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危机词典     
阿根廷学者戈韦略和记者奥利韦里编纂了一本名为《危机词典》的著作。这部奇特的词典收入了经济危机以来两年间阿根廷民间涌现出来的各种“新语”。比如,“拦路抗议者”是阿根廷新出现的一个阶层,他们是一些失业者,经常用堵塞街道或者公路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愤怒。“排队者”则是一个新的“职业”——当人们争先恐后地冲向银行和兑换所兑换外币的时候,发现自己不得不排在一望无边的队伍后边,于是他们便花钱雇用那些“排队者”替自己占一席之地,自己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学术中的阐释学传统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形成时期,就开始了以阐释(又称“解释”)为特征的思想展开方式,比如,孔子说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就是把自己放在古代圣王的政治理想和价值观念的“记述”与“阐释”者的身份上。这样的传统也被后来的儒家学者所继承。在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设立“五经博士”来传...  相似文献   

3.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在听课的时候可以采用“共同遭遇者”听课方法,使自己成为一个“共同遭遇者”。首先,要在听课中将心比心,理解万岁。听课对于授课教师而言往往是展示与界定自身教学水平的重要机会。作为一个“共同遭遇者”,其首要的前提就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的,理解是“共同遭遇者”的基础。因此,听课教师应该努力做到“换位思考”,比如在听课的  相似文献   

4.
常有孩子埋怨父母“没能耐”,不能给自己最好的生活,比如汽车接送,比如出国旅游,比如做小留学生……在与同学比较中,产生不满,偶尔父母教训几句,他们就反唇相讥:“我是不优秀,那你们呢?”对此,不少家长感到“寒心”,自己千辛万苦地养育他们、宠爱他们、珍爱他们,但他们似乎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或干脆不屑一顾。如此是由生活中建立起孩子“饮水思源”的美德。第一,从父母自己做起。自己要孝敬父母,对上一代人尊敬、体贴、关怀。一些“恶媳妇”从不屑跟婆婆说话,或者虐待老人,那么,敏感的小孩怎么能学会尊重父母呢?感恩也不只限于亲缘关系,成…  相似文献   

5.
心情常常莫名其妙地烦躁不安,有时候影响学习,甚至波及到周围的亲朋好友。于是,苦恼更多了一分。有朋友问:你为什么不开心呢?其实每个人的一生,考虑的不外乎三件事。我说:怎么只有三件事呢?每天光学习就有那么多课程,加上其他事情,应接不暇啊!朋友笑:确实只有“三件事”。第一件是“自己的事”,比如几点上学、要不要梳头、开不开心……凡是自己能够安排的,都属于这件事;第二件是“别人的事”,比如张三勤奋学习、李四游手好闲、我帮助过的人却恩将仇报……凡是“我”以外的、以别人为主体对象的事情都属于这件事;第三件是“老天爷的事”,比如…  相似文献   

6.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颜渊这么称赞自己的老师,充分肯定了诱导的作用。“诱者,导也;导者,引也。”(《学记》),说的就是教师要会引导,善于引导。而善于引导语文阅读教学,又有其更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导”可以分两个方面:一是纵向的导;一是横向的导,它们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进行学习和复习,更好地记忆、巩固所学的知识内容。一纵向引导:它引导学生对知识作更深入的分析研究,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内容,巩固知识点,是质的提高。比如学习《说谦虚》这一课,根据目  相似文献   

7.
读了广州白云师范学校《我看“追星热”》中几位同学的发言,颇有感慨,也想来凑凑热闹。我觉得,对于一名中师生来说:“追崇明星偶象,实在是不可取。因为,我以为,“追星者”其实是为了逃避自己的现实,去虚幻某种“真实”。比如你拜倒在刘德华脚下,一心履其成功之路,难说不是幻想为了放弃神圣的讲坛。过多地崇拜明星而成为“追星族”一员,让明星的光芒遮没自己的生活,把所有的爱与精力全献给某明星,从言行举止上模仿,思想感情上追逐,  相似文献   

8.
教师或领导听课要听出特点,抓住实质,评出水平,需要准确定位自己的听课角色。1.进入“学生”角色听课者必须首先有意识地转变角色,充当小学生,使自己处于“学”的情境中,从学生的角度看任教者的教学是否兼顾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2.进入“教者”角色听课者要设身处地地思考:这堂课由自己来上该怎样讲? 将讲课者的教法与自己的构思进行比较。这样可避免两种态度:一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挑剔,看不到长处,不理解讲课者的良苦用心;二是无原则地同情、理解,看不到短处。3.进入“指导者”角色听课者如果从指导者的角度来听课,就能做到:⑴居于学术的高…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说课”刍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说课”是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新生事物,是世纪之交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高度地重视“说话”,科学地设计“说课”,认真地组织“说课”,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本文不揣冒味,试就这个问题作一个初步的探讨,以向广大同仁请教。一、“说课”的内涵及种类1.“说课”的内涵。所谓“说课”,就是说课者根据一定的目的,对自己的课的解说或是对别人的课的评说。它主要是指,在语文教学的特定的场合,说课者在课前或课后,面对听课者解说自己所执教课文或是课后评说被听课者所执教课文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以达到相互交流…  相似文献   

10.
“自卑”、“自负”、“自强”是人们三种不同的心态。“自卑”是轻视自己,认为自己比别人差;“自负”是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自强”是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具有奋发向上的精神。自卑者,不能很好地去认识自己,总是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看不到自己的优  相似文献   

11.
教师自古以来就担负着“传之以道,授之以渔”的任务,但作为学生如果一味地以教师所授之“渔”去看待事物,解决问题,便会失却自己的个性不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所以,教者不应过多地把自己的所谓“方法”硬塞给学生,而应让学生在具有了一定的语言知识积累之后,主动地去“找”,自己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标签是社会(他人或社会组织)给有关人员加上的一个身份证明,是社会对一个人的性质所进行的界定。比如,“这个人是坏人”、“这个人是小偷”、“这个人不诚实”等。这里的“坏人”、“小偷”、“不诚实”,就是社会给这个人贴的“标签”。社会标签理论认为,这些标签不一定能从客观上反映这个人是什么(因为有些标签是社会错误地加给某人的),但它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人将会“变成”什么。因为标签改变了别人对被贴标签者的认识,也改变了被贴标签者本人对自己的认识,进而影响到他的发展,并使之最终成为标签所标定的身份。在这…  相似文献   

13.
近两年来,话题作文以其开放性的特点,受到各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话题作文自然也就成为初中写作训练的重点。如何写好话题作文呢?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拟好题目话题作文的拟题是写作的第一步,俗话说:题好文一半。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只有扣题而写,文章才有发挥的天地。话题作文允许自己拟题,我们要努力提高拟题水平,力争使自己拟的题目准确、凝练、含蓄、新奇。其次,标题要有文采。作文题目拟得“短”“精”“新”“巧”,会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拟题运用修辞手法更会闪现亮丽。比如以“阅读自然、阅读社会、阅读人生”为话题,“第一个青苹果…  相似文献   

14.
《新读写》2013,(10):39-41
上海有道高考作文题“他们”。命题者日,关注“他们”比关注自己更重要。其实,这两者是无所谓孰重孰轻的。“自己”——对于正在成长的学生来说,本就是一个很值得想一想、议一议的话题。理性地认识自己、愉悦地接纳自己,对自己有何要求,让自己成为怎样的人,如何做个最好的自己等等,都是“自己”这一题中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5.
移情导读,是以美学为导向的教学尝试。通过教者所创设的各种情境,使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自觉地、能动地把无生命的对象看做是有生命的载体。从而使“四心”(作者、编者、教者、读者)产生共鸣,陶冶审美情趣。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换言之,就是将学生自己的感觉、思想、情感、意志等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6.
<正>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指出:“小说家有三种基本可能性:讲述一个故事,描写一个故事,思考一个故事。”[1]《祝福》是鲁迅的经典小说,在这篇小说中,鲁迅为读者讲述、描写了一个叫祥林嫂的女人的悲惨一生。不论是初到鲁镇时三缄其口地“遮掩”其故事,还是再到鲁镇时滔滔不绝地“讲述”其故事,抑或是作为验证者主动“验证”捐门槛效果的故事、作为质疑者主动“质疑”灵魂有无的故事,祥林嫂是以自己为主角的故事的讲述者、验证者、质疑者。  相似文献   

17.
有许多堪称“传统”的东西,比如,许多文学作品中,狐狸总是以“狡猾者”或“邪恶者”的面目出现的,这个“狐狸坏”的命题就是一个具有“传统意义”的命题。人们常说的“吃不上葡萄就说葡萄酸”,便是对狐狸的一个十分具体的挖苦。  相似文献   

18.
标签是社会(他人或社会组织)给有关人员加上的一个身份证明,是社会对一个人的性质所进行的界定。比如,“这个人是坏人”“这个人是小偷”“这个人不诚实”等,这里的“坏人”“小偷”“不诚实”,就是社会给这个人贴的“标签”。社会标签理论认为,这些标签不一定能从客观上反映这个人是什么(因为有些标签是社会错误地加给某人的),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人将会变成什么。因为标签改变了别人对被贴标签者的认识,也改变了被贴标签者本人对自己的认识,进而影响到他的发展,并使之最终成为标签所标定的身份。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别人对他的反应…  相似文献   

19.
"生成"与"入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文教学活动,有两种不同的基本方式,似乎可用两个关键词加以概括:“入侵”和“生成”。“入侵”是指教师把自己或别人的理解传授、灌输给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分析取代了学生的感受、思考,直言之,即迫使学生进入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之中。“入侵”者,教师也;被“入侵”者,学生也。“入侵”的方式,明的如考试,用分数来保障教师的入侵权;暗的如所谓的“引导”,表面上师生的问答、讨论十分热闹,实际上是教师有条不紊地问,学生亦步亦趋地答,等其“尽入囊中”,教师袋口一拎,教学任务宣告完成,真可谓是“请君入瓮”。“入侵”的前提是教师深信学生与…  相似文献   

20.
对公开课两种“评课话语”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诸多的对公开课的点评和评价中,这样的两种“评课话语”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其一是诸如“这节课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优秀课例”、“这节课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的精神要求”等等。评课者更多的是评价教师的教学策略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是否是对新理念的“回应”。其二是对公开课的“非正常现象的批判”,比如对课堂教学“没有立足于语文”的批判、对“学生活动虚假”的批判以及对课堂上“生成的”内容缺乏关注的批判等等。评课者更多的是借助于评课,表达自己的“理想”的课堂教学构想。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