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参,顾名思义是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参考的。可以说,大部分语文教师(其它学科教师也大致如此)的教学生涯,从未离开过教参。长期以来,教参确实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一个不出场的却又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教参”领我入门编语文教参的初衷,当然是为了方便教师备课。任何一位教师的知识面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教参为教师备课、上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诸如课文分析,课文作者的生活环境、写作背景、生平遭际和命运、主要作品、前人对该作品的研究以及教学中可能用得到的文字图表等资料。也就是说,教参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有针对性地、集中地提供…  相似文献   

2.
“教学参考书”(简称“教参”)是“按照每册教科书的内容编写的辅导教师教学的用书”。语文教参是语文教材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多数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中常用的工具书。本文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参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教材之于教学,犹如布料之于裁缝,仅是一种可供运用的材料和依据。教材为我教,而不是我教教材。教师应当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师可以变更教材体系,可以增删教材内容,可以调整教学重点,可以自编教材,尤其是对待“教参”,更应持灵活态度。但在许多教师的教学中却对教材、“教参”之类的东西过于盲从,甚至成了教材、“教参”的奴隶。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题为《行道树》的散文。作者是台湾著名散文作家张晓凤。课文的大意是: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的家在山上,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教师教学用书是教材组件之一,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和使用教科书,以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它一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语室编写和出版,与教科书配套发行。以前有“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资料”、“教学参考书”等多种名称,人们习惯称之为“教参”。  相似文献   

5.
教学参考书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教科书编写,用于帮助和指导教师进行教学的用书,它是教材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好了教参,会使教师如虎添翼,教学锦上添花;用不好教参,也会产生误导,使教师威信受损。教师怎样使用好教学参考书呢?笔的体验是要在“读、悟、联”三字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6.
朱彤 《江苏教育》2007,(14):96-97
新学期开始,每位教师都会拿到任教学科的教材和与之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教学参考书是教育权威部门为了帮助教师了解教材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内涵,顺利达成教学要求而编写的教学辅助资料。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有的教师把本应作“参考”之用的教学参考书奉为圣经,对它迷信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一旦备课就迫不及待地捧起教参,玉盘珍馐也好,鸡肋也罢,一律如获至宝。  相似文献   

7.
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参考资料(包括教学参考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年轻教师以教学参考资料为模本,学习教学方法,规范课堂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以教材为主、教参为辅,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故教材和教参,就像教师的左臂右膀,帮助教师将知识顺畅地传达给学生。在教学参考资料的实际运用当中,教师要正确处理其与教材的关系。过分依赖教参,照搬教参,而脱离课堂实际,那是僵死的教学;眼中只有教材,忽视教参,将使教学固步自封,无法引入新的教学元素。故教材、教参应相辅相成,融汇渗透。此外,教师在使用教学参考资料时,还要与学情以及自己的教学水平相结合。只有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有针对性地使用教学参考资料,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本期从“实例”“经验”“理论”三个层面,分析如何正确使用教学参考资料,希望能对教师的实际操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在教学中应改变教师简单地用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支粉笔解决课堂教学的现状,大力拓展更大的课堂空间——教师“教”的空间和学生“学”的空间。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体现一定深度,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有独特的分析和见解,体现自己的思想深度,灵活运用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9.
很多语文教师特别是有着十几年以上教龄的语文教师的直接教学经验是:借助教材这一载体,运用“灌”、“填”的教学方法,把教参上的结论给学生输送过去。我们这些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内容的载体,是语文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凭借。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材就是指语文教科书及其教学参考用书(即“教参”)。张志公曾指出:“教材一旦编印出来,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物,教师之于教材就有了双重性:既被教材所制约,又反过来制约教材。教材终于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怎样使用它。”  相似文献   

11.
朱宏颢 《考试周刊》2010,(26):50-50
舞蹈是自由的,是身体的自由,更是心灵的自由。戴着镣铐跳舞,自由便被剥夺,更无赏心悦目的观感。语文教学如同舞蹈,而教材教参对于很多语文教师而言就是舞者的镣铐。教师要张扬教学个性,发挥语文教学的自由与教学之美,真正形成大语文的教学观,就要打破桎梏,放下教材与教参。  相似文献   

12.
裘永红 《江西教育》2003,(17):26-27
教参,顾名思义是教学参考书,是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参考的。可以说,大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生涯,一直从未离开过教参。长期以来,教参确实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一个不出场的却又十分重要的角色。一编语文教参的初衷,当然是为了方便教师备课。因为任何一位教师的知识面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教参为教师备课、上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诸如课文分析,课文作者的生活环境、写作背景、生平遭际和命运、主要作品、前人对该作品的研究以及教学中可能用得到的文字图表等资料。也就是说,教参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有针对性地、集中地提供了教学的背景性资料,这…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师备课或者上课时是在“教教材”还是在“用教材”,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观念。“教教材”是把教学狭隘地理解为传授知识,把教科书当作教学的唯一内容。它提倡教师备课要“吃透教材”,即吃透教参中的标准答案;上课要“以本为本”,不能超出大纲。学生的学习应“围绕教材”,学校考试应“紧扣教材”,试题答案应和教材“保持一致”。因此,语文课就是语文,语文教材就是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而“用教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观念,它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教学的内容不仅是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包括了蕴涵在书本知识后面的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活生生的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回应。那么,教师如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呢?  相似文献   

14.
有许多新教师视“教参”为法宝,他们备教案,实为抄“教参”。更有甚者,有的老师拿着“教参”上讲台,照本宣科。因此,课堂教学死板,枯燥乏味,学生不感兴趣。这是造成教学质量低的原因之一。 “教参”的“前言”中明确指出:编写教参的目的“主要是供教师参考,帮助教师掌握和使用教材,提高教学质量。”显而易见,“教参”并非教案。 就“课文说明”一栏而言,这是“教参”的主体部分,它是在帮助教师了解课文概貌的基础上,着重帮助教师把握重点,解决难点,抓住特点。至于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按照怎样的教学程序进行教学,“教参”中并没有明确规定,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情”来编写教案。另外,教学过程中问  相似文献   

15.
我们知道教学参考书(以下简称“教参”)能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弄清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明确教学的基本思路,对教师备课起着排疑解难,引路导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改“依葫芦画瓢”抄教参为根据教材结构选课型。就是说,教师备课一定要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认真进行课型教学研究,寻求一种课型的最佳教学结构模式。如,把《小蝌蚪找妈妈》设置为?演示导读”课型,采取“动画演示、揭示课题,出示目标、设疑引趣,列出提纲、看书自学,重点讲解、巧设练习”四步教学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7.
过去的阅读教学,由于偏重“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性”,语学科中的阅读教学基本上变成了字词句篇的条分缕析,绝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流程只是把教参上别人感悟的现成结论硬塞给学生,理性的分析代替了感情丰富的体验,学生获得的认识绝大部分不是自己感悟得来的。作为语老师,教学一篇课,应该让学生感悟什么,笔认为:尽管选入中学阶段的语教材体裁多样,风格各异,但我们在教学中选取的感悟点总是有其共性的:它就是每课的重点、难点、疑点、美点。抓住上述四点进行感悟,我们就可以打破过去多年形成的阅读教学程式化的模式,而从不同的侧面真正的理解作品,激活思维,进而张扬阅读主体的个性,培养创新能力、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8.
在中小学,几乎每门学科都有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这些参考书对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在我用的这些语文教参中,“教”字体现得不好。语文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智慧和灵感,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大多是经典性的名篇,许多老师呕心沥血对如何讲授进行了艰苦地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把这些成果选择部分精华加入到教参中去,让教师在教学中参考,其作用无疑是大的。那么,具体有那些内容可加入到语文教参中去呢?我认为如下几方面可以考虑。1.基本的教学思路如同建房、…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教学效率低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固然与语文学科自身的知识无明显的层递性、现行教材选文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课堂教学缺乏活力。一些教师上课或照教材、教参宣科,全无生动性、创造性;或“一言堂’”,剥夺学生思维、表达的权利,使语文课堂犹如一潭死水,没有波澜,更无高潮。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语文教学“关键在一个’活’字”。他认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课堂教学“活”了,学生的思维自然就活跃,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角度自然就多了,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阅读教学改革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话题,各种流派、理论、方法层出不穷,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影响语文阅读教学的因素关键有两条。 第一,教师对教材钻研不深、不透,过分依赖于教参,缺乏对教材的个性化理解。教参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说。阅读的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独立地科学地设计教法,而是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