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研究了镁盐絮凝剂对含氟地下水的处理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单独投加氧化钙粉末不能有效去除含氟地下水中的氟,而且投加量过大会产生大量沉淀,而投加镁盐絮凝剂与氧化钙粉末联合处理,除氟效果较好。当镁盐絮凝剂投加量为0.8%,氧化钙粉末调节pH=11,搅拌时间为5 min时,氟离子去除率达到93%,出水氟离子浓度达到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此方法处理效果好,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在国内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2.
通过露天水稻盆栽试验,模拟自然环境研究MTBE在水、土壤和水稻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水稻性状影响。结果表明,MTBE在水中的溶解量远大于其在土壤中的吸附量,MTBE在水中的消失速率快于土壤中的消失速率;同时研究了水稻体内MTBE分布规律;另外研究了MTBE对水稻叶片中的光合色素、游离脯氨酸和丙二醛的含量的影响及对水稻籽粒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一种利用MBER土壤固化剂作为建筑材料的塑性施工工艺,并分析了利用该工艺施工的土壤固化剂蓄水装置的水体水质状况.试验于2012年7月收集集流面径流,并进行后期贮存.采集的集流面和窖水水样的监测指标包括浊度、COD、总氮、硝酸盐和氨氮.结果表明,集流面径流中污染物含量呈现出随降雨历时增加而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因此降雨初期阶段的雨水应该弃用.贮存窖水中硝酸盐浓度呈现随贮存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而其余污染物浓度均呈现随贮存时间增加而逐渐减小的趋势.上述指标的监测结果均未超过国家饮用水卫生安全标准.研究表明该种装置可用于提供家庭用水.  相似文献   

4.
《滨州学院学报》2018,(2):61-65
为了解滨州市典型平原引黄水库对周边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影响,以思源湖和三角洼水库为例,采样测定了0~20cm、20~40cm、40~60cm、60~80cm不同剖面土壤Cl-、Na+等7种离子浓度。结果表明:土壤盐分化学型主要为Cl-Na型,且土壤底部离子总量均高于上层,表明未因为水库蓄水的原因,而出现周边土壤离子大量迁移到表层土的现象。土壤中Na+、Mg2+、K+、Cl-、SO2-4随水迁移,是造成周边50m范围内土壤出现轻微次生盐渍化的主因。思源湖水库周边土壤渗透性好,对周边土壤的影响程度要大于三角洼。总之,两个引黄水库对周边土壤盐渍化有轻微影响,但生态风险可控。  相似文献   

5.
通过土柱淋滤试验,得出污灌和化肥的大量使用都对污灌区土壤“三氮”污染有一定的贡献,并揭示出在实际的农业灌溉和大气降水后,灌溉区土壤包气带中仍有数量可观的“三氮”物质残留,它们会随着灌溉污水和大气降水渗出,主要以NO3^- -N的形式进入地下水.造成地下水NO3^- -N污染,因此在降雨集中的季节土壤中的“三氮”残留率相对低一些,而地下水中“三氮”含量会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6.
低分子有机酸对土壤氟吸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柠檬酸、草酸对土壤氟吸附的影响,并提出有机酸影响氟吸附的可能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有机酸对土壤氟吸附有较大的影响:(1)当有机酸处于低浓度时,土壤氟吸附量随浓度升高而增加;高浓度时,土壤氟吸附量随浓度升高而降低;(2)在有机酸存在条件下,土壤氟的吸附量与平衡氟浓度间呈极显著的直线正相关或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粗集料在静止压实过程中的迁移与演化规律,基于离散单元法用不规则的多面体颗粒表示真实集料的形态特征,建立了由粗集料、空隙构成的数字试件,同时,建立了由数字试件及3块板构成的静止压实模型.以平均接触力、轴向应力、空隙率及配位数为评价指标,模拟压实位移为7.5,15与30 mm时粗集料在压实过程中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室内试验验证了此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轴向应力、平均接触力随着加载的进行,数值逐渐增加,压实位移与轴向应力、平均接触力正相关;不同压实位移的空隙率随着压实的进行不断减小,而配位数逐渐增大;总体上轴向应力、平均接触力、空隙率和配位数等4个指标在不同压实位移情况下变化幅度不同.研究结果为深入分析颗粒材料如沥青混合料或级配碎石的压实机理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高放射性核废料地质处置库围岩中地下水的密度因溶质浓度不同而发生变化,这将影响到饱和—非饱和孔隙介质中近场和远场的热—水—应力耦合过程。考虑到此因素,建立了相应的应力平衡方程、水连续性方程、能量守恒方程。并对如何得到溶质浓度随时间和空间(或随孔隙水压力和温度)变化的关系及对控制方程适当简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为治理因库区地下水水位上升使盐分上升到地表造成土壤盐渍化问题,通过室内土柱实验,以川东某水库的红层区低液限黏性膨胀土壤为试验土样,采用水分传感器及开孔取样进行浸提试验的方法获得土壤含水率随时间和埋深的变化情况及支持毛细带全盐量的变化情况,从而分析水分和盐分在支持毛细水带中的运移规律。结果表明:湿润锋的上升速率随时间是减缓的,在毛细强烈上升阶段埋深越大单点的含水量增长速率越大;由于毛管直径和粒径不同,含水率随埋深增加的变化规律并非线性;盐分在支持毛细水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毛细饱和带中全盐量最高,在毛细非饱和带中全盐量与埋深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采用Hoagland溶液实验,就不同浓度的铬、铅离子;铬+铅离子对黄瓜幼苗生长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重金属离子处理浓度的增加,黄瓜幼苗生长逐渐受到抑制,根系发生膜脂过氧化作用,丙二醛含量增加,抗氧化物酶活性升高;在重金属离子浓度低时酶的活性相对平缓,浓度高时变化较快。  相似文献   

11.
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一直是各地高考考查的热点内容.它涉及的知识点多,包括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盐类水解及溶液中的守恒关系等.其综合性强、难度大,对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要求高,需要我们整理归纳.本文就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的规律进行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12.
稀土元素的环境行为及其生态效应研究。围绕我国特有的稀土农用潜在环境生态安全问题,王晓蓉教授持续15年开展稀土污染化学的系统研究。首次获得了稀土沿水生食物链迁移规律,发现土壤酸度和土壤腐殖酸对稀土传输及生物有效性的重要调控作用及机制,揭示了稀土在水、土壤中的形态分布与转化规律,提供了一套研究稀土环境过程的理化常数和参数,系统阐明了外源稀土在水、土壤环境中分布特征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相似文献   

13.
运用动电技术在衬垫两侧施加电场,通过重金属电渗透和电迁移作用能够有效地降低污染物向下迁移,达到减小黏土衬垫厚度、增加库容以及延长黏土衬垫的使用寿命。为了有效模拟动电技术于垃圾填埋场衬垫层的运用机理,开发出具有水力系统、加电系统和监测系统的室内黏土动电修复模拟试验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很好地模拟动电施加过程,可观测渗流场、浓度场与动电场共同作用下衬垫系统内重金属离子的迁移性状,可用来研究参数变化对动电修复效果的影响。利用该装置的获得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非常吻合,验证了该试验装置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氟离子对固定于聚氯乙烯(PVC)膜中的8羟基喹啉铝(Alq3)有不可逆的荧光熄灭作用,研制成测定氟离子的选择性光化学敏感膜,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初步探讨.该膜制作简单,成本低,对于氟离子在5×10-6~5×10-2mol/L浓度范围内时,其荧光强度降低值与氟离子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5×10-6mol/L,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0%,适合于水相中的氟化物测定.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土壤介质中溶质的运移特征,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污染物的迁移规律和演变机理,以便控制污染物的扩散范围,降低危害程度。基于溶质运移基本理论开展一维土柱实验,通过5组试验探讨不同孔隙条件下饱和土壤内Cl~-运移规律。分析比对5组土柱Cl~-的运移曲线和特征,表明土壤孔隙特征显著影响Cl~-的运移规律: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土壤颗粒越大,介质孔隙度也越大,溶质运移越快,Cl~-在土柱中穿透用时越短,水动力弥散系数越大。最后得出孔隙度n与水动力弥散系数DL的关系为:DL=0. 058e3. 172n。  相似文献   

16.
用100℃水浴加热,碱性过硫酸钾将土壤中不同形态的氮元素全部氧化为硝酸根离子,用离子色谱法测定硝酸根离子含量,间接测得土壤中的总氮量。实验选用不同化学结构的有机含氮试剂硫脲和乙酸铵进行研究,考量了过硫酸钾氧化剂和氢氧化钠的用量以及反应时间,结果表明,在选择的样品预处理方法和色谱条件下,转化率达到97%~100%,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对土壤中的总氮进行定量分析的测定方法,NO3-浓度在0.1~100 mg/L的浓度范围内呈线性,线性回归系数为0.999 7,检测限为0.03μg/mL,重现性好。对于GBW07401土壤加入量为30~50 mg,其氮含量的回收率在73.4%~108.7%,相对标准偏差为4.2%。  相似文献   

17.
在由于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垃圾产生量逐渐增多,产生的垃圾渗滤液对垃圾场底部及其周围的土壤、地下水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通过对污染土壤样品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水平方向,垃圾堆放场周围200m范围土壤被严重污染;在垃圾场底部垂直方向,随着深度的增加垃圾渗滤液的含量逐渐的减少,在6m处含量收敛于背景值。  相似文献   

18.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建立了石墨烯纳通道中离子输运的模型,统计了不同直径石墨烯纳米孔两侧的电势和电荷分布,确立了电势和电荷分布随纳米孔直径的变化关系.通过施加匀强电场使极性水分子在石墨烯纳通道中重新排列,总结出水分子的极化程度与纳通道直径的对应关系.利用建立的纳通道中离子输运的理论模型,定量分析了不同直径纳通道中的阴、阳离子浓度与体态溶液浓度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纳米孔径的减小会导致孔两侧电势降的增大、聚集电荷的增多,并且水的极化程度也更加明显.此外,在较低浓度的NaCl溶液下,纳通道中氢离子浓度占的比重大.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增加,通道中钠离子的浓度上升值远大于氢离子的浓度减小值,因此,钠离子浓度对于离子电导的贡献更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克旗达里湖沿岸盐碱土土壤进行逐层取样,分析了该地区盐碱土中的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随深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克旗达里湖沿岸盐碱土土壤中铵态氮随深度呈现由上到下逐渐减少的趋势.达里湖沿岸土壤有效磷呈现随深度增加而下降的趋势.达里湖沿岸不同地区土壤速效钾的含量差异很大,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盐渍土水分下渗能力及水盐动态运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盐渍化土壤水分下渗规律、水分下渗能力及水盐动态运移过程,设计了土壤剖面分层定水头供水及土壤剖面变水头供水下渗实验。测定不同层位土壤水分下渗率、含水率、孔隙水溶液电导率及土壤体电导率等参数,进行入渗条件下水盐动态运移规律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盐渍化土水分下渗规律可由积水入渗Kostiakov模型进行刻画;浅层0~40 cm土壤相对于深层40~60 cm土壤具有较强的拦截和贮存入渗水分能力;盐渍化土壤盐分变动带位于浅层0~40 cm,且20~40 cm深度的土壤盐分波动幅度较大,深层40~60 cm土壤孔隙水溶液盐分向下运移的通量与土壤体盐分对其的补充量达到动态平衡,水分下渗过程中深层土壤孔隙水盐分含量相对平稳。实验结果为盐渍土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