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18年5月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上,首发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小说通过象征的艺术手法,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矗立起中国近代文学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五年间,创作了收集在《呐喊》、《彷徨》里的小说.他那些史诗式的作品,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以及“五四”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他那些作品所反映现实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人物形象塑造,无不鲜明地体现出他那清醒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的光辉.“五四”运动前夜,鲁迅开始了新文学创作.一九一八年五月,他发表在《新青年》上的《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社会吃人的本质.小说里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这一针见血的揭露,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篇“意在暴露家族制和礼教的弊端”的小说,由于“‘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因而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反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的斗争.  相似文献   

3.
在《狂人日记》的研究中,对作品主人公狂人的形象,长期以来认为狂人并没有真正的发狂,而是一个英勇的反封建战士,“狂人”的称号不过是封建统治阶级对他的诬蔑。 我认为,人物性格的塑造,是构成小说作品的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比较确切地了解狂人  相似文献   

4.
一九一八年夏天,在新世纪的曙光中,鲁迅先生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写了《呐喊》、《徬徨》中的二十五篇小说,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震撼了文坛,“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以后鲁迅一转而从事杂文写作,写下了一百三十余万字,共收为十六个文集。其小说数量不及杂文的十分之一。在中外文学家中,这种现象是极其罕见的。为什么鲁迅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派小说的发展与世界同步,《狂人日记》便是开山之作。从国外回来的鲁迅写了一篇纯粹的意识流小说。他用以反传统见长的西方现代派小说样式来举起反封建的大旗。  相似文献   

6.
严家炎先生曾在《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一书中这样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走向成熟。”①可见,鲁迅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之巨大,也足见鲁迅小说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和典范作用。鲁迅小说能受到如此高度的评价,是与他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和悲剧性完全分不开的。离开了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小说便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也削减了小说的文学价值。在鲁迅先生塑造的众多鲜明而活现的人物形象中,又尤其以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和心灵感触的震动,同时还伴随着几缕幽幽的伤感和几分莫名的怨恨。也正应了鲁迅先生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②纵观鲁迅先生的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五大类型:第一类是最先觉醒的革新者和叛逆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和《长明灯》中的疯子。他们遭受了叫喊于生人之中,而人们却并无反应的可悲下场。小说中的狂人是一个开始觉醒的国民的典型,他惨遭压迫,面临绝境,不但抑郁而痛苦,而且总在焦灼中思索、期待和追求着,以致于被迫而疯狂,这是二十世纪初中国人民思想情绪的艺术概括,是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开始觉醒的国民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7.
《女神》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纪念碑式的新诗集.她是郭沫若在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时期,火山爆发似的革命激情的结晶,是“五四”新文学最早具有鲜明社会主义倾向的诗篇.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的多角度的阅读分析,得出鲁迅本人对传统民族文化和精神糟粕的否定,折射出鲁迅对"吃人"恶习流传不衰的根本原因的解剖和反省的思想认识,更由鲁迅对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深思熟虑的艺术形象"狂人"的写作,揭示了中国封建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端。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不仅从现代思想史的意义上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点,而且在叙述学的层面开创了现代小说的表现形式:现代小说应该在过去之事、现在之事、将来之事中穿越.这种表现形式既意味着<狂人日记>的多重意义的空间,也隐含了鲁迅复杂的思想文化性格组合.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种具有重要文化意蕴的精神现象,它代表着知识分子在反叛封建思想,寻求救国救民道路上的一种对自身生命形式的自我观照行为。在现代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主要有狂人型、战士型、多余人型、堕落型、忏悔型五种类型。狂人型知识分子形象代表着知识分子的一种本我状态;战士型知识分子形象是知识分子在艰难困苦中的一种自救行为,代表着知识分子的自我状态;堕落型知识分子是自我的沉沦,多余人型知识分子是本我的放逐;而忏悔型知识分子形象是一种超我状态,是知识分子对自身的一种思想批判。这种自我批判后来演绎成原罪意识,从此,知识分子逐渐丧失了自身的启蒙立场,这对以后的知识分子的文化立场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东西方文化互相撞击影响的产物,它记载着我们民族大觉醒、社会大变动的足迹,对中国文学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文学史界对中国现代文学史这段辉煌历程的研究,也始终伴随着文学史的发展而发展.迄今专家的著述已浩如烟海,不少人已臻自家之言.我们这里仅就不同时期出现的、具有较大影响的、并具特色的七部文学史作一粗线条比较,以期对初涉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同志有所裨益.我们选出王瑶先生的《新文学史稿》、刘绶松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唐弢、严家炎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林志浩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黄修己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王超冰四位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和香港司马长风先生编著的《中国新文学史》,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下简略的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认真研究和正确认识郭沫若的小说,有助于我们总结中国现代浪漫主义小说乃至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历史.郭沫若的第一篇小说是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的呈现,自我抒情小说是时代青年苦闷情感及抗争状态的呈现,寄托小说是作者"借古鉴今""借古讽今"价值取向的呈现,写实主义小说是作者社会责任意识与主观战斗精神的呈现,反帝反封建反专制统治是贯穿小说创作的主线,强烈的主观色彩及新奇的想象构成了小说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3.
"狂人"作为一种代表当时社会制度下的人物特征无疑是一个最贴切的名词,对于这一名词的分析与描述,代表不同国度与不同年代的果戈里以及鲁迅有他们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从一个小人物——"狂人"来深刻剖析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情况。果戈里的《狂人日记》旨在揭露沙俄时代封建统治制度对人的迫害,对小人物的同情。鲁迅的《狂人日记》旨在揭露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呼唤年青人站起来拯救未来。  相似文献   

14.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以处女作《梦珂》的问世步入文坛,又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使文艺界为之震惊.同时,也使她以擅长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而驰誉海内外.但才华横溢的作家却不满足于仅仅描写知识女性.不久,她便以同样的风格和情调,写出了反映工农妇女寻求光明与幸福、逐渐觉醒的第一篇小说——《阿毛姑娘》.此后,丁玲小说的题材进一步扩大,主题也更加升华,陆续写出了《我在霞村的时候》、《杜晚香》等多篇作品.运用她那“细腻而又大胆,生动而又质朴,深刻而又无雕凿之感”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阿毛、贞贞、杜晚香等工农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5.
苏曼殊与五四浪漫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曼殊是20世纪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开风气之先者。他对拜伦、雪莱的翻译,他的文学创作,以及他自由不羁、多情放诞的单纯气质,都成为五四浪漫作家的精神资源。他为现代文学贡献的艺术形象———叛逆、孤独而感伤的飘零者———也成为五四浪漫小说的经典形象。探讨五四浪漫派与苏曼殊的关系,是理解现代中国浪漫主义产生与沉寂的契机。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括地描述了郑振铎塑造的三位忠厚、孱弱的现代食客形象——五老爹、三姑丈、九叔的性格的异同,从性格生成的内外因剖析其命运的根源;从其散文化的情节叙述和平淡、隽永的语言揭示三篇小说中人物描写的艺术特点;并通过与二、三十年代一类懦弱的文学青年形象的对比,进一步探讨他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残雪的小说常以吃语般的陈述给人以森然的梦魔般的感觉,意识沉入黑暗的无意识中,诸种恐怖的经验使人濒临精神崩溃的边缘,作家以此来表达对人的存在处境的深度关注和质疑。1985年,残雪在《人民文学》第7期发表了她的第一篇小说《山上的小屋》(据说残雪的第一部小说是她的中篇小说《黄泥街》,但我们迟至1986年年终才在《中国》上读到这篇小说。)1986年是残雪创作的丰收年,她在各种期刊上发表了近十个中短篇小说,象《雾》、《旷野里》、《苍老的浮云人《我在那个世界里的事情》、《布谷鸟叫的那一瞬间》、《天窗》、《阿梅在一个太阳…  相似文献   

18.
张蓓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24(12):141-142,148
从《论语》中的楚狂接舆到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疯癫从来就是被社会所驱逐的"他者"。新时期出现了一批为此类"他者"立传的小说,"他者"形象往往在鲜活生动的疯癫故事中自行解构。在存在论的视阈中,人的当下存在状况深深根基于往昔的生存历程,也不是兀自独立于他人之外的独在,而是一种与他人不可分离的共在。新时期小说中的疯癫形象从其形成,到"他者"身份的解构,都展示了一种被遮蔽的真实存在状态;疯癫从来不是社会的"他者",而是更深刻更持久地浸润在社会之中的共同存在者。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小说是新文学刚刚草创的五四时代的产物,而五四时代,小说和散文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一清二楚的。1923年,郁达夫就把他的著名散文《还乡记》编入小说集《茑萝集》。1928年7月,朱自清说他的《背影》集“其中有两篇,也许有些象小说;但你最好当散文看,那是彼此有益的。”①1935年,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中说:“废名所作本来是小说,但是我看这可以当小品散文读,不,不但是可以,或者这样要觉得有意味亦未可知”。这说明五四时期不少人所作的小说,特别是自叙传式的小说,很接近于叙事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个性和时代特征的文艺创作和理论家,自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以来,评论界对他的浪漫抒情创作倾向的评价便褒贬不一、毁誉各半。本文立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及二十世纪初中西文化交汇的时代背景中,多角度地对其文艺观的形成及文学创作倾向的选择进行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