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荀子的道德论迥异于孔孟道德思想。荀子在拓展儒家道德思想广度并把道德制度化的同时,也把他律道德推向了极致,而没有为自律道德留下应有的空间,致使道德修为完全依凭外在因素方为可能。其偏失在于对道德主体性意识的弱化和冻结致使儒家自我完善和自我成就意义上的道德践履蹈空,最终置自身于困境。荀子的“歧出”不在于他的现实主义转向,也不完全归因于他的性恶论辩难,而应问责于他对儒家主体自律性道德的颠覆。  相似文献   

2.
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的思想和“虚-而静”的认识方法为中国古代哲学开出了知性之路,在荀子那里,天是客观的自然界,是可以认识的,然而由于荀子哲学的主旨不在于对自然界的认识,而在于儒家的圣王之道,主张“学有所止”,将“知性”划定在“道”的藩篱之中,因此由他开启的认知心在萌芽阶段便夭折于儒家的政治人伦中。  相似文献   

3.
声称"‘六经’皆孔子之作,百家皆孔子之学"的康有为具有儒家情结,这使他对孔子后学的推崇与对孔子思想的阐发一样以儒家为主体,也注定了对孟子、荀子的关注和推崇。尽管如此,康有为对待孟子与荀子的态度大不相同:对待孟子,始终如一地推崇;对待荀子,则经历了由早期的推崇到后来的贬损的过程。康有为对待孟、荀的态度变化直观再现了他本人的心路历程,在这里,孟、荀的命运呈现出强烈的反差。  相似文献   

4.
在儒家伦理中,"欲"作为人天生而有的一种现象,本身并无善恶对错之分。道德失败的发生虽与欲望密切相关,但两者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联。《荀子》一书作为先秦儒家对欲之观察最为系统的学说,对欲望与道德失败的问题亦做出了深入且较为全面的观察。通过对荀子在此一问题上的论述,可以看到,欲望本身并不必然致使道德失败,而欲望能否受"心"的节制才是问题关键。  相似文献   

5.
王楷 《邯郸学院学报》2013,23(1):130-135
就政治思想的层面而言,儒家自孔子而始就确立了德治取向的基本性格。基于此,儒家论政特别强调两点:其一,礼乐教化在价值上优越于刑政;其二,政治精英必须首先也是道德精英。儒家的这一德治传统在荀子这里发展成为一种系统性的礼治思想。荀子对儒家德治传统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作为社会政治治理的基本原则,礼的权威不仅来自于习惯和传统,更在于礼是儒家道德价值的具象化(礼义),体现着儒家基本的理想和精神;其二,就礼与法的关系而言,强调在价值层面上优先性——礼本法末。同时,在此前提之下,对法之作为特定层面上的社会治理的手段的意义亦做了明确地肯定,而不再是单纯的否定和排斥。就思想史而言,儒家的德治传统正是通过荀子礼治思想而发展成为秦汉以下两千多年中国传统社会主导性政治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初识经典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当时的人们尊称他为"荀卿"。《荀子》这部书是荀况晚年为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编写而成的。现存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是春秋战国之际的一部总结性的学术百科全书。荀子学识渊博,文采过人,他在承继孔孟的学术思想之外,更是能吸收各家之长加以综合提升,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7.
儒家君子文化由孔子立基,孟、荀各自深化发展。如果先抛开孔孟之间不谈,专就孔荀之间而言,孔子、荀子的君子思想既有共通之处,又存在明显差异。如果聚焦于"学"论视域下来看,两者的共通之处主要表现在:在君子养成上,都重视"学"的作用;在学习内容上,都注重对"六经"的学习;在学习方法上,都强调知行合一和仿效贤者。两者的差异之处主要表现在:在学习目标上,孔子认为圣人很难达到,"学为君子斯可矣",而荀子则认为"圣可积而至",主张君子要学为圣人;在学习内容上,孔子主张"博学于文",而荀子则主张"学至乎礼而止";在学习方法上,孔子重视君子"为仁由己"的内在自觉,而荀子则强调君子要外求于礼义师法的规范和引导。从"学"论视域来看,孔、荀荀子思想的异同大体如此。它们之间的这种异同,既反映了孔、荀之间儒家君子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也表现了孔、荀对儒家君子文化确立的奠基性贡献。  相似文献   

8.
荀子主性恶,法后王,隆礼义,思想颇具系统.其主要特征是主张礼治,其重要的内涵是重视君主.然荀子的尊君和法家的尊君不可视为同构,因为他根本没有离开儒家的基本立场,而是从儒家的重礼出发去尊君的.他的"君道"论,"君臣关系"论,"臣道"论足以显示它与法家的说法是迥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先秦时期,产生了许多关于人性的思辩和讨论,其中尤以儒家的理论最具代表性.先秦儒家的人性论思想主要有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及"化性起伪".这些宝贵的人性论思想体现了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的精华,对于共产党员提高道德修养,保持先进性,具有十分宝贵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荀子是先秦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人性观,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人性理论.荀子的人性论是以"人性趋恶"为逻辑起点,以"礼义之道"为落脚点,为封建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寻找人性上的依据.荀子的人性论闪烁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对现代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