话很准确”……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他读的很好,因为他脑子里在放电影”。全班学生哈哈大笑起来。老师说:“你真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  相似文献   

9.
那天上作文课 ,我一路寻思着进了教室 ,只见前排几个学生正围在一起看着什么。他们津津有味地看着 ,以致老师进了教室也没有发现。我禁不住凑了过去 ,几个学生慌忙收起 ,原来是一张报纸。老师能不能看看呢 ?我拿过那张报纸高兴地说 :“同学们 ,不知你们注意老师的表情没有 ,你们看的这篇文章老师也读过 ,作者你们熟悉吗 ?”同学们有的摇头 ,有的说不知道。我接着说 :“这篇文章的作者老师熟悉 ,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这篇文章。”“小时候家里很穷 ,一年四季盼不到一件新衣服。一件衣服总要打几个补丁 ,洗得颜色发白 ,唯独补丁处颜色较深 ,远远…  相似文献   

10.
曾有一位教师上《最后一课》 ,先讲小弗朗士 ,再讲韩麦尔先生 ,然后问 :“你们觉得韩麦尔老师怎样 ?”课堂乱了 :有的说“好” ,因为他爱国 ;有的说“不好” ,他因个人的事放假 ;有的人说“无法评价” ,因为看一个老师要看其水平……老师最后说 :“告诉你们 ,这个问题一点也不重要 ,不讲了。”既然不重要 ,为什么要问呢 ?归根到底 ,没设计好。由此可见 ,优化课堂教学首先要优化课堂设问。就一节语文课而言 ,如果说师生间的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的话 ,那么提问则成为构筑课堂教学大厦的框架 ,是完成《大纲》要求的一项必要措施 ,是教师、学…  相似文献   

11.
一、研读自悟师 :《荷花》这篇课文那么美 ,咱们一句一句地读觉得不过瘾 ,我建议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节 ,找出你觉得美的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师 :好 ,咱们来交流。交流方法 :先读一读找到的词或句 ,再说说它美在哪儿 ?能讲出理由更好。生 :“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 ,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我觉得“小莲蓬”很美。它从雪白的花瓣中露出来 ,黄黄的 ,嫩嫩的 ,真好看。你们瞧—— (指点银幕图 )。师 :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将体会到的美在朗读中表现出来。生 :我觉得“有的还是花骨朵 ,看起来饱胀得马上就要破裂似的”这句话很美。从“花骨朵…  相似文献   

12.
张渊 《内蒙古教育》2002,(10):37-37
一、重视“学会做人”学习新知时,注意让学生自己“质疑问难”,成为思想者、发现者,并为他们创设理想的问题情境。在学习完《我的战友邱少云》之后,我问学生:“对于课中的人物表现,你们有什么感想?”大多数同学都对邱少云赞不绝口,有的说他意志坚强,有的说他有集体观念,有的说他有极强的纪律性,有的说他是一名伟大的战士。这些说法各具见地,我很满意,觉得这堂课有很大的收获。这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文中的‘我’也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我和同学们都很惊奇。他接着说:“‘我’和邱少云是战友,我眼睁睁地看着…  相似文献   

13.
真实的声音     
课上,我要求学生们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句话。片刻后,几只小手举了起来。“菜场里,有的人在买青菜,有的人在买鱼,还有的人在买肉。”“真好!你肯定经常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买菜吧!”得到我的表扬后,他喜滋滋地坐下了。“下课了,小朋友有的上厕所,有的看书,还有的在教室里追来追去。”我一下子愣住了,这样的句子我该怎样评价呢?在语法上,一点都不错,而且说的也是实情。但把“上厕所”写到句子里是否有碍观瞻呢?看书还可以,但不是不提倡下课看书吗?至于在教室里追来追去,更是学校明令禁止的了,写在句子里,不是明摆着告诉别人你班主…  相似文献   

14.
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沙粒变成珍珠的过程,从而了解奇妙的海底世界,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教学过程一、欣赏珍珠,激发兴趣。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珍珠,请大家欣赏。(出示珍珠图片或珍珠饰物,学生欣赏。)2.师:看了这些珍珠,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赞美或形容这些珍珠吗?(指名说)生1:我觉得这些珍珠太美了,只能用一个字“美”来形容。生2:我用“五光十色”来形容。生3:我用“珍贵”来赞美它们。生4:我觉得这些珍珠各种各样,就用“千奇百怪”来形容吧。生5:我觉得“灿烂夺目”更恰当些。(把说得好的词语及时板书在黑板上…  相似文献   

15.
在学习《神笔马良》这篇课文时,一位老师向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支神笔,你会用来画什么?”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我要画许许多多的树,让美丽的绿色美化我们的地球。”有的说:“我要画很多个机器人,让它们来管理这个世界,让世界不再有战争。”有的说:“我要画宇宙飞船,让人类乘坐飞船到遥远的星球去旅游……”这些想法都很好,这些想法自然也会让老师感到惊喜。学生中也常常有另类高见:“我要画很多很多的钱。”一石激起千层浪。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的说:“他这种想法是对的。因为,他有了很多的钱以后就可…  相似文献   

16.
裁判亮分     
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基本上是围绕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进行的。但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在听、读、写三个方面的教学做的比较到位,而在对学生“说”的能力培养上所做的还有所欠缺。课堂上有时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学生交流发言时,有的同学声音很小,让人听不清楚;有的同学语句不流畅,甚至表意也不明确;有的就不愿在课堂上表达和交流,觉得自己的表达水平不好,怕出丑。《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针对这种情况,在语文教学中,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17.
李明 《山东教育》2003,(25):31-32
一天,教学《燕子》一课。读到“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根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我问:“同学们读后有什么感受?”话音刚落,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我感受到春天太美了,就像一幅美丽的画面。”有的说:“我好像听到了春天优美动听的旋律。”有的说:“我感觉电线太高太长了。”他们紧扣问题,发表见解。我正要接着按既定的教学步骤往下讲,忽然听到:“老师,为什么燕子停在电线上不会触电呢?”我大吃一惊,这可是事先没想到的呀!我也不明白。这真是“节外生枝”,怎么办?是不予理睬,强行砍掉,…  相似文献   

18.
那一只纸船     
这节课是冰心《纸船》的教学。一堂的咿咿呀呀,孩子们按照自己设计的停顿和重音读得有板有眼。下一步,该交流“备读”的内容了。所谓“备读”,就是在课文旁作的批注,说明这样朗读的原因。说过了“从不肯”,说过了“一只一只”,说过了“很小”的“很”,说过了“抛”。之后,一个孩子一下子跳到了“有一只”上面:“我觉得‘有一只’的‘一只’要重读才好,但我还没有想好原因。你们看,就像这样读。”说完,她给大家示范了一遍。“对呀,为什么只希望‘有一只’呢?‘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地叠着,总希望每一只都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每一只都流去…  相似文献   

19.
一、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在教学《林海》一课时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题 ,并提出“生活中 ,哪些东西多了也称作海 ?”这一问题的提出给了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同学们经过讨论后 ,有的说 :“天上云多了称为云海。”有的说 :“人多了称为‘人山人海’。”为了激发学生对观察到的事物的回忆 ,我特意说 :“今天 ,我一路过来 ,两旁金灿灿的油菜花一望无际 ,可以称为什么海。”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花海 !”当同学们兴趣盎然时 ,我发出赞叹 :怪不得老舍爷爷把看到大片山林称作为—— (学生迫不及待地说“林海”。)这样 ,学生不仅真切…  相似文献   

20.
今天作文课上,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寓言故事:有一个年轻人艰难地行走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和“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出发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开船的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必须丢弃—个背囊才能安度难关。”说到这儿,我问同学们:“如果你是这个年轻人的话,你会丢掉哪一个背囊?”此话一出,学生们就来劲了, 有的说假如人人都能拥有这七个背囊,那该多好呀。有的说这七个背囊个个都很重要,不知该舍弃哪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