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所谓的"深入浅出,浅入深出",是指文本解读时,深入浅出;实际教学时,浅入深出。文本解读,要求深入,此深入,是如其所然而非故作深刻。解读不能深入,则教学无法浅出,只能肤浅。因为"深入浅出"之"浅出",乃是分寸感的拿捏。学生听不懂,常常源于教师之不深。"浅入深出"之"浅入"是指指导要浅显易懂,"深出"是指通过浅显的引导,学生能够深入诗词的意境,  相似文献   

2.
有人将语文教师的教材钻研与教学方式形象地分为四种类型:深入深出,学生听得费解;浅入深出,教师喊得太累;浅入浅出,学生一知半解;唯有深入浅出,才能教得扎实,学得轻松。如何才能做到“深入浅出”呢?我觉得只有将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与传授方式的“浅出”教学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3.
教学谚语     
<正> 深入浅出是艺术, 浅入浅出是重复, 深入深出尚可以, 浅入深出最可恶。一个巧妙的比喻, 铺下一层阶梯; 一个生动的例子, 百倍地提高说服力。  相似文献   

4.
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一生的追求与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完善自我的教学艺术。"深入浅出"是教学的最高境界,而"浅入深出"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只有两者结合起来,从教师的"深入浅出"到学生的"浅入深出"才能达到的教与学高效。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从钻研教材开始。只有深刻理解教 材,准备充分,上课时才能轻松自如,深入浅出。 讲课深入浅出是很重要的。所谓深入浅出就是对 知识结构的各个环节了解深刻,讲解生动、易懂。 最怕的是深入深出,起点高,讲解也深,学生听不 懂。最糟的是浅入浅出,学生越听越没有兴趣。只 有对教材的钻研达到一定的深度、广度,才能在课 堂上轻松面对教学中的任何问题。  相似文献   

6.
世界上有四种老师:第一种是讲课能深入浅出,很深奥的道理,他能讲得浅显易懂,很受学生欢迎,这是最好的老师;第二种是深入深出,这样的老师很有学问,但缺乏好的教学方法,不能把深奥的学问讲得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就费劲,这也算是好老师;第三种是浅入浅出,这样的老师本身学问不深,但却实事求是,把自己懂的东西讲出来,这也能基本保证质量,也不乏是个好老师;最糟糕的是第四种老师,浅入深出,本身并无多大学问,却装腔作势,把本来很浅近的道理讲得玄而又玄,让人听不懂。  相似文献   

7.
正深入浅出,原指论著、文学作品等既深刻而又通俗易懂。把它用之于语文课堂教学,喻指语文教师钻研文本要"深入",而课堂上向学生表达文本时则要"浅出"。可见,"深入"关乎教材的把握,"浅出"关乎教材的处理。事实也确是如此,要上出高质量的语文课,不仅要追求"深入",同时也要讲究"浅出"。一、"深入":让教学富有创意王安石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只有深入到文本的"险远"处,才能发现文本那"奇伟、瑰怪、  相似文献   

8.
浅入深出——成人教育教学方法的新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贯彻因材施教的基本教学原则,提高教学质量,是广大成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成人教育管理者的角度,以学生的知识水平是否得到有效提升为评判标准,通过对“深入浅出”一词中“深”与“浅”的不同理解和注释,重新思考成人教育教学方法,提出“浅入深出”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9.
靳家彦曾经说过:"顺应学情,是教育的生命线。"如何因学设教,构建人文课堂?一、低入高出迎学生——导入过程"低入高出"指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入手,让学生在"正在发展区"中探究。低入性原则要求导入设计难度不能过高,要保证每位学生都能体味发现的快乐。这就要求教师应是知识渊博的"经师",善于引起学生与教师、课本的共鸣,顺利进入求新知的过程。二、深入浅出引学生——重难点突破引导学生思维的深入是一种境界,它能不断锤炼教师的教学功底,增加学生的智慧。只有深入学生,才能懂其心理、知其喜好、明其基础、通其思想,实现重难点的突破。"深入"是"浅出"的前提和保障,但高深莫测的"深入"只会置学生于"云里雾里"的尴尬境地,任何"深  相似文献   

10.
深入浅出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数学教学要做到深入浅出,就需要教师钻研得深,考虑问题有深度,研究内容要深入,从而呈现给学生的是简单化的数学方法与思想。前不久,我进行了三次《可能性》教学,经历了从“深入深出”到“深入浅出”的磨课过程。  相似文献   

11.
数学教材是形式化、结构化的静态知识,与小学生形象的、动感的童稚世界相距甚远。教师只有"深入"解剖教材,才能对其进行"童化、趣化、活化"等"浅出"的处理,实现"课本数学"到"儿童数学"的质变,为成功的数学课堂而奠基。小学数学教学不是累积知识,而是生成智慧,教师要创设"故事化、生活化、动态化"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合作等数学活动,用"儿童的方式"来学习"儿童的数学",最终触摸到数学的本质,感悟到数学的魅力,达成"浅入深出"之目标,这是我们数学课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2.
深入浅出和浅入深出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使用地恰当可起到"高屋建瓴"和"平地青云"的效果.有些情况下,对初等数学问题用高等数学的观点、方法去分析可以有效地化难为易.学习高等数学时先复习和理解相关的初等数学知识,循序渐进地进入高等数学理论.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深"入教学目标、"深"钻文本和"深"入了解学生。但同时也要有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和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才能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设计有效提问,彰显教学之"深";顺应内在规律,突破教材之"联";把握课堂节奏,回归教学之"浅"三方面论述了"深入显出"的教学策略,以期能使语文教学既能"走进去",又能轻松"走出来"。  相似文献   

14.
作为革命家、思想家、学问家的章太炎先生,他的论著的突出特点是内容上的博大精深和表述上的古奥.这种特点在<訄书>中表现得尤为显著、集中,可谓淋漓尽致.一般读者接触<訄书>时往往望而生畏、望而却步.首先会被书名吓倒,笔者也不例外.这古奥的"訄"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虽然章氏三言两语的<叙>是理解书名涵义的最好注解,但要读懂它却谈何容易!现在徐复先生的<訄书详注>出版了,为"深入深出"的章著提供了深入浅出的详尽注解(顺便说一句,目前不乏"浅入深出"的论著,热衷于急功近利而故作深奥,读起来最为痛苦).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中,“深入”是“浅出”的前提,“浅出”则是“深入”的要求。没有“深入”,“浅出”就无从谈起,没有“浅出”就无法实现“深入”的价值。作为一个教学原则,“深入浅出”是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6.
笔者以为,深入浅出是教学的应有追求,也是教学的高境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学过程未能做到深入浅出。一、问题透视小学教学的对象是知识背景相对单薄、阅历也不甚丰富的孩童,教学更应体现深入浅出,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却存在如下问题。1.浅入浅出  相似文献   

17.
“进入的要深,出来的要浅”能巧妙地用于一些有关气体的进出问题,效果非常好。下面,仅就气体的制取、收集、干燥、还原性等几个方面谈一下“深入浅出”的妙用。一、气体的制取深入:进发生装置的应深,深至液面下,防止气体从此逸出。浅出:出发生装置的应浅,稍露出橡皮塞,利于气体的排出。[例1]有人设计了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装置(见下图),哪种是正确的?[解析]固体、液体之间的反应,不需加热,排除A,再想一下“深入浅出”应选B而不选C。二、气体的收集(只对排空法)导气管应深至瓶底,利于排尽空气,收得纯净气体。[例2]右图为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图…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是一个艰辛而又需不断探索的过程,每一篇课文都有无穷的理解和无数的教法。就拿《孔雀东南飞》这篇经典课文来说吧,笔者前前后后教授过四回,每回都有不同的感觉,而这段由“浅入深出”到“深入浅出”的过程,更是带给我无尽的思索。  相似文献   

19.
德育是教育的根本,语文课程的特点决定语文课堂是德育的主要渠道之一,课堂中注重创造气氛,关注情感体验,浅入深出的去渗透德育,会使语文课堂的德育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有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分析《火烧赤壁》时,说曹操看到黄盖假投降的小船乘风而来,“顿时喜形于色”,“骄恣之心溢于言表”。分析得可谓中肯,但小学生们却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究其原因,是教者没有因材施教,在小学生面前运用的教学语言极不恰当。尽管这位教师钻研教材颇有见地,课堂设计也颇有特色,但“深入”没有“浅出”,学生不能接受;所以,“深”也就有了“瞎子点灯白费蜡”之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