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7 毫秒
1.
“灞水”是唐诗中非常重要的意象,在唐诗中频繁以灞陵、灞上、灞桥、灞浐等词语出现,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第一表达了离别之情;第二是帝都长安的象征;第三是诗思的所在;第四体现出隐居的意味。  相似文献   

2.
唐诗的繁荣不仅体现诗歌自身发展的需要,也与其广泛吸收其他文体之长有很大的关系.中唐诗风转变与传奇小说的兴盛有很大的关联.李贺处在中唐诗风转变的关键期,其诗歌在意象选取、创作手法以及诗歌风格等方面深受小说的影响.通过考察李贺诗歌与小说的关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诗歌与小说两种文体之间的影响与交融,以及李贺在中唐诗风转变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唐诗中的昆仑世界,是以地理上的大昆仑为依托、以神话昆仑为主要框架构筑起来的,濡染着唐代鲜明的时代风貌和唐人特有的审美意趣。但考察昆仑的地理和历史文化源渊即可发现,与此前神话故事中的昆仑相比,唐诗中的昆仑意象,其神境背景、异域风光已然消退,而人间情调和主流文化却得以深化和凸现。  相似文献   

4.
线描结构与色彩结构是工笔人物的基本结构,线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文化积淀,色彩结构在色服从于线的前提下,在“色不碍形,线不碍色”的合作之中共同形成了工笔人物画的画体特征。中国画的色彩观基于中国古代哲学的五行观念而有青、黄、赤、白、黑五行之说,形成了“五彩彰施”、“随类赋彩”的设色准则和要求。学习研究中国古代传统工笔人物画的色彩结构,对发展现代工笔人物画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魏晋南朝诗歌中的比喻意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比喻意象是诗人在物与物、情与物之间创造、设置、构结出的一种新的关系。刘勰将《诗经》到南朝的比喻意象区分为比义和比类两种类型。魏晋南朝的比义意象是索物取象以类比诗人的思想感情与意念;比类意象主要是对外在声响色貌的比拟,其中有的是缺乏主体心灵因素穿透的技巧性牵合,有的则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魏晋南朝诗人还创造出具有派生和扩展功能的比喻意象,而且出现了比喻意象中比喻关系淡化,本、喻体融合,从而向广义的隐喻转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6.
宋诗中人文意象丰富,充满人文色彩,这与宋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印刷业和教育事业的空前发展,学术文化的全面繁荣,文坛领袖的人文雅好,共同构成了宋诗人文意象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小说意象繁复,色彩纷呈。在这些缤纷的色彩背后,隐藏着人物的情绪、情感和心理活动,表达着对人生苍凉的深深喟叹。而且这些色彩打上了张爱玲个性化的印记,具有独特的生命意蕴,这与她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凯特.肖班在《觉醒》中体现了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小说中意象迭出,前呼后应,将声音、色彩和画面融为一体,给人生动而又形象的视觉印象,同时深化了主题。本文通过对大海、小鸟等意象的分析,使读者插上想象的翅膀,从而进一步深入理解主题。  相似文献   

9.
司空图对中国后代的诗歌创作与批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诗歌意象的形象感成就了中国诗歌意象具体、表达无限的深层内涵;对于意象中的视觉感构成了诗歌与绘画艺术的桥梁;注重整体的表现而不局限于局部的再现,色彩的平淡也符合中国古代思想的追求.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并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10.
产品色彩意象的形成,是来自人们对于产品色彩的认知。产品透过本身的造型、色彩、质感等因素,以及外在环境文化所赋予的文脉意义,形成产品和人们沟通的语言。色彩作为品牌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品牌的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营销等领域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品牌文化内涵个性而时尚的表达。现在色彩营销战略已被越来越多的商家所重视,商家们都认识到了色彩具有低成本高附加值的功效。  相似文献   

11.
唐代诗歌应用色、声、形的技巧创造了无数的美诗。这是唐代诗歌艺术繁荣所引发的,也是当时审美意识的产物。唐代诗歌的声音形象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2.
提炼和挖掘李白诗歌中的体育活动意象,并分析李白诗歌中体育活动意象的社会文化根源,展示了唐代体育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唐诗品汇》是明初一部大型的唐诗选本,由闽人高棵倾十年之力编纂而成。该选本通过对有唐一代诗歌的考镜源流、审音辨体,于四期丸品的架构之上,明确提出以盛唐为“正”的诗学观点,较大地影响了明人对唐代诗歌的看法和明代的诗学思潮。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诗唐"说的含义要从唐诗的创作、流布和欣赏以及诗人的社会地位等诸多环节去诠释。唐人创作诗歌,处于一种完全自觉、"不写诗,无以言"的状态。而唐诗的流布和欣赏则是社会化了的,在此基础上,诗人为全社会所拥戴。"诗唐"说有巨大的理论启示意义,其一就是促使我们重新评估晚唐诗。以"诗唐"的观点,初唐是诗歌由齐梁到唐的过渡期,盛唐是诗歌的全盛期,中唐是诗歌的中兴期,而晚唐则是"诗唐",即唐诗社会化的完成期。  相似文献   

15.
唐长安城所蕴涵的建筑文化思想表现出长安文化兼容并蓄、求实创新的文化气度 ,代表着初盛唐时代的审美理想 ,对初盛唐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初盛唐诗人笔下的关中景观是积淀深厚的社会之美 ,是蕴藉丰厚的文化意象。唐长安城的文化地理背景及其由宫城而皇城、外郭城 ,自上而下逐层推移的立体布局 ,赋予初盛唐诗歌高蹈雍容的气度 ,博大宽广的胸襟。长安城层层递进循环往复的方形平面建筑模式营造出刚劲稳健、明净朗练的美感氛围 ;整齐反复的节奏韵律又传递着强烈的秩序感、归属感与崇高感。大唐诗人的骄傲与激情 ,大一统王朝的政治意志、审美理想 ,就在这平整方正的布局里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宇文所安的唐诗研究受到新批评理论的深刻影响,这一方面体现在他对初—盛唐诗歌史的建构上:初盛唐诗歌的发展史实是诗歌题材和体裁的演变史,其主潮是宫廷诗—京城诗的演变;初盛唐诗歌大家的文学成就只有放到宫廷诗—京城诗的背景下才能真正得到理解。另一方面体现在他对唐诗进行的语义学分析上:具体表现为他以文本细读方式对唐诗展开的复义语言研究、反讽诗学解读和三部式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的引入,为古典文学接受史研究奠立了理论基础。从传播接受史的角度看,唐诗经典意义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多元化历史过程。中唐的元和时期是中国诗史上的重要时期,既导致了唐诗的大变,又开启了宋诗某些重要特征之先河,且形成了明确的、自觉的流派意识。对元和诗歌的接受学研究,可以整个元和诗人群为对象,按中晚唐、两宋、金元、明清、近现代诸时期为线索,考察其在传播接受过程中的不同变化和情形,揭示传播接受史的某些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8.
唐代侠风炽盛,成为侠文化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加之唐代是近体诗的成熟期,因而这一特定时期的唐人咏侠诗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咏侠诗发展史上的一座艺术高峰.<全唐诗>中收有300多首咏侠诗,从诗人的审美理想、艺术创作的独特性以及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等方面,充分反映了唐人咏侠诗的魅力所在,也体现了诗中文人的时代精神、独特个性以及巨大的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19.
杰出小说家吴敬梓生前与真州朋友、原提督杨凯缔有交谊,堪为文士与官绅交往典型之一例。两人之间的交游,既使吴敬梓获得一定的精神慰藉和生活之需,也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对其思想嬗变与诗歌创作都产生了微妙而积极的影响。其交游更为吴敬梓成功创作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潜心塑造汤奏(镇台)、汤奉(知县)等若干正反面典型人物形象,构拟诸多章回精采故事情节,积聚了丰富且珍贵的素材。  相似文献   

20.
基于崇盛唐而薄中晚的唐诗观,高棅对元和诗人总的评价不高。然就各人各体而论,元和十大诗人之品级又颇有差异。其中柳宗元五言古诗最受重视,其次为刘禹锡、韩愈、张籍、王建的五七古和绝句;至于孟郊、白居易、贾岛、李贺、元稹诸人之作,则较难入其法眼。探源溯流,高棅此种态度及其选诗标准深受元人杨士弘《唐音》之影响,而南宋严羽及其《沧浪诗话》则是杨、高二人元和诗观乃至唐诗观的总源头。高棅在杨士弘之后,将严羽的相关诗论在《唐诗品汇》这一大型选本的选诗实践中予以进一步落实和张扬,遂对整个明代的诗学趋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