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古代人读书很不容易,因为在印刷术和纸没有发明之前,一般人是读不起书的。第一,书很贵重,得用手抄写在竹简或者木牍上,一片竹简、木牍写不了多少字,几部书就装满了好几车子。有人说“学富五车”,说的是念的书超过五部车子装的简牍,其实用今天的眼光看,五个车子的书并不怎么多。孔子念书很用功,“韦编三绝”,韦是皮带子,竹简、木牍用皮带子拴起来,才不至于乱。这种书  相似文献   

2.
图书,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象征。在我国,图书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在纸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除了把文字记录在甲骨、金石上之外,使用最为广泛,时间最长的便是竹和木。而经加工后写了字的竹和木称之为“简牍”。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简、犊也,从竹、闻声”;“牍,书版也,从片”。由此可见,简,竹为之,故称之为“竹简”;犊,木为之,故称为“木牍”。在甲骨文中,  相似文献   

3.
桑进林 《现代语文》2005,(10):44-4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的一句非常有名的诗 句,其中“汗青”一词代指史册。那么,大家 知道把“史册”称为“汗青”的原因吗? 在造纸技术发明之前,古人大多在简牍和 绢帛上书写。简是竹简,牍是木牍,因原料不 同而叫法不同。简牍在用竹木加工成平面竹条 或木条之前,需经烘烤蒸发水分,才能用于书 写。汉代刘向在《别录》中说:“杀青者,以 火炙简令汗,取其青易书,复不蠹,谓之杀 青,亦谓汗简。”这里的“杀”是除水的意 思。“汗简(青)”中的“汗”是名词的使动用 法,即“使简(青)出汗”。  相似文献   

4.
要想真正明了“不刊之论”这一成语的意思,那就得刨根究底弄明自古代书写用品的名称。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木片,分别叫“简”和“牍”。成语“罄竹难书”的“竹”就是指写字用的竹片。在简牍上写好文字的谓之“篇”。  相似文献   

5.
王伦信 《中学教育》2011,(6):120-124
我国从春秋末至汉魏之际盛行以简牍为文字载体,"觚"是简牍时代主要用于习字的特殊形制的木牍,它实际上就是被刮削成多面的棱柱形棒状木条。"觚"的取材相当灵活简易,可以是适当长度的小树干、较为粗大的树枝、长形树根乃至木材加工的边角料等,在写满字后可以括削掉反复利用,直到用尽。简牍时代除"觚"之外还存在多种习字材料和方式。  相似文献   

6.
《高中生》2004,(13)
解 老师 : 您 好 ! 在 古 文 阅 读 中 经 常 会 碰 到“ 书 信 ”一 词 的 不 同 表 述 ,如“ 函 ”、“ 书 ”、“ 札 ”等 ,请 问 它 们 到 底有 没有 区 别呢 ? 您 的忠 实读 者 阿 朵 阿 朵同 学: 你 好!来 信收 到。能 为同 学们 排 难 解 惑 是 我 最 大 的 快 乐 。 古 文 中“ 书 信 ”不 同 的 表 述 如“ 函 ”、“ 书 ”、“ 札 ”等 虽 然 都 有“ 书 信 ”的 意 思,但在 意义 上 还是 有一 些 差 6. 尺 牍 :牍 ,古 代 书 写 用 的 木异 的 ,现 将其 区别 例 举如 下:片。 …  相似文献   

7.
《新读写》2013,(6):17-17
累,作“重叠、堆积”解;牍,本义为“木简”,又称“木牍”,是古代的书写材料。引申为书版,在“连篇累牍”中作“篇幅”解。  相似文献   

8.
一何谓版本?何时开始讲究版本?谈到版本,首先要弄清楚“版”是什么?“本”是什么?合称“版本”,是何含义?这便需要对我们祖先记事、钞书的工具和材料,有个初步了解。在人工造纸术没有发明以前,古代是用竹简、木牍来记事、钞书的。《论衡·量知篇》说过:截竹为筒,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跡,乃成文字。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断木为椠,析之为版,刀加刮削,乃成奏牍。  相似文献   

9.
谢家桥一号汉墓出土了211枚简牍。该墓简牍保存完好。竹简的内容为遣策,记载了随葬物品名称、数量及质地。其中11枚竹筒为分类小结,197枚竹简记录具体的随葬物品,另有3枚竹牍的内容为告地书,是比照现实社会通行公文的格式,为死者开列的前往阴间的“通行证”。这些简牍对于研究汉代的户籍制度、丧葬习俗、名物制度及社会生活习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漫谈印泥     
正印泥早在战国和先秦时期就有,那个时候叫封泥。战国和先秦时期官员要写公文,公文写在竹牍上,竹指竹简,牍指小木片。官凭印,文凭书,公文要加盖印玺,这一做法等同于现在政府机关下发文件。公文文字写在牍片的凹面上,然后再用一块大小差不多的牍片覆盖在上面,相当于封面。这片"盖子"那时候叫  相似文献   

11.
信件的代称     
在我国古代,信件一般称为“书”,还称为“简”、“笺”、“牍”、“札”、“素”等。“简”是竹片,“笺”是小竹片,“牍”是木板,“札”是小木板,“素”是白色的绢。这些都是当时写信的材料。因为到了汉代才出现纸张,在这以前信件都是写在竹片、木板,丝织品上。由  相似文献   

12.
从小篆到隶书,历来被视为汉字字体与书法演变过程中两个前后递进的阶段。这一观念长期妨碍了人们对新出土的简牍帛书文字作出公正的评价,北魏的郦道元曾在《水经·觳水注》中记述了临淄古冢桐棺上发现东周隶书一事,可惜后人宥于成见,未予重视;1980年四川省青川县战国土坑墓中的古隶木牍刚出土时,一些考古工作者仅以字的形体判断,误以为是秦朝建立以后的文字,使墓葬年代的确定走了一段弯路。出土的大量文字资料现已彻底纠正了人们的误解和偏见,  相似文献   

13.
书信的别称     
我国最早的书信通称为“书”。先秦时代,纸还没有发明,书信一般写在竹木片和丝帛上。细分开来,写在竹片上的称为“简”,写在木片上的称“牍”,写在薄小木片上的称“札”,写在丝帛  相似文献   

14.
一提起“汗青”一词,人们就会想起宋朝大臣、文学家文天祥所作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被世人传诵的佳句中出现了“汗青”二字。这里的“汗青”是指史册的意思。其实,“汗青”一词的本意是指古代在竹简上书写文字。采来的青竹是不易往上写字的,必须用火把青竹板烧得冒出水分后,才容易把字写上去,而且可以防蛀。“杀青”一词源于先秦时代。那时,书大都用竹简(称“简”)、木简(称“牍”)制成。先在简和牍上刻字,接着在它们的一边打孔,然后用丝绳或牛皮带编联起来,形成了形状像“册”字的书。又因为竹竿的表面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青川木牍、放马滩秦简、睡虎地秦简、龙岗秦简的出土、整理情况作了详细的介绍,指出了这些简牍在历史文化和文字学研究上的重要价值,并对现有研究成果略加评议,是对这一领域到目前为止的研究现状的清理,为后来的研究铺路架桥。  相似文献   

16.
卢巧琴 《学语文》2004,(6):46-46
我国古代用于文字载体的材料有许多种,如甲骨、青铜、竹木简牍、帛等。其中简帛的使用时间最长。简指的是竹简和木简,帛指的是绢帛缯绸等丝织品。书于简帛的文字涉及面广泛,为当时社会通用文字的代表,又由于丝织品价格贵,竹子相对便宜,南方又多竹,竹简在南方大受欢迎。  相似文献   

17.
敦煌研究院藏有三组汉代简牍,可辨识有墨迹者87枚,除第一组17枚早年已发表外,第二、三组的图版及释文属首次公布。残断严重,完整者较少,初步判断含有简、牍、觚、楬、削衣等,涉及常见的簿籍、历日、品约、私记(私信)等文书内容,对于汉代简牍和早期敦煌史的研究会有帮助。  相似文献   

18.
松柏一号墓52号木牍“令丙第九”,所载进献枇杷的资料,于史无征,是一条新史料.52号木牍所载材料,对探讨西汉初年的邮驿方式,特别是“以次传行”的邮传方式,以及邮驿的管理系统中御史大夫、少府、卫尉是邮驿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观点,提供了新的佐证.  相似文献   

19.
正初识经典韩非为韩国公子,生于战国末年,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师从荀子,博学多才、思维敏捷,然而却有口吃的毛病,这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似乎是一个致命的弱点。但他却靠着精妙的文字来弥补了自己的不足。他开始著书立说,把自己独到的主张、深刻的思想、精辟的见解、犀利的语言轻轻地写在竹简木牍之上。凭借这片  相似文献   

20.
在纸出现以前,人类曾经使用过许多材料来写字记事.我们的祖先最初是把文字刻在龟甲上或兽骨上,叫做甲骨文.商周时代,人们又把需要保存的文字铸在青铜器上,或者刻在石头上,叫做钟鼎文、石鼓文.到了春秋末期,人们开始使用新的书写记事材料,叫做"简牍","简"就是竹片,"牍"就是木片.把文字写在竹片、木片上,比刻在甲骨上、石头上,比铸在青铜器上,要方便得多,容易得多,可就是连篇累牍,十分笨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