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概括地说,晚报、日报的经济新闻存在“六异四同”。“六异”分别是: 角度大小。晚报经济新闻的角度比较小、比较巧。经过晚报老报人的多年苦心经营,它形成了鲜明的选材裁剪角度;近年来它又不断得到反思升华。晚报经济新闻的角度在这样五对关系上有所倾斜:经济工作角度与经济生活角度;生产角度与消费角度;领导角度与群众角度;长远角度与当前角度;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即一般把后一角度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2.
概括地说,晚报、日报的经济新闻存在“六异四同”。“六异”分别是:角度大小。晚报经济新闻的角度比较小、比较巧。经过晚报老报人的多年苦心经营,它形成了鲜明的选材裁剪角度;近年来它又不断得到反思升华。晚报经济新闻的角度在这样五对关系上有所倾斜:经济工作角度与经济生活角度;生产角度与消费角度;领导角度与群众角度;长远角度与当前角度;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即一般把后一角度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3.
晚报也被称为“家庭报”,其读者主要是广大的平民百姓,因此,晚报的定位应该姓“民”,晚报平民化、标题口语化和稿件多样化即是晚报的外化形式,也是晚报的基本特色。具体到新闻标题上,其基本特色也就表现在“平民化”、“口语化”和“多样化”上。心里想着平民百姓平民化是指晚报的编辑记者要有平民意识,用平民百姓的“眼光”来制作新闻标题。平民化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素质,是晚报编辑记者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4.
在一次晚报工作会上,中宣部副部长徐光春提出晚报要坚持“进家庭、进生活、进百姓”的方向,得到与会同志的认同。坚持“三进”,是由晚报既姓“党”,又姓“晚”的性质决定的,是晚报进入市场的必由之路。从鸭绿江晚报创办两年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走“三进”的办报道路,必须找准“切入”点。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5.
自从我国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来,经济新闻图片在晚报上的位置越来越突出了。然而经济新闻的“硬”和晚报新闻的“软”是一对天生的矛盾。如何使经济新闻图片报道更具晚报味已成为晚报摄影记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一、透视经济活动背后的故事“新闻的面要广一些”,是我们晚报的老前辈赵超构先生一贯的办报思想。这一思想至今对于搞好晚报经济图片报道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广泛性和多样性是晚报新闻的固有特征,只有抓住了这一特征,使晚报的经济新闻既有天天不能离开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又有导弹、卫星、宇宙飞船等高科技;既有老百姓关心…  相似文献   

6.
要办好一张晚报,首先会面临一种两难的处境。一方面,晚报的读者对晚报的普遍期待是“好读”。晚报是带人家庭阅读的报纸,读者希望在晚间的休闲时光中了解信息、获取知识、放松精神、娱悦性情等等,总而言之,是希望读到较“软”的内容。但是另一方面,这种“软”是有限度的。“好读”是读者对晚报的要求,同时应该看到,“好读”也是晚报的一个误区。晚报是一种以市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报纸,如果以为市民只喜欢读那些轻松的、消闲的、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无关痛痒的内容,从而一味地迎合有些人的趣味,那么,这样的报纸是没有分量的,只能以“街头小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晚报家庭可谓人丁兴旺,由80年代初期的13家,发展到今天的100多家。平均每一个半月诞生一家晚报。这不仅在中国报刊史上绝无仅有,就是世界报刊史上亦属罕见。新闻界称之为“晚报现象”。这说明,目前是晚报发展的最佳时期和最佳势态。 毫无疑问,报纸作为精神产品应该以社会效益为第一位。但社会效益要通过市场来实现。在各类报纸中,应该说晚报是较早进入市场的。它不存在硬性摊派,也没有“皇粮”保障,大多数自费订阅。在当前新闻媒体大战中,晚报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如何抓住机遇,发扬晚报优势,保持晚报特色,使市场机制下晚报经济新闻更加有创造性,更加生动活泼,更加为广大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8.
需求各异的服务对象有人把晚报反映的层面和读者对象归纳为“面向社会、进入家庭”八个字,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社会却几乎包容了人类的全部。晚报要面向社会,进入家庭,它面对的读者,也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就职业分,有干部、工人、农民、军人、商人、教师、学生等等...  相似文献   

9.
2006年,《彭城晚报》在各个层面上深入贯彻徐州日报社党委关于“差异办报、错位经营”的战略思想.以“领跑新生活”为追求,全面彰显晚报作为生活纸、时尚纸、消费纸的特征.以对“成功资讯”、“时尚生活”和“心灵驿站”三大板块的构建,确立起与晨报明显不同的报纸形态和组织架构,在服务于创业、消费和精神满足中.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0.
报纸     
《新闻实践》2006,(3):58-59
《衙州晚报》开展“寻找城市角落里的贫困老人”活动;丽水日报社举办“感动报人”征文比赛及演讲活动;《宁波晚报》开展“双休日我为晚报献好稿”活动;报网联动——网上对话“解难创优”;《萧山日报》策划小记者“春节消费”调查;……  相似文献   

11.
武汉晚报从1961年5月1日创刊到现在,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文革”前的“市委机关报”时期;从1984年9月 1日复刊到1992年7月,日报主办晚报时期;从1992年8月到现在,作为独立的晚报时期。 三个历史时期,武汉晚报虽然扮演了不同的“晚报角色”,但始终没有放弃对晚报特色的探索和尝试。尤其是近年来,还把创自身特色当作新闻改革的首要目标。 在探索晚报特色的过程中,我们思考得比较多的问题是:晚报特点到底是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日益激烈的报业竞争和多媒体的“前夹后攻”,如何继承和发展已有的晚报特色?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办报思想、办报观念、宣传方式和报道方法,哪些在新形势下仍需继续坚持,哪些需要改变,哪些需要创新?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在新闻实践中认真加以解决。 这些年来,武汉晚报在创自身的晚报特色的实践中,探索出一些较为成功的经验和作法,简而言之,可用“一、二、三、四、五”来概括。 所谓“一”,就是一个目标:创自身更加鲜明的晚报特色。 1984年9月1日,武汉晚报复刊时市委为我们确定的办报方针是:“面向社会、进入家庭、指导生活、陶冶情操”;1992  相似文献   

12.
经过2003年的全国报刊治理,晚报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读者对晚报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新闻,也随之提出更高要求。时下,有人把标题———晚报经济新闻的“眼睛”形容为:“铁一般硬梆梆,水一般平淡淡,雪一般冷冰冰。”此话虽带片面性,但晚报经济新闻标题大多数叙述冗长,语言干瘪、数字堆砌、结构老化等现象确实存在。文章难写,标题难作。晚报编辑望经济新闻而兴叹。如何制作好经济新闻呢?笔者结合在三峡晚报社的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1.选用大白话、俏皮话、老实话,使读者感到亲切这种标题,雅俗共赏,生动形象,富有立体感,常常装点着较为重大的主题。请看《三峡晚报》制作的标题:《生意经弃“洋”归“土”锅碗瓢重坐“正席”》、《三百多名“泥瓦匠”成了“小秀才”》、《舍得金弹子打下“巧凤凰”———宜昌机床集团“科技型经销员”身手不凡》、《骑着毛驴儿想着开汽车》、《甘为“铁妹子”做“嫁衣”的好小伙》、《“思念”雪糕怎让人思念?》。这些标题是“从活人的嘴上搬到纸上来”的,简洁有力,叫人爱听爱看,过目不忘。经济新闻标题不仅要“短些,短些,再短些”,还要“软些,软些,再软些”。晚报经济新闻出现“内行不屑看、外行看不懂”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作...  相似文献   

13.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紧密结合宣传思想工作实际,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新闻宣传工作需要切实把握的重大理论原则问题,是改进新闻工作、提高报道质量的指导方针。作为综合性报纸的晚报,经济报道是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晚报的经济报道更有贴近性,提高经济报道档次,是提高晚报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1、贴近实际,突出经济报道的重要性 这里所说的“实际”,其实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经济新闻的报道面应大大拓宽。经济新闻不再是经济工作新闻,更不是生产经营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网络时代,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作为信息消费产品的新闻,其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综观一座城市的日报、晚报、商报、都市报等报纸,目前已很难找出独家新闻。新闻竞争中的同质化现象和晚报如何应对同质化竞争是本文要讨论的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改革的推进,使经济生活变得日新月异、异彩纷呈,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的晚报的经济报道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加大报道分量。不过与晚报整体的新闻报道比,经济报道面临着不少难题和需要突破的地方。晚报经济报道的难点m经济现象的累积性和晚报时效性的矛盾。经济现象一般有一个从隐性到显性的过程,由于一个经济现象往往牵涉到同一行业甚至不同行业的许多部门和单位,记者很难在第一时间内第一个抢到带有“今天”或“明天”字样的经济现象新闻,因为经济现象的演化,不少是渐进的,记者在什么时候出手,时间由头大都是“…  相似文献   

16.
世纪末报业竞争风云变幻,下一个世纪的报坛晚报是否真会风光不再?这是全国晚报界都在热切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武汉晚报1984年9月1日复刊以来,已在读者中形成高品位贴近广大市民的风格,拥有较稳固的家庭自费订阅户,是武汉地区最早大规模进入家庭的对开大报。近些年来,晚报风格被许多报纸模仿并取得成功。面对新的竞争态势,晚报的生存空间在哪里? 去年8月起,武汉晚报社在全编辑部展开了办报思想大讨论。审视整个报业格局,晚报的位置仍然是显而易见的。它没有“程式化新闻”的包袱,比传统的党委机关报更贴近读者、贴近生活;…  相似文献   

17.
在新民晚报搞经济报道,常琢磨各报经济新闻的特色。人民日报——政策导向;经济日报——宏观分析;经济参考——硬软交替;解放日报——综合报道;文汇报——思辨阐述……对比上述各类报纸,晚报经济新闻应有什么样的特色呢?关于这个问题,报社领导和富有经验的老一辈晚报新闻工作者曾有过多次精粹的表述。我们的办报方针“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同样适用于指导经济新闻的采编;“信息化、群众化、生活化”和“时令性、多样化、可读性”的不同特色,同样是对我们经济新闻的要求。但是,上述这些要求,如果要在版面上体现出来,又能抓准关键,落实到某一“聚焦点”上的话,我认为:社会化是晚报经济新闻的主要性格特征。强调晚报经济新闻的社会化,一是时代的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  相似文献   

18.
晚报品味     
如果把日报比作人们每日不可或缺的一顿正餐的话,晚报,恰似一碟异香扑鼻别具特色的风味菜肴。如果说日报理当扬长避短,办出日报特色的话,晚报亦应避短扬长,办出晚报味儿。特色即生命。风味即魅力。笔者读报多年,仔细咀嚼,品出晚报有以下五味: 一日社会味。所谓社会味,是与日报“政治味”和“经济味”相对而言。晚报,当然也有政治,也有经济,但作为一张“主要供自费订报的寻常百姓茶余饭后阅读”的  相似文献   

19.
《扬子晚报》作为一张“八小时以外”的“家庭报纸”拥有越来越多的读者群,从八、九岁的儿童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喜欢读它。目前发行量已达39万份,在全国43家晚报中名列第四名。翻开最近两个多月的晚报,我们觉得她又有了新的进展,既坚持了党性原则,又体现了晚报的特色,确实具有“扬子”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20.
在市场确定的前提下,都市类报纸创造竞争优势主要是两条途径:要么比竞争对手更出色,要么比竞争对手更经济地满足读者。如何更经济地满足读者,其实质涉及的是报业管理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即低成本管理问题。下面结合都市报的竞争现状,谈点看法。一、价格推动成本:从更廉价到更经济各地都市报的崛起主要靠更出色,对手是当地晚报。都市报学走了传统晚报的看家本领,像晚报三大支柱:社会新闻、体育新闻、文娱新闻,像以批评报道影响读者等等。再增加硬新闻,做到“大信息量”;增加服务性报道,做到“强综合性”。在这种“新闻纸加实用纸”的对照下,那些固守“报的补充”、“茶余饭后消遣”的传统晚报,就明显信息量不足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