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探讨人类运动能力相关的基因标记与分子机制,对线粒体基因(mt DNA)高变区I作了序列多态性分析。研究选取汉族耐力运动员94人,相应汉族对照92人,对其mt DNA高变区I特异性片段进行扩增、测序,分析其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改变及其与最大有氧能力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我国汉族及其耐力运动员mt DNA HVR- I多态频率大于10 %的19个SNPs位点中,运动员有3个SNPs位点与最大摄氧量关联(np16 2 97、np16 36 2、np16 0 85 ) ,其中,位点16 36 2和16 0 85剑桥序列女性VO2 max/ kg均显著高于非剑桥序列组(P<0 .0 5 ) ;位点16 2 97剑桥序列组男性的VO2 max/ kg也显著高于非剑桥序列组(P<0 .0 5 )。结果提示,mt DNA高变区ISNPs位点16 36 2 ,16 0 85和16 2 97可能作为对人类运动能力的遗传标记,决定了个体有氧耐力水平及其对训练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TMAs技术及其在体育生物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讨组织微阵列(tissuemicroarrays,TMAs或tissuechip)技术在体育生物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前景。研究方法:采用历史回顾与前瞻性分析及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方法,跟踪TMAs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体育生物科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结果与结论:TMAs技术是近年来基因芯片(DNA芯片)为代表的生物芯片技术的发展和延伸,它与细胞芯片、蛋白质芯片、抗体芯片一样,属于一种特殊的生物芯片技术。它将成百上千个不同个体或/和同一个体不同器官的组织标本排列在一张载玻片上所形成的组织微阵列生物芯片。TMAs是一种高通量、并行性、多样本研究mRNA、DNA、基因以及蛋白质定位、定性和相对定量的分析工具,在体育生物科学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强度跑台运动对AMPKα2三种不同基因状态鼠MEF2/GLUT4DNA结合活性及GLUT4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探讨运动提高骨骼肌MEF2/GLUT4 DNA结合活性及GLUT4基因表达可能机制.方法:野生小鼠和AMPKα2高表达转基因小鼠,AMPKα2基因敲除小鼠各30只,分别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低强度(12m/min)跑台运动组和高强度(20/min)跑台运动组.运动时间均为1 h.运动后3 h取材.Western blot法测定AMPK(THr72)磷酸化水平.CHIP法测定MEF2/GLUT4 DNA结合活性.Real-Time PCR法测定GLUT4 mRNA含量.结果:1)野生鼠1 h不同强度跑台运动后,GLUT4基因表达量显著增加的同时.伴随着骨骼肌核内MEF2/GLUT4 DNA结合活性的显著增加;2)AMPKα2高表达转基因鼠1 h不同强度跑台运动后,其骨骼肌细胞核内MEF2/GLUT4 DNA结合活性及GLUT4基因表达量.均比野生鼠增加更为显著;3)AMPKα2敲除鼠1 h不同强度跑台运动后,骨骼肌核内MEF2/GLUT4 DNA结合活性显著低于野生鼠,但GLUT4基因表达量与野生鼠相比没有显著差异.结论:1)运动通过提高MEF2/GLUT4 DNA结合活性而提高GLUT4表达; 2)AMPKα2参与调解了运动诱导的MEF2/GLUT4 DNA结合活性及GLUT4基因表达量的升高;3)虽然AMPKα2参与调节了运动诱导的MEF2/GLUT4 DNA结合活性的提高,但机体还可以募集其他的信号通路代偿AMPKα2对GLUT4表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跳跃运动诱发关节软骨损伤过程中,软骨组织中TGF-β/ALK/Smad信号通路的相对表达情况。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其中低强度运动组和高强度运动组均在自制电刺激装置内进行跳跃运动训练,运动时间均为每天40 min,中间休息10 min,每周训练6 d,休息1 d,连续进行3周。其中高强度运动组大鼠运动训练时,自制装置中每10 s通电一次;低强度运动组每30 s通电一次;对照组大鼠进行自由活动。在分组干预的第1周、2周、3周分别处死5只大鼠,观察左后肢膝关节软骨表面形态,取部分软骨组织利用qRT-PCR法测定ALK5、ALK1、Serpine1、Id1和GAPDH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随着运动训练强度的加大和时间的延长,大鼠膝关节软骨表面损伤情况逐渐加重;与对照组同期相比,在运动相关软骨损伤早期,大鼠膝关节软骨中TGF-β/ALK5/Smad2/3信号通路代偿性活化,而至第3周末,该通路活化水平却明显低于对照组;与之相反,在软骨损伤发生过程中,TGF-β/ALK1/Smad1/5/8信号通路活化水平持续高于对照组,其中以高强度运动组活化更为明显。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下游两个主要信号通路(ALK5/Smad2/3与ALK1/Smad1/5/8)的相对活化水平失衡介导的软骨细胞分化状态异常可能是运动相关性软骨损伤的发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拟探讨急性运动中骨骼肌线粒体移动基因miro1、融合基因mfn2及分裂基因drp1的动态变化以及之间的相互关联.方法:以C57 BL/6小鼠一次中等强度负荷跑台运动(0°,13m/min)为实验模型,观察运动中骨骼肌miro1、mfn2、drp1mRNA表达变化,同时测定骨骼肌H2O2生成.结果:(1)120min急性运动过程中miro1 mRNA表达均较安静组显著增高,E60~E120组mfn2 mRNA表达较安静组显著降低;E60-E120组drp1 mRNA表达较安静组增高.(2)在运动中各时间点骨骼肌H2O2均较安静组显著增高.结论:线粒体移动基因的动态表达可能作为融合分裂基因表达变化的先导,协同应对细胞能量需求急剧变化产生快速应答.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查甲状腺癌失分化相关基因,为进一步研究其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线索。方法分别用Cy5和Cy3两种不同的荧光染料通过逆转录反应将失分化甲状腺癌组和对照组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的mRNA分别标记成探针,并与载有一组靶基因的基因表达谱芯片进行杂交。通过扫描荧光强度,计算机软件分析,寻找两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分化型甲状腺癌与失分化甲状腺癌组织之间存在一系列差异表达基因,共有373条差异表达基因,其中表达增加的有209条(2.0倍以上),表达降低的有164条(0.5倍以下)。结论基因芯片为筛选甲状腺癌失分化相关基因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运动联合吗啡预处理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延迟保护作用,探讨二者协同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成6组:假手术组(sham,n=8),缺血再灌注模型组(I/R,n=8),运动预处理组(E,n=8),吗啡预处理组(M,n=8),联合预处理组(EM,n=8),纳洛酮组(ENM,n=8)。实验动物采用戊巴比妥钠40 mg/kg腹腔麻醉,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制备I/R模型。运动预处理采用间歇性跑台运动,35 m/min运动15 min,间歇5 min,重复3次,连续3 d。所用组预处理24 h后再制备I/R模型,再灌注结束后取血测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取心肌测iNOS、Mn-SOD、MDA含量,在I/R过程中记录HR、MAP,计算RPP。结果与I/R组相比,联合组RPP显著增加;与I/R组相比,除纳洛酮组其余各组心肌iNOS均显著增加,联合组心肌Mn-SOD显著增加,MDA显著降低;与E组和M组相比,联合组心肌iNOS、Mn-SOD均显著增加,MDA显著下降。结论运动联合吗啡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具有延迟性保护作用,二者间存在协同效应,其信号通路主要是由阿片肽受体后途经介导的,效应物涉及Mn-SOD和NO。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8周跑台运动对db/dbT2DM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24只8周龄db/dbT2DM小鼠和8只同龄对照m/m小鼠,将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db/db)、运动干预组(db+Exe)、运动联合p38抑制剂组(db+Exe+SB203580)。db+Exe组进行8周跑台训练,db+Exe+SB203580组进行8周跑台运动联合SB203580抑制剂灌胃处理(5mg/kg,3d/W,8W)。每周定时检测小鼠的体重和空腹血糖;干预结束后,取全脑及海马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海马不同区域的神经元损伤状态;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中AD样病理、神经炎症、突触可塑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Ⅲ型纤连蛋白组件包含蛋白5(FNDC5)、Akt激酶等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1)跑台运动可明显改善db/db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2)减轻db/db小鼠的海马神经元损伤。(3)降低海马内AD样病理、神经炎症蛋白的表达,增加突触蛋白的表达水平。(4)通过p38信号上调PGC-1α/FNDC5的表达。(5)跑台运动可激活Akt激酶,而p38抑制剂可降低跑台运动对Akt激酶的激活作用。结论:8周跑台运动可明显改善db/db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p38上调PGC-1α/FNDC5,激活Akt激酶,减弱AD病理进程,降低炎性反应,增加突触可塑性,改善其空间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9.
王政  岳春林 《体育科研》2012,33(2):75-78,100
针对不同COMT基因型的被试者,首次利用视觉事件相关电位P3来观测被试者在长时间心算任务中COMT基因多态型与脑皮层电生理的关系。选取20名不同基因型人员作为被试者,在执行9组不同难度的心算任务后即刻,进行5 min的3-back任务,探讨健康成人数字工作记忆能力变化情况。Val/Val基因型的被试者P3波幅显著高于Val/Met基因型(P〈0.01),但和Met/Met基因型被试者的波幅无差异;Val/Met基因型被试者在不同的工作记忆任务中都显示了最差的成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有氧运动对认知的影响,探索相关分子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适应性喂养后随机分为C、E5和E5P组。C组常规饲养不运动,E5、E5P组进行5周游泳运动,E5P组完成运动后延迟1周进行测试。Morris水迷宫测认知能力;免疫荧光法测齿状回神经发生;试剂盒测血清BDNF、MDA水平和SOD活性;免疫印迹法测海马BDNF、TrkB、CREB和p-CREB蛋白表达。结果:E5、E5P组在目标象限游泳时间百分比、穿越平台次数显著高于C组(P<0.01 or P<0.05);血清BDNF、MDA水平和SOD活力组间无显著差异;E5、E5P组新生神经细胞数、海马BDNF、TrkB、p-CREB蛋白表达显著高于C组(P<0.01 or P<0.05),CREB蛋白的表达组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5周中等强度的游泳运动通过激活CREB/BDNF信号通路,促进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神经发生,进而提高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1.
快乐体育与体育教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华君 《福建体育科技》2003,22(3):53-54,61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阐述了快乐体育的涵义 ;客观地分析了快乐体育在我国体育教学改革中的积极意义 ;要实现快乐体育必须在实际教学中改革体育教学思想、目标和体育教学的内容、组织、方法等 ,提倡学生主动和愉快地学习。  相似文献   

12.
实施素质教育 推进学校体育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梁平 《体育科研》2000,21(2):23-24
通过对学枚体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应有的地位与作用和当前“应试教育”下学校体育现状的分析,得出:学校体育应树立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在思想观念、课程与教材、教学与考试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适应培养身心健康的新世纪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大学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中采用精神卫生调查问卷SCL-90,对实施健身运动处方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通过专家及学生调查来探讨实施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以研究实施健康运动处方的心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对参与者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对人际关系、焦虑等方面的调节和改善有一定作用。健身运动处方的运用要考虑处方内容、形式、负荷强度的安排。  相似文献   

14.
以身体自尊、一般自尊和一般生活满意感3个量表为研究工具,采用集体课外锻炼和自行课外锻炼的分组方式,同时辅以认知干预,对35名体育后进生进行为期8周的干预实验,为考察结合认知干预的两种不同课外锻炼方式对大学体育后进生的影响,实验前后进行量表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差值多元方差分析及LSD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不同课外锻炼方式在因变量身体自尊、一般自尊和生活满意感上的主效应均非常显著;两干预组与对照组之间实验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两干预组的效果也存在差异.结论:不同形式的课外锻炼能不同程度提高大学体育后进生的身体自尊及生活满意感水平,且自行课外锻炼方式对大学体育后进生干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学生颈椎病成因,运动处方干预途径及处方对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对安徽省芜湖市3所重点中学初一~高三的6个年级42个班级2100名中学生进行颈椎状况的问卷、X线调查,其中,对初一、初二、高一、高二的28个班1300人进行运动处方实验。结果:16h/d以上地学习使中学生颈部处于疲劳状态,身体运动的缺乏使39.24%中学生患有颈椎病,其中,42.11%属于颈型、29.61%属交感型、25.73%属神经根型、2.55%属于混合型颈椎病;同时,有40.77%学生有颈椎病部分症状。通过课题组运动处方干预,用枕和颈椎的保护知识宣传教育,尚有11.84%的学生存在颈椎病症状。结论:长时间的伏案学习、用电脑、背负沉重的书包、不用或低枕头等因素,可导致颈椎病的发生;以牵引、拉伸、复位为主的颈椎防治操与整理排列脊椎的两个运动处方,能有效地控制和防治颈椎病,使发病率下降27.4%(P<0.05),能改善和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在课间操实施颈椎防治操、体育课实施整脊运动,两个运动处方的介入时机与途径合理。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现状及改革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分析了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现状,指出高校体育教师应由知识传授者向“平等中的首席”、教育促进者、重“教育机智”者、终身学习者转变,当前需增加人文类、教育类课程和教学实践活动,选修课的比例需进一步加大,建议控制在25%~35%之间。  相似文献   

17.
体育是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但是目前高校中的体育教育在其目标识别方面常常出现偏颇,为此重申教育的人本问题.首先对教育的根本问题做出了明确的界定,而后对体育教育的现状展开分析,总结出目前大学体育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具有一定针对性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女大学生性格特征对其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女大学生性格特征进行分类,探究其各自体育锻炼的特征。运用性格向性检查表、把研究样本划分为偏内向、中间、外向三种性格类型。结论:女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受其性格影响,性格越外向,体育锻炼越积极,性格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有心理定向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山西高校体育教师患病情况、亚健康情况、影响健康的因素、身体自感评价四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教师不同年龄段,患病种类集中区和特点不同;体育教师普遍有亚健康症状,但是主要表现为"轻度心身失调""潜临床状态",症状单一;对影响健康正反因素认识有高度一致性,但意识和行为不一致;男性体育教师存在主观健康评价偏高的盲目乐观性。  相似文献   

20.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physical education (PE) are universal for all pupils. However, facilitating such benefits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 requires careful planning. This paper reports on a small-scale case study at one school in eastern England, exploring physic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eyes of children (n = 5), aged 12–16, with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 Photo-elicitation was adopted as the research tool to accord authority to the voices of the pupils, empowering them to share their feelings towards the subject by capturing significant aspect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e photographs provided prompts for greater exploration during unstructured interviews. Using the concepts of Bourdieu's reflexive sociology, the paper draws attention to how pupil's embodied dispositions interacted with what may be illustrated as the delimited spaces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field—physical education changing rooms, physical education corridors,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office and phys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positions and practices. The teacher's office was regarded positively as were activities that provided opportunities for engagement with peers. Opportunities to be heroic, such as scoring a goal for their team or being given an official role were important factors as was the opportunity to engage in some team sports. However, pupils' interaction with the changing room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corridors were viewed with trepidation, worry and fear. The paper concludes by highlighting that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teractions with the spac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develop forms of social and symbolic capital shaping the physical education experiences for pupils with ASD. Anticipating barriers presented within these integral fields of physical education space can help in preparing a rich and inclusive experience for pupils with ASD. Teachers may be better informed in providing strategies to facilitate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interaction whilst allowing all pupils to engage positively with physical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