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李广超 《兰台世界》2016,(12):95-98
宋恕是晚清维新思想家,其变法观点不同于同时期的康有为、梁启超等其他维新思想家,宋恕的维新变法思想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渐进式变革思想,重视民本,关注下层民生,强调变法的实际效果及可行性。这种务实的思想特色形成与浙东学术传统有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2.
国学大师梁启超一生中曾经遇到过3个重要的女人。第一个是自己的结发妻子李蕙仙,第二个是自己的小妾王桂荃,还有一个女子与梁启超"有缘无分",那就是何蕙珍。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和老师康有为逃亡日本组织保皇会继续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办刊     
梁启超办刊在我国近代期刊史上,梁启超(1873—1928)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作为著名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袖之一,他办刊主要是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1895年,为推动维新变法,他的老师康有为创办《中外纪闻》杂志,他担任主要撰稿人,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力倡变...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17岁参加乡试,即成了举人。当时主持乡试的考官李瑞棼,对梁启超的才华极为赏识,当即请人做媒,将堂妹李惠仙许配给他。1898年9月,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匆匆逃亡日本,李惠仙只得避居澳门。第二年秋天,粱启超将家人接到了日本。  相似文献   

5.
卢正言 《图书馆杂志》2011,(6):94-95,12
康有为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似乎比不上他在维新变法和传播传统思想文化方面的历史功绩。他一生写下了二千余首诗词,自称"其数多于李杜,比古人亦为大集矣。"他有意识地以诗反映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个人的真实情感,和黄遵宪、梁启超等人一起,开拓了诗歌的新领域,在近代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想象奇特,辞采瑰丽,见闻广,情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康有为在维新变法时期领导并创办的报纸.向读者展示了康有为的办报思想和对中国报业做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曾经涌现出一批夫妻二人均从事过新闻工作的夫妇报人。笔者对此作了梳理、总结并简单分析。 最早的夫妇报人应该是梁启超和李意仙夫妇。梁启超是维新时期著名的报刊宣传活动家,他以《时务报》为宣传阵地.发表《变法通义》等数十篇文章,鼓吹变法救亡。他的文章文笔畅达,感情充沛,使该报历久不衰,梁启超也因为在该报上的宣传而轰动朝野,成为一代知名的报人。梁启超夫人李蕙仙是礼部尚书李端■的堂妹,身出名门,自幼熟读诗书,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受当时康有为、梁启超所鼓吹的维新变法思潮的影响,李惠仙主张妇…  相似文献   

8.
刘萍 《档案天地》2010,(3):29-31
康有为.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1858年生。1888年10月,鉴于民族危机深重.第一次上书清帝.建议变法,以图国强.提出了改良主张。1890年至1893年间.在广州聚徒讲学.培养维新力量,致力变法维新。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时.他在北京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上书清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1898年。与梁启超、谭嗣同等首倡维新.向光绪帝提出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初名国桢,字静庵,又字伯隅,曾号人间、永观、礼堂,晚号观堂。清光绪三年十月二十九日(公元1877年12月3日)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王国维早年对主张维新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非常仰慕,曾在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任书记和校对,同时又在罗振玉创办的东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曾经涌现出一批夫妻二人均从事过新闻工作的夫妇报人.笔者对此作了梳理、总结并简单分析. 最早的夫妇报人应该是梁启超和李蕙仙夫妇.梁启超是维新时期著名的报刊宣传活动家,他以<时务报>为宣传阵地,发表<变法通义>等数十篇文章,鼓吹变法救亡.他的文章文笔畅达,感情充沛,使该报历久不衰,梁启超也因为在该报上的宣传而轰动朝野,成为一代知名的报人.梁启超夫人李蕙仙是礼部尚书李端的堂妹,身出名门,自幼熟读诗书,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受当时康有为、梁启超所鼓吹的维新变法思潮的影响,李蕙仙主张妇女解放,并参与办报,是我国早期的女报人之一.1898年中国第一份妇女报纸<女学报>在上海创刊,该报宣传变法,提倡女学、女权和妇女参政,并且其撰稿人和主编全部是女性,李蕙仙是<女学报>的主笔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一、最初的改良主义宪政思想 吴玉章青少年时代,正是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重的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宪政思潮逐步萌生和发展的时期. 1895年甲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王朝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面对亡国灭种的时代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利用西方宪政思想,极力批判封建专制政治因循守旧,希望清王朝能变法图强,为废君主专制立君主立宪而奔走呼号,社会反响强烈,戊戌变法就是维新思潮影响下的政治运动.  相似文献   

12.
辛亥以后的袁世凯与康有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腾 《历史档案》2003,2(3):107-111
袁世凯与康有为是清末民初政坛上的重要人物,清末尤其是维新变法时期两人的关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如戴逸的《戊戌年袁世凯告密真相及袁和维新派的关系》、张华腾的《康、袁交往与戊戌维新政治格局》、杨天石的《康有为的联满倒袁计划》等文章中均有阐述,  相似文献   

13.
用耳目喉舌对于人体的作用来比喻报纸对于国家和党派的作用,起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指导办报的重要思想之一。在我国,戊戌变法的著名领导人之一,杰出的报刊活动家梁启超,率先把西方这种报刊思想介绍到我国,并用这种思想指导自己的办报活动。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针对我国列强侵逼,朝廷腐败,国家面临危亡的局面,积极鼓吹变法维新,实行改良。他们创办报纸,为改良变法制造舆论。一八九六年,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办起了鼓吹变法的《时务报》,梁启超任该报总撰述。他在该报第一册上发表了《论报馆有益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与图书馆事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启超一生与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关系极为密切.他在接受中阿文化及变法维新时期力倡图书馆思想;其后在他人生的最后十年,他退出政坛专治教育学术时期,倡导图书馆事业和目录学思想.前一时期,是梁启超及其他维新人物欲借图书馆及学校、报纸等,达到变法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十九世纪末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变法维新运动,逐渐成为当时的政治主流,使“湖南成为最富朝气的一省”。湘学报和湘报就是在这个运动高潮的时期,先后在长沙创办的。它是湖南维新派的言论阵地,是宣传维新变法、提倡向西方学习的前哨。维新前夜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接踵而来的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突起,全国震动。当时具有爱国热忱的维新志士,不满清统治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也是近代目录学的开拓者。他把目录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主张用目录学手段著书立说,鼓吹维新变法,开启民智,宣传救亡图存思想,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他的目录学思想突破了传统的书目分类体系,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近代目录学思想体系,促进了目录学自身的发展,在近代史上具有开辟先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的民主政治思想对中国政治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时间为序列,对维新变法后到辛亥革命前分三个阶段对梁启超民主革命思想展开了详细的论述,虽然其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但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相似文献   

18.
国家博物馆藏梁启超相关重要信札四通:李端棻为梁启超面见张之洞所写举荐信一件,梁启超分别致江标、罗惇曧(或为潘博、杨度)、汤觉顿亲笔信共三封。四封信揭示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有的甚至改变已有认知。李端棻促成了1896年底梁启超与张之洞的会面,并且作为梁启超的政治引荐人,深度参与了戊戌变法,实为维新功臣。1897年,梁启超受湖南变法人士江标等人邀请,入湘任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在湘为变法做舆论准备。武昌起义后,康梁提出"虚君共和"主张,为此与昔日政敌袁世凯谋求合作,并在信札中准确预言武昌起义后清廷命运;袁世凯任大总统后,梁启超于1912年10月回国,支持共和,谋求推动合并进步党,与国民党抗衡。本文通过对四通书信的解析,有助于更全面、更准确认识相关历史。  相似文献   

19.
白一之 《兰台世界》2013,(13):120-121
<正>康有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教育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维新运动的主要引导人。康有为来自于一个书香趣味浓厚的家庭,其接受到的教育理念也是西方的人权主义,正是在此背景之下康有为诞生了为女性谋权益的思想,极力为女子可以获得学习教育的权利而不断努力。康有为与梁启超进行维新进程中,办设了女学报之类的思想文学刊物,中国第一个女子学校就是他们创办的,在一定程度上给女性的教育之路开阔了空间。  相似文献   

20.
刘萍 《湖北档案》2010,(11):44-45
康有为,1858年出生于广东南海,字广厦,号长素。1888年10月,鉴于民族危机深重。第一次上书清光绪帝,建议变法,提出改良主张,以图国强。1890年至1893年间。康有为在广州聚徒讲学,培养维新力量,致力变法维新。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时,康有为在北京联合参加会试的1300多位举人上书清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