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该文考证了教育技术的发端是社会教育,且社会教育迫切需要教育技术提供支持。重新梳理并认识教育技术在社会教育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等方面的应用,为拓展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提供支持,同时为教育技术促进社会教育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2.
我国已进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时期,终身教育是这一时期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在这种条件下,社会已不满足于学校只培养走进校园内的学生.社会对学校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服务社会教育这一功能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而学校的资源向社会教育开放又是学校实现服务社会教育这一拓展功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韩国的社会教育是从扫盲教育起步的。从实施社会教育的机构或场所来看,分为准学校教育和学校的社会教育。韩国政府通过社会教育立法、优先发展社会科技教育和重视社会教育等措施,促进经济发展,并成为目前没有文盲的国家,给我们国家发展社会教育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4.
社会教育是全民学习的现实形态,是终身教育的实现方式,构成了开放大学重要的服务领域。开放大学不仅是开展社会教育的主体,而且必须为社会教育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服务。其服务功能体现在:推动社会教育研究,制订社会教育规范、总结社会教育经验,推广社会教育模式,培训社会教育人员,开展社会教育咨询,拓展社会教育领域,完善社会教育体系,提供社会教育示范。  相似文献   

5.
坚持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办学方向,紧密围绕地方工作重心.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努力构建社会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工程,全面实施社会教育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未成年人学习在学校。生活在家庭,成长在社会,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既是学校的工作,又是家庭的责任,也是社会的义务。搞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就应该努为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中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7.
对新时期文献传播社会教育功能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馆作为献传播的主要阵地,有社会教育的基本功能。献传播网络化、社会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带来了社会教育渠道、社会教育方式和社会教育手段的新变化。图书馆应更新教育观念,拓宽教育方式,更新教育手段,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8.
杨育智 《成人教育》2011,31(4):47-49
社会教育作为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并列的三大教育体系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众多社会问题的出现更使人们聚焦于此。于是,关于社会教育功能的研究也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明确社会教育功能的概念和分类,注重社会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综合功能的有机整合与相互渗透,可为实践层面的操作提供有力的论证和指导。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所办的《教育杂志》是我国教育研究的重要阵地,也刊载了社会教育研究的文章,成为洞察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研究本土探索的一个窗口。根据民国时期《教育杂志》刊载社会教育研究的文章数量、主题等,可以发现《教育杂志》中社会教育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且形成了一个社会教育研究群体。同时,其社会教育研究的主题主要集中于平民教育、识字教育、民众教育、学校兼办社会教育、社会教育理论、战时的社会教育、国外社会教育理论和概况等方面。《教育杂志》刊载社会教育研究文章,推动了社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本土探索,传播了国外的社会教育理论和实践,形成了我国的社会教育研究群体。在借鉴民国时期《教育杂志》对现代教育研究本土探索的基础上,社会教育研究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注重社会教育的理论研究,建设社会教育学学科;立足本土的社会教育实践,推动外来社会教育研究的本土化;强调教育期刊与社会教育研究协同,助力于社会教育研究的发展;培育社会教育研究群体,集中推动社会教育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一、俞庆棠论民众社会教育内容 俞庆棠认为“广义的社会教育就是全民教育,以社会全体民众为对象”,“现在的民众教育,也可以说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但是民众教育的事业,有学校式的,就称为民众学校教育。社会式的,就称为民众社会教育。总之,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本文就其民众社会教育内容予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张帆 《成都师专学报》2011,(6):17-20,26
加强民众教化、提高民族整体素质,是从古至今统治者及文人学士都十分关注的社会问题。苏轼在《策别》中,不仅反复论说社会教化是固本安民的重要国策,提出使民“安于为善”的教化目标,还明确指出要想达到有效的教化效果,必须首先“课百官”,并具体指明“课百官”的重要意义及教化手段。这些“课百官”的具体手法既有历史的进步意义又有现实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庄俞先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编辑。他生于困顿的晚清社会,深刻认识到教育救国的重要性,致力于通过倡导和践行新教育思想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庄俞提倡培养尚公的新国民,力推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创办职业教育补习学校以解决民生问题。庄俞对民国教育的更大贡献在于参与编纂新式教科书.他将传统国学精华和现代西学知识有机结合,和其他商务名家一起编写出了科学的现代教科书,奠定了商务印书馆在社会文化界的龙头地位,推动了民国学校的教育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教育与环境对个体而言都是外在性的影响,两者对人的影响具有自觉性与自发性、正面性与多重性、组织性与分散性的区别。当今社会,环境的新发展已对教育目的提出了许多必须面对的新问题,使现代高等教育面临着环境影响强化、教育影响弱化的挑战。我们应从存在的问题入手,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规范社会教育市场,创新学校教育方法,最终促进教育目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教育平等是社会平等的一个子系统,它包括教育机会平等、教育过程平等、教育结果平等.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得我国的"教育平等"有了自己的困难和问题.现实社会中社会不平等的存在,使得教育平等只能成为一个悖命题,教育的不平等才是永恒的主题.人们对教育平等的渴求,更多地反映的是对社会正义与公平的渴求,其实是在追求"教育公平"而不是"教育平等".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的家庭及其社会功能发生了巨大改变,其中家庭社会实践活动的功能经历了重大变革,特别是家庭的教育功能在家庭与社会发展变革的联系和作用中发挥着重要功效,以不断满足人们生存和社会适应的各种需要以及适应和改变社会环境的需要。在家庭社会功能发展与变迁的过程中,人们依然在不断地追求美好的理想,即接受均等的教育,尽管人们对"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认识和努力存在着一定的文化、传统、观念上的差异,但是追求和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仍是社会各级各类教育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之一。以女性主义的社会性别理论为依据来反思和分析传统家庭社会功能发展中所充斥着的男性中心思想和意识,可以重新审视家庭社会功能变迁对教育机会发展的影响,不断思考并解决家庭社会功能发展和教育机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努力促进社会教育机会平等发展。  相似文献   

16.
怨恨是现代人的一种精神气质,教育怨恨感源于外在的社会结构及人们自身的虚弱感,在平等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相互比较并将自身教育利益受到的伤害归因于社会,从而产生教育怨恨。教育怨恨感导致了民众教育冷漠、价值位移并造成了社会群体的分裂等消极影响,为此,我们需要从社会和个体两方面着手,对教育怨恨进行预防和疏导。  相似文献   

17.
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时代家庭的性质与职能、家庭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家庭与学校的关系都有变化。在现代社会 ,家庭的教育职能趋向衰退。而学校不仅承担固有的教育职能 ,而且代替家庭承担附加的“照管 (未成年人 )”职能 ;另一方面 ,家庭接替学校承担它难以胜任的教育职能 ,使孩子不遗余力地充实在学校吃不饱的肠胃。这使得现代社会中家庭与学校双方的职能出现错位。为了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适应社会的发展 ,目前 ,发达国家以家长 (包括未来的家长 )为对象的双亲教育活动日趋活跃 ,这些活动将促进家庭教育从经济型向理智型转化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倡导终身学习的背景下,提出一种新的社会教育观,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区别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狭义上的社会教育,而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标,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环境的社会教育体系。同时在理论上对社会教育的实践做出了尝试性的探讨,希望能够对社会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一种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唐人重视家庭教育,主要重视思想道德规范教育和科举知识、生产技能等的传授。在德育中,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下对上的责任,扼杀了人的独立性、主动精神和首创精神。但其强调立志、勤俭勿奢、善为人处世等也延续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科举知识传授中重诗赋和时务策,有别于前后各朝,虽然也存在着浓厚的功利色彩,但关心当代社会较多,经世致用意向明显,并为我国古代诗文发展到鼎盛时期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现代园艺教育的本质是将教育视为一项造人的工程,其目的是培养理性思想的信仰者、捍卫者和传播者,以服务于理性设计的秩序社会,并确保这种秩序社会和园艺教育自身的再生产。现代园艺教育建立和发展的根基是理性及其设计秩序,在园艺文化土壤中,作为园丁的教师被赋予造园的权力和监控的职能,学生成为被规训的对象。面对流动的现代性社会的来临,走出园艺教育桎梏的探索在于构建师生平等、价值多元、不断生成的教育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