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中央电化教育馆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共同主办、北京东方社区服务中心有限公司协办的第七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颁奖仪式于12月13日在天津举行。本届大奖赛根据参赛作品的实际情况,在基础教育组按照多媒体课件(单机版、网络版、学科网站)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等项目展开评选工作,在职教和高等教育组则对多媒体课件(单机版、网络版)和网上课程展开评审,最终评选出获奖作品518件。本届大奖赛共收到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参赛作品1557件,是历届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参赛作品最多、覆盖面最广的一年,其中信…  相似文献   

2.
2004年5月,中国旅游中等专业学校协作会、旅游教育出版社、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教材发展部,组织了全国首届“旅教杯”多媒体课件及教案大赛。这次大赛,得到中国旅游教育协会等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受到全国旅游专业院校及一线教师的广泛欢迎。截止到今年5月,大赛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全国46家旅游专业院校的87件多媒体课件,89件教案,共176件参赛作品。大赛组委会组织专家评审组,对参赛作品进行了初评、复评和最终评选,评选出获奖作品和获奖单位。获奖详细情况如下:多媒体课件获奖作品:一等奖(2名):《中国古代建筑概述》《餐饮服务与管理…  相似文献   

3.
“‘用友软件杯’2003年全国电大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网页制作大赛”在数量和质量各个方面都亮点叠出,好评不断,充分展示了全国电大系统通过“试点”和“评估”的推动,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进展。为了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的导向,为了使广大读者能更好的把握教学资源建设的方向和要求,我特别刊登了这次大赛评审专家任为民教授对获奖作品所作的述评,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从2001年举办至今已整整13年(从2001年-2003年的前三届采用的是背对背评审方式,从2004年开始增加现场决赛)。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何克抗教授作为历届大赛专家评审组组长,亲自参与了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评审标准的制定。何教授不仅参与了历届大赛分组的现场评审,还在大赛颁奖礼上介绍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以参赛课件为例对教育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实际指导,对大赛整体情况进行了总结评价。  相似文献   

5.
2012年12月10日,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在南京胜利闭幕,来自全国各省市36个代表队的1146名教师参加角逐,参赛作品达609件。参赛代表队、参赛教师、参赛作品数量均创历届之最。大赛决出一等奖64名,二等奖128名,三等奖179名。此外还评审出最佳组织奖10个,特别贡献奖3个。作为大赛的重要组  相似文献   

6.
1999年11月29日,由教育部举办的’99CIETE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在北京落下帷幕,全国27个省、市电教馆选送的477件作品经过评委会认真评审,共有181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6件。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制作的小学音乐课件《鸭子拌嘴》荣获大赛基...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旅游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为旅游行业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为了更好地突出旅游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激发广大一线教师制作、使用高水平的教案、课件,提高教学水平的积极性,同时促进旅游职业教育教学经验的广泛交流,现面向全国旅游职业院校一线教师征集教案、课件,并进行表彰活动。具体办法如下:一、活动目的:汇聚优秀教案、课件,整合教学成果,广泛交流教学经验二、活动时间:2004年6月8日~12月31日三、征集内容:旅游职业教育教材的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四、参赛作品的具体要求1.本次教件大赛分为中职和高职两个层次。(备注:个人参赛以章…  相似文献   

8.
为充分挖掘各教育教学单位的优秀课件成果,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了“第十二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大赛特邀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和余胜泉教授分别担任高教、职教和普教专家评审组组长。两位教授不仅参与了现场评审,还在颁奖礼上介绍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以参赛课件为例对教育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实际指导.对大赛整体情况进行了总结评价。  相似文献   

9.
大赛优秀作品将收入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大型教育资源出版项目优秀参赛教师将受邀参加大型精品资源开发工程,欢迎广大教师踊跃参与由我院举办的本届多媒体课件大赛,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展示平台,发现课件制作高手,分享课件制作智慧,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一、参赛对象欢迎广大中学教师独立参赛欢迎学校组织教师参赛,欢迎各地市教研机构组织本区域教师参赛。二、大赛日期2012年1月1日—6月15日三、参赛作品要求参赛作品分初中、高中两个学段,参赛科目不限、  相似文献   

10.
2 0 0 5 年第1期·高中刊语文教学通讯备受广大中小学师生瞩目的全国首届“语文报杯”中小学生及中小学教师书法大赛于2004年12月3日至7日评审顺利结束。为期5天的评审中,来自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的12位评委从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近万件参赛作品中,经初评、复评、终评三个评审阶段,共评出获奖作品1000件。此次评选的评委会由沈鹏任名誉主任,刘炳森、张飙任主任,林岫、张传凯、张旭光、吕如雄任副主任,白煦任秘书长,樊习一、魏哲、赵彦良、唐云来、喻贵森、魏天雪、李才旺(特约)为委员。评审前,全体评委通过了《评审细则及评委守则》…  相似文献   

11.
"I"and"We"     
[活动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特长,增强班级体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2.
1从"碳化"与"炭化"的混沌说起高中化学历来有蔗糖与浓H2SO4反应的教学演示试验。教学中很难讲清楚两个问题:①反应是生成黑色的炭,还是生成黑色的碳?②反应过程是称"炭化",还是"碳化"?读者不要以为这是一个不值一议的钻牛角尖的问题。事实上这是广大化学教师彼此都心照不宣而  相似文献   

13.
稍微和略微     
程度副词“稍微”和“略微”的意义基本相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用二者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里也解释说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实际上,二者在语义上和动词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别.通过对这两个词作深度的比较对照,从三个平面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策学"与科举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策学"之名最早出现于隋代,是一个比"科举学"出现得更早的古老的词语.经过唐宋元明清的发展,"策学"与中国科举史相始终,曾经盛行过一千三百年.古代的"策学"就是准备应对经学、史学和百科知识考试的一门专学,是指备考科举中的策问而出现的专门之学.清代"策学"进入一个全盛时期,不仅"策学"文献种类繁多、发行量大,而且推陈出新,到晚清时期,还出现许多以西学或自然科学为内容的"策学"著作."策学"文献对研究当时的科举制度尤其是其考试内容有直接的价值,从策问题目和对策内容往往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关注的重点、政治方向和文风的变迁,并为研究当时学术和文化提供一种特别的史料."策学"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将从一个方面促使科举学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英语语法中,语法学家从逻辑意义的角度将“分句”分为“限定分句”和“非限定分句”,这样“分句”的下住概念“非限定分句”的所指外延包括传统语法的“词和词组”等结构;从句法功能上讲。“短语”可由一个“词素”或几个单词构成的“词组”或“分句”来充当。因此,“短语”的所指外廷涵盖了从句法角度定义的“分句”的外延,“短语”是小于“句子”但大于或等于“分句”的语法单位,即“句子”〉“短语”≥“分句”。  相似文献   

16.
对于“以人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以人为本” ,是既相对于“神”又相对于“物”而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是社会历史的根本、社会价值的根本和衡量一切问题的根本。对于“以民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中国古代思想家和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同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所说的“以民为本” ,指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人主张“以民为本” ,是既把人民群众视为手段 ,更把人民群众视为目的 ,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相似文献   

17.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8.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数学核心素养进一步体现.高考中主要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我们的课堂的是否有效及高效问题.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模式,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经过老师的引领及共同探究进而解决问题,再加上对知识的进一步训练检测达到巩固,最后经过学生的总结和教师的拓展达到升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锒铛”、“独鹿”的本义及其语义发展。“锒铛”本为拟声,由拟声而达意,从而引申出许多新的意义;“独鹿”为“朱愚”一词的声转,本义为驽钝。二词的来源不一,本义不同,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二者词义演变,部分语义交叉融合。本文还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锒铛”、“独鹿”的同源词作了进一步探讨,同时也对前人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并补正。  相似文献   

20.
对于徐讠于的成名作《鬼恋》,历来研究者都对女主人公的"革命者"身份深信不疑,并以之为出发点将小说解读为一个世俗男子和一个女性"革命幻灭者"的爱情悲剧。本文通过细读,却发现了包裹在文本表层"革命"外衣之下的虚妄,其背后隐藏着作者真正要说的主题:"都市漫游者"的心灵危机。这种对"都市"现代性的悖谬姿态恰恰是徐訏在很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内在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