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妇女在封建男权社会里没有受教育的权利。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作用下门户洞开,随着东西方联系的日益加强,女子教育问题开始受到重视。早期维新派对传统的女子教育观进行揭露和批判,并鼓吹新的女子教育观。就早期维新派的女子教育思想进行探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早期维新派在女子教育问题上的观点、贡献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报纸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一篇好的评论可以影响到社会风气、政治走向甚至经济的发展。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维新派出于改良维新救亡图存的目的,把兴办报纸作为重要的工作来做。为了宣传维新思想,维新派把政论这种评论形式的各种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梁启超的政论"举国趋之,如饮狂泉"。但是,由于特殊的社会、政治原因,他们的政论存在极大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导致了维新派政论最终无奈地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3.
甲午战后至戊戌维新运动时期,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西学传播的主体是知识界,即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首的维新派。他们是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的倡导者。他们当时充分运用了报纸、学堂和学会等新型传播媒介,积极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新学,致使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与观念在中国得到了传播。本文主要探讨学会组织与维新派传播西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学会组织在西学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戊戌前后,在社会生产的推动和“科学救国”思潮的激荡下,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其他志士仁人发动了一场旨在给中国引进并建立近代科学的群众性活动,作者称其为“戊戌新科学运动”。这场运动起始于1895年的公车上书,结束于1903年资产阶级革命的蜂起。在此期间,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立学会、创报刊、译新书和编书目等活动,较为完整地把西方近代科学的优秀成果引入了中国并使之广泛传播开来,其中既有近代科学家在天文学、物理  相似文献   

5.
1 借助中国伦理精神,汇入西方伦理观念,顺应中华民族心理,更新伦理意识,这是恽代英早期伦理思想上的一个特点。义务思想是中国的传统思想。19世纪末西方列强闯入中国,西方的“人权”思想也随之进入中国。当时资产阶级维新派认为,两千余年来,中国人的权利思想备受封建统治者的摧残,人民“深种奴隶之根性”。梁启超等维新派为了铲除对国家民族兴亡漠不关心的奴隶主义思想,也曾提出过权利思想。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接受并发挥了维新派们的“权利”思想,分析奴隶主义的危害,抨击中国历代“圣贤”以服从柔顺为要义的道德;他们认为要肃清  相似文献   

6.
早期维新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较早的思想启蒙者,他们站在时代的前列,对国家和社会面临的最急迫的问题做出了自己的思考。他们作为思想史上的拓荒者、耕耘者和播种者,既有许多来源于西方文明的思考,又保留着浓厚的传统文明的痕迹。50年来,研究者多关注他们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思想,对于他们的法律思想关注不够。早期维新派思想研究还有值得探索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黄遵宪是晚清爱国诗人,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为了挽救民族危亡,黄遵宪一生付出了极大努力。他极力批判旧文化,以出使国外为契机,逐渐吸纳西方文明。用于中国的维新变法,形成了自己的比较丰富的经世致用思想,并力所能及地付诸社会实践,对晚清的社会政治改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也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彪炳史册。  相似文献   

8.
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出现了一种反映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思想,产生了一批要求对社会作微弱改革的早期维新思想家,代表人物主要有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陈虬、陈炽、汤震、何启、胡礼垣、钟天纬等人.他们当中有的是地主阶级出身的较年轻的知识分子,做过封建官吏;有的在香港、上海等地学过外语,与西方人有较多的接触,甚至充当过买办商人;有的本来就是洋务运动的积极支持或参与者;有的还到过西方,在国外亲眼目睹了西方文明…….由于这些不同的经历和地位,使他们对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对洋务运动和中国社会的弊端,有较深刻的认识,认为中国只有学习西方,改革现状,尽快发展资本主义,才能富强起来.他们要求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反对不平等条约,要求实行重商政策,发展资本主义.他们还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设立议院,并普遍涉及到对西方议会制度的认识,成为早期维新派思想的一大特色.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论述早期维新派的议会思想,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9.
西方教育平等观念主要由传教士传入中国,维新派从中汲取养料,较系统明确地表达了近代意义上的教育平等观念.维新派认识到包括妇女在内的每一个人都要受教育,学校教育制度对于培养人才,进而促进国家富强、民族兴旺具有重要的作用.传教士所强调的教育是个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教育要以个人为本位,受教育是个人生存的基本条件等,并没有被维新派所吸收.传教士自身的固有特性、文化之间的翻译转化、不同的文化传统以及当时中国的民族危机是造成传入和吸收之间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黄遵宪与戊戌变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遵宪是近代维新派中较系统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少数“先进中国人”之一 ,是戊戌维新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在戊戌变法过程中 ,他是实施变革最力、效果最好的维新派领袖。加强对黄遵宪及其维新思想的研究 ,有助于进一步把戊戌变法的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1.
早期维新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较早的思想启蒙者,他们站在时代的前列,对国家和社会面临的最急迫的问题做出了自己的思考。他们作为思想史上的拓荒者、耕耘者和播种者,既有许多来源于西方文明的思考,又保留着浓厚的传统文明的痕迹。50年来,研究者多关注他们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思想,对于他们的法律思想关注不够。早期维新派思想研究还有值得探索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晚清重商思想是晚清重要的思潮之一,是中西方军事、经济、文化发生碰撞时产生的。这一思潮影响广泛,引起了社会变局。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都提出了自己的重商主张,虽言论不一,但主要商业思想较为一致,他们都从各自的角度阐述了商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清政府搞洋务运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没有改变中华民族危亡的地位,因此早期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自由主义的议院制,实施政治体制改革。他们通过比较英法美德的议院制,认为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适合于中国。然而,他们对西方自由、民主、民权理念的认识相当混乱,又用西方自由主义解释中国文化,认为西方的议院制有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之风。  相似文献   

14.
一、维新派教育思想与其变法理论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救亡的时代主题。 十九世纪末,中国处于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甲午战争失败,各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维新派奔走呼号,倡言变法。主张全面学习西学,以西方模式改革现存腐朽落后的经济政治制度。严复曾大声疾呼“夫士生今日,不睹西洋富强之效者,无目者也”;“谓不讲富强而中国自可以安;谓不用西洋之术,而富强自可致;谓用西洋之术,无俟于通达时务之真人才,皆非狂易失心之人不为此。”①倡导西学本身就要求改革教育,因为教育毕竟是传播西学的主要途径。这样维新派不  相似文献   

15.
从救亡图强的目的出发,维新派在仿照西方构建近代政治理念的过程中,提出将国家权力进行内部具体划分,实行“三权鼎立”;以法限制君权,确立立宪政体等一系列主张。但是被移植过来的西方政治文化因出现变异,找不到与当时中国社会整合的契点,最终导致其近代政治理念以悲剧结束。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中国国运不济、国力衰弱,为西方列强蚕食.在这一历史大背景的影响下,中国维新派翻译迅猛地发展起来.它不仅开启了中国辉煌的现代翻译史,而且使中国翻译文学从附属学科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由于大环境影响,维新派的翻译带有极强的政治目的性,并突显出极强的矛盾政治观.文章选取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两位翻译名家:严复、林纾,从翻译学操控论理论的一大主要因子——意识形态出发,做比较性地典型分析从而揭示出其中所体现的普遍政治观.  相似文献   

17.
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对西方的"科学方法"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在思想上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两个飞跃:其一,接受西方的逻辑方法和实验方法,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二,运用他们所理解的"科学方法"研究中国的社会和政治,为变法维新服务,取得了重大收获.这种探讨,有助于思想的解放,有助于科学知识的传播,增强了维新理论的战斗力,对五四运动时期倡导科学精神起了先导的作用,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向西方学习与列强侵华 近代中国人民向西方的学习,都发生在西方列强对华进行侵略扩张的过程中。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腐朽没落,对内不断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对外不断出卖国家主权来换取列强的支持以求自保,造成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同时,随着对外交往的深入,中国掀起出国留学热潮,翻译、宣传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热潮,中国人开始将眼光瞄准西方.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近代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和特点与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有关:如地主阶级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是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激进民主主义者的新文化运动发生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  相似文献   

19.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派)发动和领导了具有进步历史意义的戊戌运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爱国救亡运动与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制定和宣传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取得了封建统治阶级中开明人物光绪皇帝的支持,在政治斗争中与帝党合作,力图经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政治改革,实现“中国自强之计”,为在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创造有利的条件。维新派所提出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理论、纲领和政策,部分地体现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的诏谕中。其中主要的核心部分涉及了政治体制改革部分。 政治体制,就是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用以统治(或领导)该社会的全部政治设施和政治法律规范所组成的,以政治权力为主要标志的政治统治体系,它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外在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  相似文献   

20.
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围绕中国启蒙思想的递嬗轨迹,从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启蒙孕育期,到维新派学习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的启蒙正式奠基时期,然后又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思想文化观念上学习西方达到启蒙高潮,将启蒙思想提升为价值的层面.启蒙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经历了曲折性和复杂性,并最终转向革命的启蒙.深入分析启蒙在中国的特殊内涵,以此重新审视启蒙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现实意义,凸显中国启蒙对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