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在刘勰的文章学思想中,“正名”思想处于统摄地位。刘勰将儒家“正名”引入《文心雕龙》,建构了为文正名、正文之名、正文之体三位一体的《文心雕龙》正名思想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文的合法性问题,规范了各体文章的创作标准并提出了具体的文风要求。《文心雕龙》正名思想与其提倡的“正体”之文为魏晋六朝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研究蔚成大观是中国学术史上的大事。有鉴于此,张少康等撰成《文心雕龙研究史》,并编成《二十世纪文心雕龙研究文存》,一则填补了学科史空白,二则保存了该领域部分资料,三则提供了该领域资料索引,因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3.
讨论《文心雕龙》中的“经典”问题的前提有两个:一是经典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正如佛克马、蚁布思所说,“没有任何地方像中国那样拥有如此严格地、如此长期地被尊崇的经典:维持了两千多年一直到本世纪的儒家经典。这些经典包括《易经》、《尚书》、《诗经》、《春秋》和《礼记》。”1经典及对经典的研究——“经学”构成了后人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资料宝库。二是《文心雕龙》中对经典的重视。“经典”一词在《文心雕龙》中的出现频率是相当之高而且其地位作用也是相当重要的。吴林伯在其《〈文心雕龙〉字义疏证》中指出…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部"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的公文写作价值并未得到充分的认可。即便今天,人们也多是从文体论的角度分析《文心雕龙》中的公文写作内容,对其中所蕴涵的与公文写作相关的宏观原则、具体技法等具有实践性指导的理论关注不足。而《文心雕龙》正是因其公文写作理论使自身的影响突破了纯文学范围深入到上层建筑领域。  相似文献   

5.
范英梅 《兰台世界》2014,(10):47-48
《吕氏春秋》乐论思想与《文心雕龙》的文论思想有很多相似性,本文拟对此进行一些探讨,将从《吕氏春秋》乐论与《文心雕龙》“文之枢纽”的关系来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6.
古今的文章、诗词都相当普遍地使用过典故,许多文论家也都讨论过“用典”的问题。我国第一部“体大而思精”的文学批评专著《文心雕龙》,就专设《事类》篇来论述用典。《事类》篇开宗明义就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所谓“事类”,就是在文章本身的写作之外,利用有关的典故来表明意义,引用古事以证明  相似文献   

7.
自古文章言辞所忌者“直”而“野”。刘勰说:“智者藏往,神以知来。”(《文心雕龙》)藏,即含蓄。金元之际的著名作家元好问说得好:“文章要有曲折,不可作直头布袋。”(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引)因  相似文献   

8.
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出了著名的文气论。文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由此来看,曹丕认为文气大体是先天禀赋所定。文体与文势的提法初见于刘勰《文心雕龙·定势》:“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求,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势者,乘利而为制也;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自然之趣也。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文章体势,如斯而已。”但是文体论观点最初见于《文赋》。其文曰“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理论专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古至今,注释、校勘、阐述、研究《文心雕龙》的论著非常多,可谓已形成了一门“《文心雕龙》学”。从《文心雕龙》的研究历史和现状看,虽已出版了不少较有分量的研究专著,但论著中,也不乏因对原著概念理解偏差而诠释不当的现象。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文心雕龙》本身术语繁多,包蕴宏富,难以通解。《<文心雕龙>字义疏证》(武汉大学出版出版社);正是武汉大学中文系吴林伯教授针对研究界存在的上述状况而撰写的一部学术专著,旨在廓清迷雾,纠谬归正。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的“正纬”篇专门谈了“经书”与“纬书”。按照刘勰的说法,“纬书”本是用来说明“经书”的,但其后便渐趋芜杂,以至刘勰慨叹“今纬多于经”、“经正纬奇”,这对于新闻工作怕也不无鉴镜作用吧。过去,凡是中央开了一个会议,作出重要决策,报上总要大肆渲张,多所阐释、注解、论证以至繁烦考证,头绪纷繁,连篇累  相似文献   

11.
张亚杰 《档案天地》2006,(4):26-27,17
1966年5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全面发动“文化大革命”.并印发了《五一六通知》。5月25日下午2点,北京大学哲学系党总支部书记聂元梓等7人.在饭厅墙上贴出了题为《宋硕、陆平、彭瑕云在文化大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的大字报。这张大字报引起了中央高层的特别关注。6月2日,《人民日报》以《北京大学七同志一张大字报揭穿一个大阴谋》为标题。全文刊登了这张大字报。从而.一张大字报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铺天盖地的大字报成为“文革”中一道特殊的“风景”,“文革”十年.  相似文献   

12.
王应麟与《文心雕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应麟《困学纪闻》引述《文心雕龙》,比较集中在刘勰的诗学理论,此体现他对刘勰《文心雕龙》一书文论性质的深刻理解。《玉海》引用《文心雕龙》涉及文体较广,恰与《困学纪闻》形成对照。总集与类书在叙述文体流别时,自刘勰《文心雕龙》问世后,一般取代了挚虞的影响,王应麟《玉海》大量征引《文心雕龙》,进一步巩固了后世在编纂同类文献时,《文心雕龙》在编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此几乎形成了一个编纂传统。  相似文献   

13.
王路佳 《大观周刊》2011,(15):16-16
《文心雕龙原道》篇作为刘勰的总体思想很有探究价值,刘勰之“道”是与宗经思想和释家之道联系到一起的,本文就以刘勰的《原道》篇为解读模本,从本于《易》“道”和其“自然”属性两个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4.
张灯先生的《文心雕龙新注新译》行世以来,除《贵州日报》、贵州电视台着力予以报道评说外,《人民日报》、《文汇报》《文艺报》等也先后刊出多篇评论,一致认为这部新作是雅俗共赏的佳著。这是很恰当的评介道出了该著最基本的特征。作为此书的责任编辑,我这里想就“雅”、”俗”二字稍作剖析,来说明这本新书的学术价值和传承价值。所谓”雅”,指的是雅丽端正。这不是浅尝辄止所能奏效的。《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是南朝齐梁时代的大学者,贫穷无娶而为和尚,成书在1500年前。年代久远导致了版本的歧误,注家众多又造成了诠解的纷纭,因而给后人…  相似文献   

15.
评论的本质是什么?干了一辈子,却未仔细研究过。这次有时间坐下来读书,发现中国第一部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专著《文心雕龙》,对此有很精辟的见解。他说:“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辩正然否,穷于有数,追于无形,钻坚求通,钩深取极,乃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也。”筌蹄是...  相似文献   

16.
“势”的观念,在汉魏六朝时期,被移植到传统的几种艺术门类中。音乐讲究体势之美,舞蹈强调动感的态势之美。武术、围棋无不重视“势”的发挥。书法对“势”有更高的追求,要求以形造势。在许多书法论著中都提到书势、字势、笔势、体势、气势、形势等等。在画论中,“势”可以称得上是最早的理论术语,人们将“势”与“理”相结合,以能否得势,作为艺术层次高下的标准。文学领域的“势”论晚于书法和绘画,是由齐梁之际的理论家刘勰在巨著《文心雕龙》中给以确立的。《文心雕龙》论到“势”的地方很多,含义也比较丰富,基本是指事物运动的自然趋势和规律,主张文学创作要遵循自然之势。唐宋两朝,诗词发展到鼎盛时期,著名诗人王昌龄总结了诗歌“十七势”;皎然则提出了“明势”论,齐己和惠洪分别有“十势”和“四种势”用以论诗。明清之际小说和讲唱艺术大兴,有经验的作家,艺术家们也意识到“用势”、“取势”、“得势”对于创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1996年下半年,越南新创刊的《外国文学》杂志上,首次比较系统全面地翻译《文心雕龙》,共译33篇,由越南著名研究中国文学教授潘玉翻译,并作了一些注释。译作一发表,深受越南文学研究界的欢迎和赞赏。越南作家陈青淡撰文说,同意译者对“文心”两字理解为文章的本质和精粹,但不同意译者将“雕龙”理解为“雕虫”同义,这样人们理解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文学  相似文献   

18.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盼望》的写作过程使我体会到:只有笔端储满了情感,才能写出以情动人的文章来。去年六月三日,我县领导送“烈士证明书”、“光荣烈属”镜匾到西来桥镇  相似文献   

19.
1992年4属17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数十家报纸同时在显著位置推出同一张照片:一个小女孩伏在书桌上,手握铅笔,一双大眼睛充满忧虑和渴望……照片的标题是“我要读书!”这张照片被各大报刊争相转载,作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形象标识,它凝聚起一股巨大的力量,成千上万的孩子因此改变了命运:这张“大眼睛”照片的主人公就是苏明娟,安徽省全寨县人。2002年7月7日,读高三的苏明娟参加了高考。10年来,苏明娟一直生活在关爱的阳光里,但也有委屈、被误解、心烦和流泪的时候,尤其是高中三年,被学校善意“雪藏”的日子里,她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呢?13日,苏明娟在填完高考志愿后,终于敞开心扉,一吐自己成长的“烦恼”——[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按照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一主两翼”媒体发展战略,“一主”就是报纸;“两翼”。一翼是期刊方阵,另一翼是电子媒体。《大武汉》作为期刊,是集团媒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武汉》已经成为武汉的一张名片,要争取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一张能够让武汉人感到骄傲的名片,同时能够为集团带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