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庄子“人生得道”“逍遥游”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为人生自由而学习”的学习目的观;庄子“周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大众人才”观;庄子“因其固然”“游刃有余”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根据学生全部实情施教的教育观。庄子的教育思想,对于建设“以人为本”的人主义现代教育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真”是和庄子人生自由的理想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真”就没有人生自由,也没有美的产生和存在。庄子“真”的美学观,是他的人生哲学思想的延续,是对礼乐文化的异化以及人的异化的批判,其实质是追求人生与“道”和谐的大美境界,对后代有着多方面的思想启迪意义,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庄子的人生哲学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而“超脱”是其人生哲学的主旨。从自然、社会和欲望给自己造成的人生困境中超脱出来,庄子要达到“逍遥游”的绝对精神自由的人生最高境界,实现其“达人”“至人”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4.
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理解人生苦痛、挣脱命运羁绊、超然尘世之外是庄子理想人格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法天贵真”是庄子天人之学的一个核心命题.其要义是人道与天道合一,在生命的本真存在中体悟天道。这一思想体现了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与自然无为的宇宙生命的统一,代表了庄子的人生境界论,是一种境界形态;它在“天人合一”这一根本观念影响下,把人生的最高境界与审美境界统一起来.对中国美学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元好问坎坷的人生经历与所处时代特点,构筑了其对《庄子》的接受。元好问受庄子思想影响,表现为对其处世哲学的强烈认同,以庄子的自由精神、相对主义理论为基本理念,包含安时处顺和逍遥自适的人生境界追求。在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上,主要体现为意象与用典方面对庄子的接受,直接和间接地化用庄子语句,以及继承庄子的“真”“自然”等理论,在庄子思想参与下形成元好问真淳、自然的诗风。  相似文献   

7.
元好问坎坷的人生经历与所处时代特点,构筑了其对《庄子》的接受.元好问受庄子思想影响,表现为对其处世哲学的强烈认同,以庄子的自由精神、相对主义理论为基本理念,包含安时处顺和逍遥自适的人生境界追求.在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上,主要体现为意象与用典方面对庄子的接受,直接和间接地化用庄子语句,以及继承庄子的“真”“自然”等理论,在庄子思想参与下形成元好问真淳、自然的诗风.  相似文献   

8.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庄子美学思想愈发受学界重视并得到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从庄子美学的整体风貌、庄子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美—美感—艺术”式的庄子美学架构、庄子具体的美学论题和庄子的人生美学精神等几个方面展示了近二十年间庄子美学研究的现状,并作出适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庄子的思想,“至博、至大、至深、至约”,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文风。庄子是中国历史上富有特色的哲人和美学家。庄子美学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巨大影响,近年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有人认为,其哲学即其美学。我想补充一点,就是庄子美学更体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人生自由的强烈愿望。庄子人生哲学就是要寻求一种逍遥自由,适意自得的艺术的、审美的人生境界。这种人生境界只有在精神与“道”契合时才能达到。要达到与“道”  相似文献   

10.
在对庄子的理解上,有人以入世之说“格”庄子之“义”;于丹一派甚至对庄子哲学进行社会功利之分析,这些浅层理解差庄子真意远矣。庄子哲学对现实利益而言,是无用的。以出世思想为基础,庄子以浪漫的笔触描绘了大道的境域。本文重在推求其思想脉络,以庄子出世之人生角度重新梳理其哲学,还其原貌。  相似文献   

11.
苏轼词中有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庄子思想的体现,可见苏轼对庄子的思想是有很深感悟和很多运用的。庄子思想体现在他的词作中,主要是形成了他“人生如梦”的人生感悟和随缘自适的乐观态度,也因此大大提高了苏轼词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2.
《庄子》一书涵括了先秦科学技术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庄子》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工程技术及其制造结合在一起论述,其想象丰富,内涵深刻,不仅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思维统一起来,而且使我们一窥先秦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以此为题,探讨了《庄子》中的技术思想:其一,讨论了庄子道艺合一的思想。其二,讨论了庄子“道通为一”的观点,论述庄子“以道观分”、“不同同之”的技术思想。  相似文献   

13.
天人关系一直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庄子对此有他极为独特的哲学思考。人为什么活着?该如何活着?“天人合一”说道出了庄子哲学使人成“圣”的全部思想内涵:它既包含了庄子的认识论也包含了其方法论。庄子试图要为苦痛的人生指出一条理想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自由”与“逍遥”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他的文本中,关于“自由”的表达俯拾皆是。庄子对自由的理解与孔子的儒家自由观相比,有着更为独特的思想内涵与深远的人生意境,它囊括宇宙、社会、人生与自我的各个方面,对后世乃至今日的思想修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也许还没有邂逅“无路可走”,但读了鲍鹏山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对于庄子,我们不免又体味了“我们不曾涉及”的两种思想情感境界。  相似文献   

16.
学界历来对庄子之游歧义纷争,聚讼不已,而庄子之游关联着庄子对生存世界的总体看法,对其准确理解事关重大。作为庄子主体心态阐释核心的“游”,可以说集中体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审美精神,体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人生自由的强烈愿望,“游”成为深蕴中国文化人心灵中的情意结,成为中国传统美学境界论中的深层根基。  相似文献   

17.
传统观点认为,庄子思想以索尚虚无为标的,庄子其人以逍遥游世为准则。这种看法带有片面性。事实上,庄子对于宇宙、社会、人生有着比常人更为深切的关怀和哀怨之情。他不单是思想的巨人,而且还以自己的行为挑战世俗所谓的规范和权威,勇敢地保持和发展自我个性。庄子这种“不经”行为呈现了一种蕴含独特魅力的风度。庄子风度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本质上是对世俗社会的抗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庄子并非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而是战国时代失意文人士大夫的思想代表。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文章对庄子的人生哲学进行了剖析:在特定时代精神的作用下,庄子对人生所面临的最基本问题进行了哲学思索,对统治者的价值体系、规范体系进行了批判;由于庄子理论基础的彻底唯心主义性质以及非理性思想,所以庄子并没有切实解决人生问题,而是陷入了无奈和绝望的境地。  相似文献   

19.
生死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道”是其生死哲学的理论基础;“气化”是生死的本质,生死的变化其实是气的聚散;“善生善死”为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一方面要善待生命,使生命本性得以自然发挥,注重养生。另一方面,以旷达的心胸面对死亡,顺其自然。对生死的超脱为现实人生一切利害关系超脱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庄子提出了理想的人生境界,超脱生死实现精神自由。庄子这种以生死相通来反观现实人生的哲学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庄子》一书总结了先秦时期的创新思想及其设计方法。本文以此为题,探讨了庄子的创新思想;作者认为庄子提出的“人工”与“天工”的关系,“无以人灭天”,“不以人助天”的思想,以及“相天”与“合天”的理论,对于今天科学技术的创造性思维,颇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