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综合类   10篇
  202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郭亚明 《集宁师专学报》2003,25(2):26-29,42
茅盾与巴金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之初,各自以《虹》和《家》这两部反映“五四”时代妇女命运的长篇小说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文坛的突出地位。其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梅与琴的性格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印记。  相似文献   
2.
地理核心素养是新时代地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遵循地理核心素养导向,以“如何为千年古镇做好小导游”为单元主题,围绕情境创设、达成目标、核心任务与问题链、评价方案等方面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并进行教学实践反思,旨在为一线教师开展地理大单元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内蒙古少数民族作家所创作的以都市为背景的小说,从生态危机的视角揭示现代文明的精神缺陷和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态,体现了作家强烈的生态批判意识和对都市精神生态的忧思。  相似文献   
4.
残雪的小说常以吃语般的陈述给人以森然的梦魔般的感觉,意识沉入黑暗的无意识中,诸种恐怖的经验使人濒临精神崩溃的边缘,作家以此来表达对人的存在处境的深度关注和质疑。1985年,残雪在《人民文学》第7期发表了她的第一篇小说《山上的小屋》(据说残雪的第一部小说是她的中篇小说《黄泥街》,但我们迟至1986年年终才在《中国》上读到这篇小说。)1986年是残雪创作的丰收年,她在各种期刊上发表了近十个中短篇小说,象《雾》、《旷野里》、《苍老的浮云人《我在那个世界里的事情》、《布谷鸟叫的那一瞬间》、《天窗》、《阿梅在一个太阳…  相似文献   
5.
孙犁是一位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他善于“从生活的散文中抽出生活的诗,用这生活的忠实描绘来震撼灵魂”.孙犁的小说始终梦魂牵绕着冀中平原的白洋淀,他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笔触展现了那片根据地人民艰苦卓绝,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情景和此中凸现出的人情美、灵魂美,所以人们常常把他的小说称为“诗化小说”.孙犁小说中的诗情画意,至少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一是作品中充溢着一股诗一样的激情;二是浓烈的激情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使作品深蕴着劳动人民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三是作品洋溢着诗歌那种富于想象、夸张的浪漫气息.一、情感投入方式的自觉孙犁是个极富感情性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始终涌流着一股激情,时或象奔腾不息的川流,酣畅淋漓地倾泻;有时又像潺潺的溪水平静地流着,柔和而滋润.这使得他的作品仿佛有一股袭人的力量,紧紧地牵引着读者,让人迂回于作品深层的情感漩涡中.孙犁自己也非常强调作品中的情感,他说:“情  相似文献   
6.
李金发于1920年在法国留学时开始写诗.并深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熏陶,他是我国现代初期象征派诗的代表人物.在诗歌创作上,李金发注重对内心世界和无意识领域的开掘,强调表现瞬间的感受、直觉,表现人性的异化和扭曲.同时强调用具有物质感的意象来象征暗示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暗示是象征派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著名法国象征派诗人马拉美提出象征诗歌美的神秘性,就是“一点一点地把对象暗示出来.用以表现一种心灵状态”.李金发正是用了一些很朦胧的意象和语言来暗示描写对象和抒发感情的.在他具有代表性的《弃妇)一诗中,诗人着意刻划了“弃妇”的被社会抛弃、孤苦无告、凄惨的一生:“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次睡.”弃妇以长发为屏障隔断了现实和生死、“黑夜与蚁虫联步徐来./越此短墙之角,/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如荒野狂风怒号,/战栗了无数游牧.”遭弃的日子是凄凉孤独的,黑夜更是如此死寂.以至于蚁虫发出的声音竟如荒野的狂风怒号一般撼人心魄.很多年过去了,弃妇已虽生犹死,心如搞木,“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从烟突  相似文献   
7.
8.
《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是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富有探索性、创造性和纵深性的小说史专著;该论著在“现代性”视点的透视下,清晰地揭示出诸多文学思潮和现象在转型期的本质特征和历史作用;同时注重对作家心态和变化心理的重视,并努力发掘作家主体的文化心理对文学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汪曾祺的短篇小说以描写一个特定的历史沿革,特定的地域风情见长,在浓郁的乡土风俗画的描写中,作家对民族的道德美,情操美,人性美进行了着力的讴歌赞颂,由于作家独特的人生经历,在创作中童年意识一直统摄着他的审美理想,成为支配他创作的特定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0.
我们允许鲁迅本体的多元化存在,但论析鲁迅研究的热点问题,不能悖离鲁迅其人的实际及其应有的文化地位。“真”是鲁迅精神、思想、人格、文品的升华和精髓,也是我们最应珍视的鲁迅“文化遗产”。不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鲁迅都应是20世纪中国文学第一人,他的意义又从来不是纯文学的,而是文化的、历史的、民族的、社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