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汉语虚指的“他”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在现代汉语中有一种虚指用法,它出现在动词后,但既无指代作用,又不是动词的宾语,同常见的作第三人称代词和旁指代词“他”的用法很不相同。通过对“他”的主要用法的历时考察,我们看到,虚指的“他”在唐代产生,它与第三人称代词“他”都是由旁指代词“他”演变而来。“他”的虚化来自于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他”原本是旁指代词,就词汇意义而言,旁指代词本身有淡化作用;二是由于唐代“他+N”结构的影响,因为后面N的存在,使“他”在表意上成为一个可以忽略的成分,在结构上成为一个悬空成分。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他”开始虚化。  相似文献   

2.
初中四年,我一直是他的班主任,在我的眼中,他是一个不求上进、纪律涣散、学习成绩“瘦骨嶙峋”的学生。最让我头疼的是,他在我面前表情“麻木”。每次找他谈话,不论是“暴风骤雨”地批评,还是“和风细雨”地引导,他的眼睛都是盯着某个地方,  相似文献   

3.
“他传”,是作者叙述他人生平的一种文类。考察林语堂的他传文创作,有着强烈的“述志”倾向。概言之,这种“述志”倾向,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其一,就他传理论而言,林语堂极为强调“个人笔调”。同时,他还倡导他传文创作应多采用“轶事”,使用“描写”手法,且应入“幽默”进“他传”。其二,就他传之创作缘起而言,林语堂的他传文创作主要是基于一种喜爱,又或者说是一种自娱自乐。其三,就他传传主之形象塑造而言,林语堂笔下的他传传主们大都符合他对“理想个人”的设想——“充满性灵有趣的个人”。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辜鸿铭诞辰150周年。在西方人眼里,辜鸿铭与印度的泰戈尔不分伯仲。被视为东方的代言人、圣哲,更有甚者说“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以不看辜鸿铭”。而在国人的眼中,历史留给他的境遇是何等尴尬。他那根辫子是“顽固”、“保守”和“怪诞”的凭证或象征.本人亦成为任人讥嘲的小丑。他自诩“是老大中华的末了一个代表”。他曾幽默地对凌叔华说他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今有好事者,说他“教在北大,扬我中华”。  相似文献   

5.
文学的未来     
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在1985年写了一系列为哈佛诺顿讲座而准备的讲稿,总标题就叫做《下一个千年的六个备忘录》。六个备忘录分别是“轻”“快”“准确性”“视觉性”“多样性”和“连贯性”。可惜,他只完成了前五个讲稿便逝世了,也没有亲临哈佛演讲。他的遗孀后来把这些讲稿整理出版,仍然冠以“六个备忘录”。当然,在备忘录里他讲到的是文学的未来。 “轻”,卡尔维诺首先强调。他并不是忽略重,而是对轻更感兴趣,因为他自己的写作经常都是在减去重量,尤其是减去小说结构的重量和语言的重量。他把“轻”视为一种价值,而不是一种…  相似文献   

6.
愤童     
“愤青”的“愤”指愤世嫉俗,叫他走东他走西,叫他打狗他撵鸡,对一切都持怀疑态度。“青”,是青年,多指70年代落地的,80年代的就叫“愤少”,俺们90年代的就叫“愤童”了。我们班的“愤童”并不干瘦,说起话来并没有把唾沫喷到人脸上,也不会在作文里大骂:“红嘴唇的娼妇!”但是……他是愤怒着的。“愤童”是童星星,他肥到痴肥的境界,体育课上,每每看到他摇摇摆摆地出现在卷起的尘土最后面时,我们总要对他的卖力“演出”指指点点。我夸他:“你可真是艰苦朴素,连裤子都是自己家做的。”他翻了翻眼睛,似乎没听见,走了。我恍然…  相似文献   

7.
一直待在海淀区的“海带”在“海龟”眼中,冯军无疑是“土鳖”,但是眼看越来越多的“海龟”变成“海带”,他戏称自己逛是“海带”——14年来一直待在海淀区,因为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给他良好的创业环境,他舍不得走。[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这是小学一年级的一堂说话练习课,练习用“是”字说话造句。“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爸爸是老师”、“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孩子们纷纷发表“见解”。就在这时,有个叫刘涛的孩子站了起来,他是个有名的捣蛋鬼,班上的女孩子见了他就赶紧躲开。“我是好……”听得出,他想说“我是个好孩子”,可没等他说完,同学们  相似文献   

9.
浩然先生于2008年2月20日去世了,直到他昏迷为止,他也不承认“文革”是“浩劫”。他认为“又没有烧杀抢掠的战争,怎么能说是‘浩劫’呢?”其实,他给浩劫定义的“烧杀抢掠”,在“文革”中都严重地存在。武斗的枪炮已经在全国都打响了,他囿于对“文革”的好感而视而不见罢了!  相似文献   

10.
回首又见他     
“他从来都是用纱布蒙着脸的。”“是吗?”“他告诉我说因为他从小就染上一种怪病,脸上长满了水壳疮。”“那你为什么还和他在一起?”“那时候小嘛,大家相识也是一种缘。何况他露出的眼睛好大好漂亮,他说这种疮是有20%的可能性医好的。”“那他为什么不去医?”“嗯……他穷,家里没有钱,所以他根本没什么朋友。但我从来不嫌弃他,也许是因为对他同情,也许是因为他的眼睛……”“然后呢?”“然后我们的关系越来越好,我们虽然当时很幼稚,但是谁也离不开谁。直到有一天,我妈妈开始干涉我们,说什么‘男生女生之间交往不应该太多,…  相似文献   

11.
荀子是先秦原始儒家中的集大成,他将先秦儒家的治国思想发展得较成熟:在关于礼的认识上,他提出“隆礼”、“重法”;在民本思想上,他主张“富民“、“平政”;为了规范君臣关系,他主张“尽君道”与“守臣道”。  相似文献   

12.
冒竹蕴  孙皓 《辅导员》2014,(17):50-51
瞧!站在你面前的是一个“帅小伙”,他眼睛大大的,眼神里流露出一种小男孩特有的机灵劲儿。他的脸黑黑的,姥姥说他“掉在地上找不着”,他便抿抿嘴,眼珠子一转,说道:“黑是健康色嘛!”一句话说得姥姥哑口无言。他是谁呀?他就是我六岁的弟弟。  相似文献   

13.
在汉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古时期,尤其是民族大融合、民众大迁徙、南北文化大交融、因而语言也发生很大变化的南北朝时代,是一个新;日交替、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研究这一阶段的语言现象,特别是来得最快的词汇变化,对于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有着特殊意义,本文仅就南北朝时期的代词“他”、“身”、“许”提出一些粗浅看法。一、他关于第三人称代词“他”的起源年代,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看法。杨树达认定《后汉书·方术传》中“还他马,放汝罪”中的“他”是第三人称代词,王力先生则力驳此说。在《汉语史稿》中,他认为这个“他”…  相似文献   

14.
“Vt/N1的N2”中的“N1的N2”一般是定中偏正结构.但当N1为人称代词或指人名词时就有点麻烦了。如:“请他的客”。因为这里的“他的客”不是“他的客人”的意思,所以.这个“他”是什么成分,“他的客”是什么结构在语法学界就一直没有定论。大多数论著避而不谈。朱德熙先生把“他的”之类称之为“准定语”①.傅雨贤先生则称之为“类定语”0。照此,“他的客”也就只能叫做“准定中们正结构”或“类定中偏正结构”了。那么,象“他”这类“风”究竟是什么成分,“他的客”这类“NI的NZ”究竟能不能名正言颀地叫做定中偏正结构呢?…  相似文献   

15.
在合肥市梦园小学,提起“王崇霄”三个字,可谓人尽皆知,似乎每个同学都乐于分享他的故事,他是大家口中的“大队长”“行者”“文艺天才”。他究竟是怎样一个叱咤校园的传奇人物呢?  相似文献   

16.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命题,是基于他对思想的“确然性”理想的追求而提出的,因此,其中之“在”,并非指“有”,而是指“真”,即“确然性”。他力图解决“什么是确然的”和“如何确然”的问题。但是,他的“确然性”追求却存在着将哲学的“确然性”与科学的“确然性”简单等同的方向性错误。  相似文献   

17.
教育文摘     
教育文摘给魏书生换一种说洁在语文教学领域,魏书生已经被看作是个“奇人”。他的“奇”体现在哪里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我看,在于“巧谋”。其一,在人生隙缝中,他练就了“游刃有余”的本领。他特别强调他所善于处理的“关系”:①和社会的关系。他对社会采取了...  相似文献   

18.
石涛不仅在绘画创作领域独树一帜,而且在绘画理论领域也别具慧眼。他的画论主要见于他的《苦瓜和尚画语录》以及一些题画文字。在他的绘画理论中,最具特点也最难以捉摸的应该要算他在《画语录》中的“一画”论了。而有关他“法”与“化”的理论则是“一画”论的具体体现。因而,我们可以从他的“法、化”理论来看他的“一画”说。石涛认为,中国山水画  相似文献   

19.
赖希与弗洛伊德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他认为治疗精神病不能仅仅“就病治病”,更重要的是要改造社会,消除导致精神病的社会根源。因此,他主张既要进行“宏观革命”,又要进行“微观革命”。其实,他在理论和实践上不仅以“性革命”取代了“微观革命”,而且也取代了“宏观革命”乃至全部意义上的革命,他企图以维护性权利、提倡性自由来反对性混乱、遏制性犯罪乃至挽救整个人类社会,这当然不可能。他的“性革命”说确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从整体上看是空想,是脱离现实的,错误的,他提出的目标不可能实现,他指出的道路也走不通。  相似文献   

20.
这节课是自习,我正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这时,两位学生走了进来。“有事吗?”我问。“老师,他骂我。”“他先骂的我。”二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看着二人因争执涨得通红的脸,我对他们说:“先听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好吗?”有一个小孩不知道回声是什么。一天,他独自一人站在旷野上,大声喊道:“喂。喂。”附近的小山立即反射出他的回声:“喂。喂。”他又叫:“你是谁?”回声答道:“你是谁?”他尖声大叫:“你是蠢材。”山上立刻传来“你是蠢材”的回答声。孩子十分愤怒,向小山破口大骂起来。然而,小山仍旧毫不客气地回敬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