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学的价值取向是文学价值论的一个重要研究范畴,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价值取向一直与特定社会阶段的主要矛盾密切相关。文学的社会人文性质和意识形态性质,也决定了它所涉及的价值问题,既表现为文学对社会历史本身所做的艺术解释及其体现,也表现为文学在对人的情感、道德甚至生命问题中那些不可理喻的问题的情感表现和艺术探索。中国现代文学主流价值取向呈现的发展演变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作家在特定历史阶段的价值选择演变历程的表现,具有深刻地思想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爨宝子碑”作为祖国西南边疆的重要碑刻、书法中的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既反映了历史上云南与内地的密切联系,也反映了汉字碑刻书法从隶向楷过渡的转折嬗变特点,印证书法艺术演变发展的轨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特别是其“刚稳”特征,显现出独特的刻石书法之美。因此,对其艺术魅力——“滋味”的进一步“品”,还有待于做深入研究和挖掘提升。  相似文献   

3.
西汉焦赣所著《焦氏易林》包含了大量咏物诗,其中蕴含了丰富的鸟意象,颇具艺术价值.可学界对此较为忽视,相关研究甚少.由此,以《焦氏易林》中咏鸟诗为中心,探究凤凰、鸡、鹤代表的三种意蕴不同的鸟意象分别象征着祥瑞、凶灾及或吉或凶的中性预兆.《焦氏易林》咏物诗之鸟意象对现阶段两汉咏物诗在具体数量、创作技巧及蕴含的文学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老舍试图竭力通过对其文艺思想和创作实践的调整和改变以适应急遽变化的时代。老舍文艺思想的演变和其创作的实践表明,文学首先必须是艺术;任何一个作家的创作,都必须反映时代气息与民族精神,但这种反映必须独具审美个性,坚持艺术创作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宋诗选注》与《钱锺书选唐诗》是钱锺书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编选的两部诗歌选本.受当时学术风气的影响,两部诗歌选本在选目理路、选本特色以及选诗标准等方面表现出互异性与一致性.在选目理路上,两者都有意勾勒断代诗歌史的演进脉络;在选本特色上,两者旗鼓相当、各有千秋;在选诗标准上,两者都以艺术标准为先.在钱锺书诗学观念...  相似文献   

6.
笔触作为绘画形式语言,它承载色彩,塑造形象,是展现画家个性、气质、修养、内涵最直接的反映。界定概念和说明笔触在东西方油画艺术领域的发展演变是研究笔触独立审美价值的基础。笔触的审美特征具体表现为风格美、力度美、肌理美和精神美等。通过分析笔触发展嬗变与时代审美,及其艺术发展的自律性特征,研究笔触的价值和意义将促进油画语言的本体回归,兑现出笔触独立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7.
王熙凤和曾思懿分别是<红楼梦>和<北京人>中的当家少奶奶,对他们的比较,可以了解文本所反映的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人物命运的演变,了解文学作品继承与创新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以舟山布袋木偶戏为例,分析木偶戏的艺术特征和艺术价值,提出非遗传承与高校艺术教育的融合问题。认为要充分发挥木偶戏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价值,注意木偶戏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适应与演变,探讨布袋木偶戏在艺术教育中的功能拓展。  相似文献   

9.
明代乐府诗有其重要价值:反映历史事件的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是其历史价值;反映诗歌风气的转移和文学观念的演变,是其文学价值;作品承载着士人心态的变化,是其思想价值。如此丰富的价值应引起学界相应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是息息相关的.我国语文教材内容在环境题材内容的选编方面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定胜天式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价值观,到21世纪初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中心主义的环境价值现,期间经历了深刻的历史变革,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的环境价值观的变化.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内容的统计分析,来探讨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环境价值现的历史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1.
贾岛现象与"晚唐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岛现象"体现了一个时代末期大众诗人的创作心态,其创作趣尚集中体现为不染尘念的孤寂情怀和清新尖巧的艺术锤炼。这种创作趣尚影响了北宋初期的文学,但北宋初期的"晚唐体"却不等同于晚唐诗风。北宋初期的时代特征与晚唐有着质的区别,北宋初期的"晚唐体"作家的精神面貌也不是苦闷孤寂。不能把"晚唐体"简单地视为承袭晚唐诗风,它是唐诗向宋诗过渡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唐鉴》一书的作者,版本、结构特点及其内容作了简单的介绍和考证辨析,并就《唐鉴》的价值及其于研究唐史的作用谈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相似文献   

13.
反七律体是歌行的特殊类别,是贯穿了唐诗发展史、为唐代著名诗人所青睐的一种亚诗体。从题目看,"反七律体"仍体现了七言歌行自由抒写的特征,但其形式是七言八句而"非格律化"。它与格律严整的七律情趣迥异,其最重要的特征是用"仄韵"和"反对仗"。  相似文献   

14.
绘画艺术是一定社会的产物,它能直观地反映社会生活及风俗民情、服饰特点。本文从绘画的角度论述唐代服饰文化的特点,揭示出唐代绘画与服饰文化之间的密码,对今天研究绘画艺术,发展服饰文化,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唐代判文献在宋元时期的书目中多有记载,明代以后除张黛、白居易的外却基本消失殆尽,对其存佚细致梳理,可以看到唐人判集在后代流传的实际状况。《全唐文》所收拟判大都从《文苑英华》辑入,然二者拟判龃龉之处也甚多。  相似文献   

16.
色彩意象作为唐诗的一种典型情感符号,内蕴深刻。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土壤的唐诗以同种色、类似色、对比色意象等多种方法用心设色,并精心把握色调,不仅暗合了色彩的基本规律和内在本质,也营造出无限意境,融入了丰厚的感情印记。  相似文献   

17.
唐代政治意义上的文学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中国古代文学观念中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从汉代到唐代,历代统治者都用明确的人才标准来规范文学之士。在历代的"求贤令"、"求贤诏"等政治文献中,这种标准历历可见。相对于唐代以前诸朝而言,唐代政治意义上的文学是一种综合了儒学、文辞、智略、品德诸因素的文化实体,它既肯定并要求文学的独特性,又强调并鼓励文学的政治性;它既没有回复到汉代的文章与学术合一的文学概念上,也没有走向片面地追求词采和声律的境地,是比较健康的。  相似文献   

18.
闻一多"诗唐"说的含义要从唐诗的创作、流布和欣赏以及诗人的社会地位等诸多环节去诠释。唐人创作诗歌,处于一种完全自觉、"不写诗,无以言"的状态。而唐诗的流布和欣赏则是社会化了的,在此基础上,诗人为全社会所拥戴。"诗唐"说有巨大的理论启示意义,其一就是促使我们重新评估晚唐诗。以"诗唐"的观点,初唐是诗歌由齐梁到唐的过渡期,盛唐是诗歌的全盛期,中唐是诗歌的中兴期,而晚唐则是"诗唐",即唐诗社会化的完成期。  相似文献   

19.
唐代是我国豪侠小说的初创阶段,也是我国杂技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人豪侠小说非常注重侠客的武技描写。这种描写,除了受佛道神秘色彩影响外,更多显示着与杂技的密切关系:一是对侠客武技的描写部分或全部借用了杂技幻术技艺中的某些技巧;二是唐代豪侠小说中的一些侠客形象,尤其是女侠形象,多来自对杂技幻术艺人的形象借用。这种重要的艺术借鉴,不但标志着唐代豪侠小说的定型与成熟,而且以女侠的闪亮登场和高超技艺,提高了唐人豪侠小说的审美效果和文化内涵,增强了小说的神秘性和吸引力,也直接启发了后世武侠小说作者武技描写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20.
终唐一世营建了许多行宫别苑,而与行富有关的书法、绘画、乐舞、杂耍、佛教、旅游等文化现象,使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载体,展示了唐文化辉煌灿烂的瑰丽篇章.灿若群星的行宫是唐文化的渊薮,颇具光芒的行宫文化是唐文化的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