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葆初同志在《湖南教育》一九七八年第三期《离子反应教学三步》一文中提出,非金属活动顺序为:F Cl Br O I S(活泼性减弱)。对此,有人质疑:Cl,Br,O,I,S 的电负性分别是3.0,2.8,3.5,2.4,2.5,为什么与上述活泼性顺序相距甚远?如果说上述活泼性顺序是正确的,其根据何在?就此,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电负性是用以表达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的能力的,是一个相对数值。它有多种计算法。其中密立根计算法是假定一个分子中有两个原子 A、B,若 B 从 A 夺取一个电子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有机化学电子理论认为,分子中不直接相连的原子或原子团之间的相互影响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传递,其中一种是诱导效应。它是指在分子结构中,由于电负性不同的取代基团的影响,使整个分子中成键电子云密度按取代基团的电负性所决定的方向而偏移的效应。这种效应的特征是沿着碳链而传递。学生在学习诱导效应过程中,很容易与电负性混同。实际上,诱导效应,虽由电负性引起,但并不等同于电负性,因为电负性指直接相连的原子间对电子的吸引能力。而诱导效应指不直接相连的原子或原子团的相互影响。诱导效应对有机物性质的影响比电负性的影响更为深远。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在有机化学教学中为了对学生释疑解惑而作的一些分析思考.一、关于诱导效应在分子中引进一个原子或原子团后,可使分子中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不但发生在直接相连部分,也可以影响到不直接相连部分,这种因某一原子或基团的极性而引起电子沿着原子链向某一方向移动的效应,亦即σ键的电子移动,称为诱导效应.例如,氯原子取代碳上的氢后:Cl←C←C←C因为氯原子的电负性较强,因此C—Cl键的电子不能均匀分布,电子向氯原子偏移,产生偶极,直箭头所指的方向是电子偏移的方向.在C—Cl键中,偶极带正电的一端碳又吸引邻近碳上的电荷,因此使氯原子邻近的C—C键的电子也产生偏移,但这种偏移程度要小些,产生小的偶极,这样依次影响下去,可以到达不直接相连的部分.氯原子周围,电子云密度大些,即带部分负电荷,用δ~-表示,碳原子上失去的电荷比获得的电荷多,因此带部分正电荷,用δ~+表示,当然距离愈远,影响愈小,失去的电荷也少,如下式所示,C_1上失去电荷较多,C_3上失去电荷较少:  相似文献   

4.
元素电负性的三种标度 元素电负性(X),自鲍林(L.Pauling)于1932年最先提出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成为化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概念之一。所谓元素电负性X,就是元素相互化合时“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的能力”。化学物质中以化学键结合在一起的原子即键合原子,都有得失电子的能力。若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强,称电负性大;若原子提供电子的能力强,称电正性大。人们把一个原子在分子中吸引成键电子对的相对能力称为该元素的相对电负性,简称电负性(X)。由于定义和计算的方法不同,所得电负性的数值也不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标度有以下三种: 1.Xp 1932年鲍林(1.Paling)在研究化学键的键能E和化合物的生成焓ΔH_f等热化学数据时发现如下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揭示了甲基斥电子诱导效应的本质,碳的SP~3轨道中电子云分布不是以核为对称的,使得碳的电子云被夺取的比它夺得的要多。 甲基的斥电子作用,使因第一电离能小而导致密立根电负性小的卤素原子得到了相应地电负性补偿,使CH~3X偶极矩完全依赖于卤素原子的电子亲和能,它们保持良好的线性关系。 偶极矩(H_3F相似文献   

6.
略谈场效应     
在有机化学的电子理论中,除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外,近几年来,国内外大学有机化学教材中,出现了一个新理论“场效应”。那么,什么是场效应,本文仅就一些有限的实例,对场效应进行粗略地介绍。 为着讨论场效应的方便,有必要回顾一下诱导效应。在一个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由于各原子在整个分子中的直接或间接联系,一个键的极性将影响到分子中的其他部位,使分子中的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它表现在分子中电子云密度的偏移,这种偏移是由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而引起,并随静电诱导作用沿着分子链而传递。我们把这种原子间的相互影响叫诱导效应。概括地说,诱导效应是指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由于电负性不同的取代基(或原子)的影响,使整个分子中成键电子云密度按取代  相似文献   

7.
<正>电负性的概念是用来表示两个原子形成化学键时,吸引键合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元素电负性数值越大,表示其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键合电子的能力越强。在元素周期表里,每一种元素对应一个电负性数值,如氢2.1、碳2.55、氮3.04、氧3.44、硫2.58等。那么,当原子带上正电或负电后,它的电负性与中性原子是否相同?原子带上正电,对电子有静电吸引力,因此,它吸引电子的能力比中性原子强,所带正电越多,它吸引电子  相似文献   

8.
由上表可见,卤化氢中沸点最低的是HCl,沸点最高的是HF;熔点最低的是HCl,熔点最高的是HI。沸点以HCl-HBr-HI-HF的次序升高,熔点以HCl-HBr-HF-HI的次序升高。下面,就以上数据,讨论两个问题:一、卤化氢的熔点和沸点变化的理论解释。影响卤化氢熔、沸点变化有两个因素是最主要的:一是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引力),二是氢键。在卤化氢熔、沸点表中可以看出:除HF以外,其他卤化氢熔、沸点都依HCl-HBr-HI的顺序升高,这是由于Cl、Br I的原子体积比F原子大,电负性比F小,它们的氢化物HCl、HBr、HI分子间都不能形成氢键,仅考虑分子间作用力(包括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对熔  相似文献   

9.
第一章化学键和分子结构本章新增加五题。 P.28 4.(1)原子晶体(2)分子晶体(3)离子晶体(4)分子晶体 5.氯化氢分子间有氢键生成,这是因为氯原子电负性较大,H-Cl键极性较强,与Cl原子通过静电吸引可以形成氢键。但由于氯原子半径大,所形成的氢键很弱,对化合物的性质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而甲烷分子间,由于碳原子电负性较小,一般不生成氢键。这可从它们的物理性质推断  相似文献   

10.
<正> 由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三校主编的高等学校教材《无机化学》(上册)“分子结构”章节中有则习题[1],问:CF_3H能否形成氢键?高教出版社出版的田荷珍老师主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学习指导书》的答案是,CF_3H能形成分子间氢键[2].F_3C-H……F-CHF_2对此答案,笔者有所异议.CF_3H究竟能否形成氢键,让我们首先从氢键的形成谈起.一般,分子间形成氢键必须具备两个其本条件[3]第一,分子中必须有一个与电负性很强的元素形成强极性键的氢原子.第二,另一个分子中必须有带孤电子对,电负性大,而且原子半径小的元素(如F、O、N等).因为氢原子的特点是原子半径小,结构简单,核外只有一个电子,无内层电子,这个原子与电负性大的元素形成共价键后,电子对强烈偏向电负性大的元素一边,使氢几乎成为赤裸的质子,它呈现相当强的正电性,因此它易于另一分子中电负性大的元素接近,并产生静电吸引作用,从而形成氢键.氢键通常可用X-H…Y表示.X和Y代表F、O、N等电负性大,且原子半径较小的原子.从这点来衡量CF_3H中的H原子,它是不符合以上条件的,因为H是和电负性不太大的C原子相连的,H原子不会有很强的正电性.  相似文献   

11.
含氧酸的强度取决于酸分子的电离程度:ROH+H~2O→RO~-+H_3O~+酸分子中羟基上的质子H~+脱离氧原子,转移到水分子的孤电子对上,这个过程越容易,酸性越强.而此过程的难易程度取决于中心原子R吸引羟基氧原子电子云的能力.这能力越强,则O—H键的极性越强,即R(?)O(?)H使O—H键变弱,容易释放出质子,从而表现出较强的的酸性.什么情况下,R吸引羟基氧原子电子云的能力强呢?可从两方面考虑:一、R的电负性R的电负性越大,越易吸引电子,使氧原子上的电子密度降低,O—H键变弱,而易释放出质子,表现出较强的酸性.如HCIO、HBrO、HIO、卤原子的电负性由I→CI依次增强,吸引氧原子电子云的能力逐渐增强,使O—H键变弱,H~+易于脱离,因此其酸性强弱的次序为HCIO>HBrO>HIO.  相似文献   

12.
1927年海特勒和伦敦用量子力学处理氢分子结构进而提出了共价键的理论。此后,人们为了能够定量地说明共价键分子中原子吸引成键电子能力的大小,开始引入了电负性的概念。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分子中,把电子吸引向自己的本领叫作元素的电负性。电负性通常用x来表示,它是量子化学里的基本概念之一。有关电负性在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研  相似文献   

13.
一、双原子分子的判断1.A_2型分子:这种分子由同种元素的原子组成,其电负性相同,整个分子中电子云分布均匀,两原子间的化学健是非极性共价健,因而是非极性分子.如:H_2、Cl_2、O_2、N_2等.  相似文献   

14.
电负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的一种能力,其大小主要决定于元素的本性,另外也与外界条件有关。本文主要阐述了元素所处的氧化态、元素成键时轨道杂化的类型及周围不同原子的存在对电负性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单质分子中,同种原子形成共价键,两个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相同,共用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这两个电子在键的中央出现的机会最多,成键的原子都不显电性。这样的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如果分子中的键都是非极性的,共用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从整个分子看,分子里电荷分布是对称的,这样的分子叫做非极性分子。以非极性键结合而成的双原子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  相似文献   

16.
朱少娇 《化学教与学》2023,(3):35-39+93
以“寻找定量衡量原子吸引电子能力的参数”为探究线索,通过四个探究活动,采用化学与数学学科融合的教学手段,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从单一指标到综合指标,让学生依次探究“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电负性”作为衡量原子吸引电子的参数的演变过程,逐步构建元素周期律认知模型。  相似文献   

17.
乙炔和乙烯都是不饱和烃,都能发生打开7T键的加成反应.然而不饱和程度大,。电子多,平均7T键能小的乙炔,亲电加成反应的活性却比不饱和程度小,7T电子少,7T键能较大的乙烯小.这是为什么呢?《化学教学》98年2期所载《谈乙烯乙炔的加成反应》一文解释说,“在乙烯中碳原子以Sp‘杂化,在乙炔中碳原子以Sp杂化”,“SP的电负性大于SP‘;即乙炔分子中的7T电子比乙烯分子中的7T电子束缚得紧,乙烯的。电子容易从它的轨道释放”.这种解释好似很有道理,其实很不严密.下面笔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首先,对有机化学中常见的“Sp杂化…  相似文献   

18.
氢键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讲清氢键的本质,对于掌握化合物的性质是有重要意义的。一、氢键的本质关于氢键的理论,目前仍在发展中,一般可以近似地认为氢键的形成是由于静电相互作用力。即:在氢键 X—H…Y 中,X—H 基本上是共价键,由于 X 电负性很大,吸引 H 原子的电子云,使 H 原子几乎成为“裸体”质子,造成了很大的偶极矩。由于这个  相似文献   

19.
电负性是指分子中原子对成键电子吸引能力相对大小的量度,此概念最早由pauling提出,利用电负性数值可定性地判断化学键的键型和极性,也可解释化合物、元素的递变规律以及进行生成热计算等。目前对电负性的标度和计算有多种方法,容易使读者对电负  相似文献   

20.
一、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判断常见金属原子的活动性顺序为:K、Ca、Na、Mg、Al、Mn、Zn、Fe、Cr、Ni、Sn、Pb、(H)、Cu、Hg、Ag、Pt、Au从左到右,金属原子的还原性逐渐减弱,对应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减弱;Fe3+氧化能力介于Hg2+、Ag+之间。二、根据非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判断常见非金属原子的活动性顺序为:F、O、Cl、Br、I、S、P、C、Si从左到右,原子的氧化性逐渐减弱,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逐渐减弱。通常情况下,Cl2、Br2分子的氧化性比O2分子强,是由于O2分子的键能比Cl2分子、Br2分子键能强的缘故;高温下,O2分子的氧化性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