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9 毫秒
1.
康复医学现状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重新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康复医学是一个较广泛的医学领域,通过改善病人在其环境和社会中独立进行活动的能力而恢复其最佳的功能状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作为体育院校新兴的专业,目前尚无明确的定位。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结构模式进行了探讨,以便把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运动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保健康复师、物理治疗师、康复护理师、作业治疗师、运动治疗师、文娱治疗师等专业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2.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设置独立综合实验课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目前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所面临的问题和不足,探讨了在该专业设置独立综合实验课程的积极意义。通过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开设综合性实验的具体实践,进一步体现了这是一条有益于学生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发展的教学改革途径。  相似文献   

3.
为更好促进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对本专业学科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研究探讨。本研究从哈尔滨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现状入手,对本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冰雪运动平台搭建、师资与管理、科研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从而对本专业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优化了课程设置,积极搭建冰雪实践平台,加强师资管理,并在科研方面着力突出冰雪特色。研究结果表明哈尔滨体育学院具有冰雪特色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系已初步确立,但仍需不断完善。希望本项研究能为其他院校相关专业的发展提供较好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4.
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理论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邱红霞 《体育科技》2005,26(2):77-78
针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特点和实验教学现状,探讨了广西民族学院体育基础理论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对如何优化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提出了建议;对我院体育教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的教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哈尔滨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结合当前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和社会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时代需求,科学地制定了哈尔滨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目标,对优化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调整教学计划,重新确立了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突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特色,有利于本专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易银强 《体育博览》2011,(7X):140-141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在高等院校人才的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建设对实验教学的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高等院校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建设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为我国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建设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哈尔滨市通过体育教育专业研究生开放式实验教学进行探索性研究,参考运动人体科学方面专家的意见,依据一线体育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学院实验教学现状及实际条件,初步构建体育教育专业研究生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体系,并对该开放式实验教学新体系进行应用效果的个案检验,结果显示效果显著,可以在其它专业研究生以及本科生教学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8.
廖鹏,1990年毕业于山东济宁医学院预防医学系;1999年考入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02年获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2004年考取天津体育学院与北京体育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07年6月获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育学博士学位。硕、博期间的导师均为张勇教授。  相似文献   

9.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4):F0003-F0003
廖鹏,1990年毕业于山东济宁医学院预防医学系:1999年考入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02年获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2004年考取天津体育学院与北京体育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07年6月获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育学博士学位。硕、博期间的导师均为张勇教授。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培养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广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法等方法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并从武汉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实习等方面探讨了我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教学研究型大学公共体育学科建设管理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及专家访谈法等,分析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学科建设现状及主要问题.借鉴协同学理论,构建大学公共体育学科建设的管理模式,包括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发展策略、激励机制及评价指标体系.认为:协同式管理模式适应当前教学研究型大学公共体育学科建设的发展趋势,体现较高的可行性和成效性.  相似文献   

12.
以湖南城市学院省级普通高校特色专业、“双一流”体育学应用特色学科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例,研究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问题。提出应用型本科建设是破解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办学困境的时代选择,创新创业教育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建设的工作抓手。加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考核评价是重要环节,细化创新创业教育人才标准、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拓展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和发挥创新创业竞赛杠杆是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3.
吕钶 《湖北体育科技》2012,31(4):484-487
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研究与高等教育改革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转移政策和发展方向不谋而合。因此,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程序严密高效的体育学研究生术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一项十分重要课题,对促进体育学研究生术科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个案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对该校建立的一套体育学研究生术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剖析。实践证明,其是一套科学、合理、适用、全面的体育学研究生术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相似文献   

14.
燕鹏 《精武》2013,(17):116-117
现阶段,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开放是我国高校实验室发展中的重大改革,也是促进学科发展,培养综合性体育教育人才的需要,更是为教研和社会提供科技服务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对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实施开放性管理,已经成为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体现实验室价值的必然选择。基于此点,本文在分析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特点的基础上,对实验室开放的必要性和具体实践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高校体育理论课学习时数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对体育及人体科学、运动的科学理论知晓率低。采用90分钟体育课堂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教授的教学形式,探讨体育理论与实践课同步式的教学效果。结果表明:1)理论与实践同步式教学法能够提高大学生对人体运动科学及体育理论知识的知晓率,且不影响体育课与达标成绩;2)同步式教学法是深受大学生喜欢的一种高校体育课创新教学形式。结果提示:普通高校体育理论与实践课同步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开创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会运用体育与人体的基本知识指导独立健身锻炼,同时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现代体育科技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中的应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现代科技已被广泛应用于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各个方面,呈现出综合化、人文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公共体育设施科学化程度还有待提升;存在着现代科技的高投入与低利用率之间的矛盾;体育设施科技运用的指导人员欠缺。提出如下对策建议: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中的科技投入力度;开发公共体育设施科技信息平台;做好公共体育设施科技应用的规划和相关服务。  相似文献   

17.
高校扩招后体育教学质量下降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综合研究方法,对扩大招生后广西10所高校体育教学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为运动场地、设施;师资力量;生源质量;教学管理水平。提出:加大体育经费投入,改善运动场地、设施;加强体育师资的建设与管理;因材施教,实施学分制;提高体育教学的管理水平。制定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是稳定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是体育基础理论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满足个性化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和多人协作的需要,克服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不足,建立运动人体科学实验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优化整合资源,探索提高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随着计算机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工具,网络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网络课程的出现为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进行教学改革做了有益尝试。在体育专业中开设双语教学课程,是现代外语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的有效方式。建设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双语网络课程用于教学实践,探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应用,旨在为开展体育课程网络教学和双语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