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德育应注重伦理关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伦理关怀在本质上和功能上与大学德育是一致的,注重伦理关怀是社会主义大学教育的伦理本性的再现。大学教育是一种具有伦理精神和价值取向的道德共同体。这种道德共同体一方面以伦理关系为基础,以一定伦理价值为行为取向;另一方面,以社会价值导向和道德主流为合理性依据。它的对外关系是大学与社会、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对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特定道德价值取向是其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其基本特征是非功利性和非强制性。无论是教育关系还是教育活动以及教育的主体———教师必定有特定社会要求的道德,他们代表着国家、民族…  相似文献   

2.
追寻人文理想的校园伦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校园不仅仅具有空间的物理意义,它应该是一个教育共同体,一个以促进学生精神成长和德性生成的教育共同体。校园中存在着三对主要关系:师生关系、同侪关系和同僚关系,它们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作为隐性教育资源的校园伦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陶冶和熏陶的功能。校园伦理研究要从制度上对校园进行伦理的审视,研究学校这个组织性团体应当担负的伦理责任和应尽的道德义务。虽然学校是社会中的一部分,但是学校不能流于世俗,它应是理想和超越的化身,不断地追寻人文理想应是校园伦理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3.
伦理就是社会角色配置之道,人们把对社会角色配置之道的认识与体悟现实化就成为"道德"。道德的本质就是伦理的现实化,现实化有三种形态:一是现实化为社会道德规范,二是现实化为个人道德品质,三是现实化为具体道德实践。伦理总是对一定时空范围的社会共同体而言的伦理,我们把特定伦理适用的时空范围称为伦理时空。伦理关系的本质就是自我主体(self-su-jects)与他者主体(other-subjects)之间的价值关系。哲学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应当是"伦理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关系"。正义是具体条件下最能够实现共同体价值最大化的价值。道德正义有四种含义:一是指道德规范的正义性;二是指作为美德的正义感;三是指道德实践领域的正义,即道德行为主体的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之间的均衡;四是可以作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总原则的规范。我们将对金规则的解释合起来就是:"以人为人、助人成人;人道人宜、非人非宜。所宜所欲,不宜不欲。"  相似文献   

4.
论教育行政的伦理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行政是一种追求伦理价值的活动,伦理精神必然贯穿于教育行政管理活动的始终。教育行政中的伦理精神主要体现在维护与增进公共利益、追求公平公正、坚持民主原则以及重视责任与义务等方面,即以维护和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为最终目的,以追求公平公正为价值取向,以民主原则作为价值判断。教育行政是一个权力与责任对等的领域,教育行政伦理精神体现为在行使权力、履行职能的同时应具有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的能力。追求教育行政的伦理精神,需要重视制度的重要作用,重视教育行政人员的道德意识的培养与个人修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道德共识是凝聚大学精神的道德前提和必由之路。面对道德虚无主义、整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等多元价值思潮对道德共识的解构和大学精神的消解,我们需要重建共同体成员的道德共识。依据道德共识建构逻辑,大学精神的重塑有集体主义、交往实践、制度伦理三种路径。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文化机构,文化功能是大学的内生性功能,是大学独特价值的体现。在科学霸权与极端工具理性的影响下,当代社会正经历着价值的匮乏和精神的荒漠。因而重塑先进的社会道德、伦理与价值观标准,促成人的精神解放,就成为大学的当代使命。永恒主义所倡导的以名著阅读为标志的经典教育,对诊治社会精神与道德疾患有着重要价值,这为大学践行文化使命提供了启示。西南大学名著运动反映了大学的文化使命与责任担当,具有深刻的时代性、社会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学校教育合作价值取向关系着学校教育的实践变革与理论思索,对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学校教育合作价值取向作为一种倡导师生合作、家校合作、校际合作的行动指向和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道德性、公共性、共享性,有助于整合学校教育中的个人与社会取向,破除学校教育中的公平与效率矛盾,减少学校教育中的合作与竞争冲突,突出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8.
道德有其自身的规律。就道德结构而言,道德包括道德价值、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规范三个部分;就道德起源与目的而言,道德起源于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道德需要,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需要;道德目的在于满足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道德需要,在于保障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存在发展,在于增进每个人利益。由于缺乏对道德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学校道德教育面临三种病态:教育方式呈现体验的缺位状态、教育过程处于无菌的理想状态,教育内容陷入无根的尴尬状态。要解决道德教育的病态,应当遵循道德的内在规律性,在教育方式上重视体验,在教育过程中回归生活、实践,在教育内容上重视道德价值和价值判断的传递与培养。  相似文献   

9.
学校是一个教育共同体,一个以促进学生精神成长和德性生成的教育共同体。校园伦理要将学校作为一个“责任团体”和“教育共同体”进行伦理的审视,研究学校这个组织性团体应当担负的教育责任。教育责任的落实要通过校园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需要从关系伦理的视角审视群我关系和人我关系。所以,校园伦理包括相互融通的两大结构,即团体伦理和关系伦理。团体伦理所体现的是共同体的责任及其实现问题,关系伦理则是所有伦理必然涉及的人与人如何发生相互作用的基本问题。校园伦理首先关注的是教育责任的落实问题。  相似文献   

10.
大学是思想最活跃、最富创造力的学术殿堂,是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的摇篮。堪称大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的大学精神,是引导人类从愚昧走向光明的启蒙者。大学精神的重要性,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如何继承和创新大学精神,进而以大学精神更快地推动大学的发展。积极开展校史教育,充分发挥名师的作用是继承大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倡导着眼未来的超越精神,创新校园文化,推进大学教育国际化进程是创新大学精神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教育伦理是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的道德关系为研究内容的伦理学科,教师德性是教师对职业意义、精神归属、教育伦理等体认后所形成的精神品质与道德境界。教育伦理是客观的,是外在的道德规范;教师德性是主观的,是内在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在师德建设中,应将教育伦理转化为教师德性,以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与敬业精神。从教育伦理与教师德性的内涵出发,分析教育伦理向教师德性的生成机制,探究教育伦理转化为教师德性的方法路径,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学课程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大学课程价值反映的是课程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体现的是课程对个体(教师或学生)和社会的意义,是对个体与社会一定需要的满足,一旦某种价值被确认,它就形成了课程价值的取向。因此课程的价值取向本质上是选择一种课程价值的倾向性,那么大学课程的价值基础是什么,该如何选择,都是需要探索的问题。一、大学课程价值取向研究概述大学课程的价值取向与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关于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一般认为有三种,即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和人本位价值取向。这三种价值取向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几乎可…  相似文献   

13.
在崇尚个人自由的现代社会里.在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影响下.当代学校民族精神教育必须回答如何处理国家认同与个人自由的关系这一问题。本文认为基于个人自由的国家认同是当代学校民族精神教育的一种必要与可能的价值取向,并提出建立在商谈伦理基础上的对话教学作为基于个人自由的民族精神教育的一种可能实践。  相似文献   

14.
论当代学校民族精神教育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崇尚个人自由的现代社会里,在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影响下,当代学校民族精神教育必须回答如何处理国家认同与个人自由的关系这一问题.本文认为基于个人自由的国家认同是当代学校民族精神教育的一种必要与可能的价值取向,并提出建立在商谈伦理基础上的对话教学作为基于个人自由的民族精神教育的一种可能实践.  相似文献   

15.
道德有其自身的规律。就道德结构而言,道德包括道德价值、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规范三个部分;就道德起源与目的而言,道德起源于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道德需要,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需要;道德目的在于满足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道德需要,在于保障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存在发展,在于增进每个人利益。由于缺乏对道德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学校道德教育面临三种病态:教育方式呈现"体验"的缺位状态、教育过程处于"无菌"的理想状态,教育内容陷入"无根"的尴尬状态。要解决道德教育的病态,应当遵循道德的内在规律性,在教育方式上重视体验,在教育过程中回归生活、实践,在教育内容上重视道德价值和价值判断的传递与培养。  相似文献   

16.
引入伦理利己主义是当下我国学校德育在面临重重困境下的无奈之举,但教育者对伦理利己主义的后果则估计不足。教育生活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扬弃伦理利己主义:第一,学校教育可以通过文化自觉及其创造性转化,在整合伦理方式与社会结构的关系中作出应有的贡献,培植抵御伦理利己主义的精神资源;第二,在教育生活中重构伦理道德的精神家园,为学生认同伦理道德提供客观基础,消解伦理利己主义的作用前提;第三,回归道德教育的精神生态,充分把握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德育价值,推进学生道德成长中的知行合一,以超越伦理利己主义。  相似文献   

17.
张宝石 《文教资料》2008,(16):191-192
伦理精神.是一定的民族在其特定的生存空间的社会生活环境基础上,于其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积淀起来的一种以善恶形式来从根本上集中地反映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的特殊社会意识形态现象,是伦理意识和道德准则的结晶,对人的道德活动和道德行为起着根本性的导向作用.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培育伦理精神有利于协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有利于提高身心素质;有利于提高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应注重培育的伦理精神主要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乐群贵和、明义重信.  相似文献   

18.
儒家“和”文化的伦理意蕴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儒家“和”文化是儒家最高的道德精神要义。“和”与“同”、“中”具有深刻哲理关系。儒家伦理意蕴包含“执两用中”、“和而不同”两个基本方面。即“和”文化包括“天人合一”自然价值取向、“和为贵”社会伦理取向以及身心和谐个人价值取向。儒家“和”文化为当代和谐社会提供了哲学智慧、伦理处事原则、社会理想图式的丰富思想资源和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伦理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伦理和道德之间的关系而论,伦理通常被认为是指从概念视角对道德现象进行的哲学思考,可认为是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行为规范,体现在人的意志、情感、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多个方面,尤指人际之间符合某些道德标准的行为准则。而道德通常是指在共同生活中人们的行为规范,是代表社会正面价值取向的一种  相似文献   

20.
教育伦理学源于教育与道德关系的思考,形成于杜威的开创性工作。作为一种"教育的伦理探究",它主要是从伦理的视角对作为人类生活形式的教育进行经验的分析和价值的辩护。根据这种取向,教育伦理学需要选择和发展适合教育问题探讨的伦理概念和理论、伦理思维和方法,厘清和分析自身的基本范畴和问题,建构和完善自身的基本框架和体系。教育伦理学主要由教育的道德前提、道德要求和道德功能三部分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